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統電商險惡江湖活下來的秘密:要會「六脈神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25.html

IT行業有這麼一幫人,每天從雞叫做到鬼叫,他們是:電商從業人員。在這幫人中,還有一類每日像甄嬛般周旋在企業各大勢力之間縱橫捭闔,他們是:傳統企業電商從業人員。

俗話說得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傳統企業做電商在別人看來「資源豐富不差錢」,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此。

傳統企業做電商為什麼會如此糾結?這是因為:電子商務需要的上下游資源往往涉及公司各部門已有的運作體系(甚至固化的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公司電商的發展會動了很多人的蛋糕。涉及較深的是:採購,營銷,物流等。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有本位思想,所以矛盾在所難免。矛盾處理只有兩個結果:一。公司根據電商項目的需求進行所有相關部門的流程再造,二。你走人。

那麼,我們在這麼糾結的傳統企業裡做電商,如何才能從「秀女(員工)」爬到「中宮至尊(電商事業部老總或公司副總裁)」的位置呢?實話和你說:我也不知道。一是因為每個傳統企業都不一樣,二是電商TIM才爬到「嬪位(項目主管)」,上面仍有總監壓著呢。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存活下來需要的六個大招:

第一招:你必須很專業。這是存活的根本。即使你沒那沒專業,你也要表現的很專業,即使你表現不了很專業最起碼也要表現出極具可塑性和培養價值。老闆們花錢請你,肯定是要你賺錢的,一旦你沒有利用價值了出局是早晚的事情,這是一場殘酷的商業遊戲。

第二招:要善用策略。雖然是多把手工程,多個領導共同決策,但「八大鐵帽子王」中你需要找出「多爾袞」般的人物。要明白,你的直接領導不一定是整個事件的主導者,但得到你直接領導的支持是絕對必要的。等到「多爾袞」一旦主導「議政」,你順水推舟,事情也就成了七七八八了。

第三招:大智若愚才能保護自己。電商TIM覺得大智若愚體現的是一個人情商和智商的綜合水平,相信TIM,你在「八大鐵帽子王」面前耍小聰明肯定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惹惱了他們分分鐘讓你出局。但是你要記住,利益衝突是必然的,得罪誰不得罪誰,怎麼得罪怎麼圓場那就考驗你的情商了,平衡比獻媚重要,做自己該做的實事比平衡更重要。在自己弱小的時候,拌豬也有拌豬的好處。踏踏實實做事,老闆會看在眼裡。

第四招:打破平衡推動進度的能力。技能三教會你掌握平衡踏實做事,技能四相反。在關鍵的時候,八大鐵帽子王都每人去推動進度,那你就需要勇敢的打破平衡推動進度了。你會問:平衡不是蠻好的?TIM會告訴你:平衡了一段時間你會讓領導們覺得你不作為,沒有魄力,會很慘哦。但是在打破平衡之前,你需要好好想想:為什麼領導們都沒有動靜?是太忙了?還是不想推?為什麼不想推?

第五招:深藏功與名的魄力。當時你使出技能四時,你會發現:哇塞!原來事情可以這麼推!不過不要得瑟,你要記住,當你做出成績時候一定要明白:成功的果實是「八大鐵帽子王」的,你只是在「八大鐵帽子王」的英明領導下所向披靡的執行者。你現階段的成績靠你的執行力體現,你將來的成績告你的業績體現。所以沒有想到這一點的朋友們該小心了:小心被人捧殺!

第六招:做一個甩手掌櫃。好了,高層博弈結束了,一切都往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這個時候,你可別忘記修煉內功哦!你的兄弟正等著你帶隊呢。這裡TIM不教你如何帶隊,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管理思想,TIM說一下自己的經歷吧。TIM現在帶領一個十幾人的電商團隊,有兩個組長負責日常運營工作,預計再提一個組長負責商品採編工作。三個組長分權制衡後基本上包辦了讓我分身乏術的工作。所以TIM只需要管好這兩三個組長就能完成整個團隊的運作。這裡TIM分享一句話:慈不掌兵義不掌財!該開除的人就開(TIM已經開除了四個人了),保持團隊一定的流失率,不斷有新人進來會有鯰魚效應哦!

