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海南瓊海,原海南機械工業局總工程師黃博明的孫子黃朝暉展示爺爺獲得的國務院特殊津貼證書。(視覺中國/圖)
1990年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開端。到2014年底,中國有16.7萬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津貼”施行於二十多年前,那時知識分子待遇一般,發津貼有重視知識和人才之意。延續至今,“不想這倒使一些人用來做了終身誇耀的資本”。
“不是要拿來顯擺,而是覺得這是種榮譽,‘國貼’只是說明這個人可信度高,在和平年代‘國貼’就像戰爭年代的英雄一樣。”
“特殊津貼”這個詞,最近火了一把。
一位退休的高級官員、《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的一篇舊文《享受豈能是頭銜》,近日被人轉載後,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梁衡在文章中說自己對一個社會現象“想了很久,不吐不快”:“常見報刊上或會議上介紹某人時,或在名片上印頭銜時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提出,“津貼”施行於二十多年前,那時知識分子待遇一般,發津貼有重視知識和人才之意。延續至今,“不想這倒使一些人用來做了終身誇耀的資本”。
“記得當年我在基層當記者,跑鄉村學校……鄉間知識分子生活困難,窘迫拮據。縣里重才,就特批給一些老教師每逢重大節日可享受二斤豬肉的供應。但我從未聽到過哪個教師自我介紹:享受豬肉二斤。”梁衡在文章中辛辣諷刺道。
現實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字樣不僅常見於各類專家的名片、一些會議資料和公示資料中,還成為專家、學者們在社交媒體上自我介紹的“首選”標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網站上也被歸類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國務院特殊津貼”出現頻率之高,甚至曾引起網友在BBS上發帖詢問:這“是不是最牛×的人物簡介?”
最新數據來自人社部——到2014年底,中國有16.7萬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人。兩年評一次的政府津貼又將在今年展開。政府津貼為什麽會存在?對過去的16.7萬受惠的人才來說,它有哪些象征意義和實際好處?它可以被看作一個頭銜嗎?
1990年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開端。那一年,有1200多名科學家、專家、教授和學者開始領取每月100元的津貼。這筆錢不用繳工資調節稅,離退休後也可以繼續享受。1991年,又有1萬名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開始領取同樣的津貼,這個做法被延續數年。
當時,這項措施的初衷被表述為“改善知識分子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中央發文指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和改進黨的知識分子工作,關心和愛護廣大專業技術人員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
“在1998年,100元就是很大一筆錢了。”廣東中山華捷鋼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繆懷興是從1998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他曾對媒體回憶,那時管理人員也就領每月1000來塊錢的工資。
2004年,特殊津貼被定為兩年評一次,入圍者領取津貼的方式也有所改變:按月領錢變成一次性領取2萬元,也有部分地區一次性發給人才的津貼是5000元或者10000元,依然免征個人所得稅。而1994年以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人員,領取津貼的方式和標準不變——直到5年後的2009年,這部分人按月領取的津貼才從100元被調高到600元。
更重要的轉變在於“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政策表述。在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的發文中,特殊津貼的性質從“改善待遇”變為“高級專家選拔體系”。文件還提出“把政府特殊津貼制度作為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國家專家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形成以政府特殊津貼制度為基礎,梯次遞進的高級專家選拔培養體系”。
什麽是“梯次遞進的高級專家選拔培養體系”?從中央部委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一些脈絡。南方周末記者從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讀到,“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兩院院士”被放在一段話里表述,這些人才類別在人數上呈金字塔形:截至2014年底,他們的數量分別是16.7萬、4900多人、6000多人、1500多人。
什麽樣的人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根據推薦選拔對象的標準,他們必須是在專業技術或高技能工作崗位上的在職人員。他們必須是兩院院士,或是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工農業生產第一線有突出業績者,又或是在信息、金融、財會、外貿、法律、現代管理、新聞出版、文化藝術、職業體育訓練等領域有重大貢獻者。2008年,高技能人才也被納入選拔範圍,技能標兵、有絕招絕技的技術工人也可以申請。
“國貼”往下還有“省貼”乃至“市貼”,不可重複享受。目前,江西、貴州、山東、河北、廣東等十多個省份都建立了政府特殊津貼制度,但各地的啟動時間和發放標準不一。例如江西從2010年1月1日起,每月給每個獲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人發放300元;河北從2016年開始每人每月發放200元。從國家到省、市,津貼數額也保持一定“車距”,例如河南的“省貼”是每人一次性發放1.8萬元。而鄭州的“市貼”是給每人一次性發放1.6萬元。
