📖 ZKIZ Archives


遙感監測揭秘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生態真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570.html

“一帶一路”上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生態景象?“六大經濟走廊”的生態環境能否支撐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6日由科技部對外公布。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介紹,2015年度報告選定“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兩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分析。

李加洪介紹,此次遙感監測分析利用2014年國內外衛星遙感數據,系統地生成了監測區域陸域與海域現勢性較強的土地覆蓋、植被生長狀態、農情、海洋環境等方面的31個生態環境遙感專題數據產品,對陸域7大區域、6個經濟走廊及26個重要節點城市的生態環境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約束性因素等,以及12個海區、13個近海海域及25個港口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在區域、廊道與節點城市規劃建設中,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議。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主要基於多源遙感與氣象數據,對2015年度全球農業氣象條件、糧油作物種植與脅迫狀況、全球糧食產量與供應形勢進行了遙感監測和分析,並對2016年全球糧油生產形勢進行了展望。

遙感監測分析發現,“一帶一路”沿線陸域自然地理條件複雜,森林、草原、農田等生態系統多樣,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區域差異大。

2014年“一帶一路”陸域監測區森林總面積為1279.33萬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總面積的35.10%,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24.07%;草地總面積1234.42萬平方公里,占全球草地總面積的34.88%,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23.22%;農田總面積1159.77萬平方公里,占全球農田總面積的53.28%,占監測區域總面積的21.82%。

六大經濟走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載體,走廊沿線區域的生態環境條件對“一帶一路”建設有重要影響,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對各經濟走廊的生態約束性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經濟走廊及每個走廊的不同分段其主要生態約束性因素不盡相同,主要的生態環境約束因素有幹旱、荒漠、高山、嚴寒和珍稀生物生境保護。

“中蒙俄經濟走廊”嚴寒區段總計長約2300公里,山地區段長約650公里,荒漠區段長約400公里,且自然保護區廣布;“新亞歐大陸橋”全長超過10000公里,其中中亞段有長約1800公里的生態敏感地段;“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中國-中亞段2240公里穿越荒漠區、360公里穿越天山山脈,西亞段820公里穿越荒漠區、1400公里穿越山區;“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北段約700公里穿越海拔高於2000米的區域,南段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59個;“中巴經濟走廊”全長約3000公里,其中北段約940公里穿越海拔普遍高於4000米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南段的巴基斯坦南部全長約490公里穿越幹旱和荒漠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全長近4000公里,中緬段長約1500公里,穿越雲貴高原和緬甸北部山地,印孟段孟加拉灣地區降水多、洪澇災害頻發,沿線自然保護區分布廣泛。

2003-2014年,12個海區透明度總體呈增高趨勢,水質環境總體好轉,呈現近岸低、外海高的空間分布格局。

為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國家遙感中心在區域、廊道與節點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出三項建議:

東南亞區、南亞區、中東歐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態條件良好,生態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潛力大,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應重點關註的區域。但是,在這些區域中,東南亞區和南亞區熱帶雨林與亞熱帶山地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歐亞大陸高緯度地區的亞寒帶針葉林生長緩慢,自身恢複能力差,一旦破壞難以恢複。因此,在規劃和建設中應特別重視這些區域的生態保護問題。

主要經濟走廊的建設對沿線區域的經濟將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走廊沿線的生態環境構成新的壓力。如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穿越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伊朗等幹旱區,水資源嚴重匱乏,荒漠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要以水資源承載力作為約束條件制定區域產業的優化布局方案。因此,在經濟走廊及其節點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應加強科學論證,充分評估建設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

部分封閉的海域,因臨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汙染,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較大,如鹿特丹、迪拜-阿巴斯-多哈、卡拉奇等港口的臨近海域海水透明度低、葉綠素含量偏高。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關註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李加洪介紹,在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專題研究方面,遙感監測分析發現,2015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產量達27.65億噸,增產476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全球小麥產量為72432萬噸,同比增產249萬噸,增幅為0.3%;全球玉米總產量為99032萬噸,與2014年基本持平;全球水稻總產量為74200萬噸,較2014年減產111萬噸,減幅為0.1%;全球大豆產量為30879萬噸,同比增產296萬噸,增幅為1.0%。受強厄爾尼諾的影響,印度尼西亞水稻、南非玉米、埃塞俄比亞玉米和小麥產量顯著下降,但全球大宗作物產量仍與2014年持平。

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56808萬噸,較2014年增產431萬噸,增幅為0.8%。其中,夏糧總產量為12570萬噸,較2014年增產216萬噸,增幅為1.7%;秋糧總產量為40726萬噸,同比增產242萬噸,增幅為0.6%。強厄爾尼諾以及病蟲害未對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產量造成顯著影響。

2016年,澳大利亞、巴西和阿根廷三個南半球小麥主產國預計小麥總產量為4296.6萬噸,相比2015年度將減少137.8萬噸;受嚴重旱情影響,南非玉米平均單產同比下降16%,玉米種植面積同比大幅下降34%,預計2016年南非玉米總產量將下降到732.1萬噸,同比減產588.6萬噸,降幅高達44.6%;,中國夏糧產量受單產下降和種植結構調整雙重影響,預計將下降至12177萬噸,降幅為2.9%,其中冬小麥總產量預計為11121萬噸,較上一年度減產2.0%。

“一帶一路”主要空間走向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