貴州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業技術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1年,他去省人社廳領了“國貼”的信封和證書,信封里有整整10000元,拿在手里很厚實。“經濟收益不重要,關鍵是榮譽。”他說。
“主要是國家肯定了你的工作成果,你對社會的貢獻,你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水平,以及你的道德水準。”某中部省份一位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她表示,在自己的省份,教育界中領取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人不多,“說明你很傑出,是中央認可的傑出”。在一個同城微信群里,她往自己的群昵稱後面特別加上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一些“國貼”專家不吝於公布自己的榮譽證書,在網上能搜出很多。比如被放進百度詞條的東北某高校副校長證書:“為了表彰您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特決定發給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落款是國務院。
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一個頻現報端的話題,背後亦有中央文件的推動。2004年《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人事部、財政部關於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貼制度的意見》中提到,“建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網頁,通過網站和各種新聞媒體宣傳他們的突出業績和重大貢獻,弘揚他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拼搏奉獻的精神,展示他們良好的風貌。”
“每次通知都會下到各個單位和企業,讓符合條件的人報名,公示三天之後,再按隸屬關系逐級向上推薦”,廣東省人社系統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名單由市級、省級人社部門上報到人社部之後,再由國務院來審批,最後的名單需要國務院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批準。許多地方發放津貼和證書也頗有儀式感——找一個重大會議來統一授獎。
“‘國貼’的一個好處是有利於地方人才津貼的申請,比如我去年就領到了深圳市領軍人才獎。”深圳一位領到“國貼”的企業技術人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評選深圳的“地方級領軍人才”時,“國貼”是一個門檻。
不少地方會從財政中撥出專款,再次補貼“國貼”專家。例如廣東省會給“國貼”專家再發1萬元;中山市從2010年開始每年給“國貼”專家提供一次“高質量的免費體檢”,與用人單位簽訂5年以上勞動合同後,“國貼”專家最長可以享受3年的市政府特殊津貼,每月有2000元,在中山購房還可以享受30萬元補助。
除了後續獎勵之外,“國貼”“省貼”等津貼還與職稱評審掛鉤。西部某省一位獲得“省貼”的醫療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地省人社廳規定,晉升教授除了要滿足正高職稱聘用期限、科研、論文、著作、專利、公益事業等條件之外,還要看是否有政府津貼:評三級教授的條件之一是“省貼”,二級教授的條件之一是“國貼”,“一級教授就是兩院院士了”。
從“四級教授”(即一般的“正高”職稱,包括教授、主任醫師、研究員、教授級高工等)升至“三級教授”之後,這位專家的月工資比以前多了五百多元。一位東部省份教育系統的“國貼”專家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享受特殊津貼人員可以按規定“提前晉升”工資級別。
在《享受豈能是待遇》中,梁衡憂慮地寫道:“知識分子如何對待名利,實值深長思之。”
“不是要拿來顯擺,而是覺得這是種榮譽,‘國貼’只是說明這個人可信度高,在和平年代‘國貼’就像戰爭年代的英雄一樣,”西部某省一位“省貼”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自己眼中“國貼”的象征意義,“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名片上印著‘二級教授’,你就知道這個人是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這個人不是有‘國貼’,就是有‘長江學者’稱號,是一個省里排名前兩三位的人。”
“國貼”之外,國家層面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的評選還包括“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俗稱的“千人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等。與“國貼”發放津貼和證書不同的是,這些評選自帶諸多服務於人才研究、創業和安居的優惠政策。
例如,“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其中幾條扶持是:自批準後,在中青年專家的第一個正常晉升工資年份,工資在正常晉升的基礎上再一次性獎勵一個檔次;對配偶兩地分居的要優先解決。“千人計劃”的優惠包括給予引進人才每人人民幣1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且免征個人所得稅、可不受居住年限限制一次性購買商品房等等。而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自然科學類學者可以得到50萬元撥款;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者可以得到20萬元撥款。
林林總總的稱謂中,“國貼”在政府部門中的普及率較高。“幾年前,我和導師一起去東北調研,一個縣長問我的導師:你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吧?導師說不是。這是我(對這個頭銜)印象最深的一次。”北京某重點高校一位博士憶及自己的一次經歷,“我身邊提這個的真的很少,大概政府部門看這個比較多,學界內部主要還是看權威期刊的發表文章和代表作,看稱號看的也是長江學者、院士、院長、重大項目承擔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