以上六大招可是TIM壓箱底的本領,再次無私奉獻啦!歡迎關注我@電商TI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21

【小敗局】一個獨立App開發人的自白:做APP就是一場賭局,你要會押注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31/144568.html
據我所知,其他的獨立App設計開發人可不會公佈我這篇文章裡將要發表的數據。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抱怨什麼,事實上我覺得自己還有Unread這個App都很幸運,所以我要先感謝所有在博客、推特上支持我的人,所有給過我鼓勵的人,以及所有付錢下載我的App的人。

我寫這篇文章是想和同行們分享一下有關Unread這個App的故事,也希望這個故事中的諸多細節能對有志於從事獨立開發App的人有所幫助。也許你會覺得我的故事是個教訓,又或許你會從中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啟示,從而證明在獨立App開發市場中仍有機會成功。

首先,我有幾條基礎性論斷:

l 需付費下載的App的市場沒有看起來得那麼大;

l 就銷量而言,知名博主的分享比App商店的專題要有用得多;

l 付費下載的商業模式無法產生持續的利潤;

l 如果你想靠付費下載的App賺大錢,那你的App上線首週必須大賣;

l 剛上線的App不要折價賣,這樣銷量很可能永遠上不去。請合理定價;

l 可持續的收入既可能來自App內消耗品的購買,也可能來自持續的訂閱,但不會來自付費下載。

血汗和淚水

自13年7月,我開始開發Unread,用六週完成了App的整體設計,然後就一頭紮進Xcode裡編程,一直幹到了來年春天。我估算了下,自13年7月到14年2月iPhone版Unread 1.0上線,我每週工作60-80小時。過程中我遇到到許多挑戰:製作自定義用戶界面導航和控件、製作大型可共享書庫、製作同步構架、性能優化等等。

這是Github的打卡器(punchcard)記錄的Unread主庫點擊量隨時間變化示意圖:
 

\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開發Unread的這段時間我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差不多24小時——我的婚姻和身心健康都備受摧殘。儘管Unread 1.0的品質因為這些努力而得到了保證,這個過程還是太折磨人了,實在不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生活方式,也不值得推薦。不過,如果我朝九晚五每週休兩天,Unread可能要一年後才能開發出來,甚至就此胎死腹中。

首發周和營銷

由於許多獨立博主和推主——Federico Viticci、Shawn Blanc、Stephen Hackett等等——的慷慨支持,Unread的首發周表現不錯。如果那時你在RSS或推特上關注iOS圈,你有很大幾率看到Unread的相關消息。
 

\

銷售額在第一天的高峰之後,遵循了iPhone App銷量的一般規律大幅下降。發行首週,Unread出現在App商店的首頁推薦裡,但銷量並沒有在推薦後大漲,只是停止了進一步下滑。從這裡,我總結出,有影響力的博主和推主一篇正面的反饋或測評比App商店的首頁推薦要更有效果。

累積銷售額

這是發行至今iPhone版Unread累計銷售額的統計圖,橙色虛線代表平均趨勢:
 

\

這張統計圖有以下幾個重點:(注意這裡的數據已減去Apple 30%的分成,但並未扣除自營職業稅和醫保)

2月3日-Unread上線

2月4日-累積銷售額1萬美元

2月8日-累積銷售額1.6萬美元(已達到總額的一半)

2月17日-累積銷售額2萬美元

6月7日-累計銷售額3萬美元

7月28日-累計銷售額3.2萬美元(目前的銷售總額)

Unread一半的銷售額都來自上線的前五天,而完成另一半銷售額花了170天(24周)。Unread最初的定價是2.99美元,兩週後我將價格上調到4.99美元。回想起來,這一舉動讓我損失了不少錢,因為第一週的銷量是最高的,我應當更合理地定價。如果我一開始就定價4.99美元而下載量不變的話,銷售額可能會比現在高1.6萬美元。

iPhone版Unread 1.2

Unread中期最大的銷售額增長來自於1.2版本的更新。這次更新的內容很豐富,增加了兩個RSS服務,一個圖像瀏覽器,一個快速瀏覽文章的功能,以及其他。更新時間是4月21日,首次上線的9周之後。

很難統計1.2版本自己賺了多少錢。如果要估算的話,可以算1.2版本上線到銷售額回落到之前的平均水平這一段時間的累計銷售額。根據我的估計,銷售額回歸平均水平的時間是5月4日,大約是更新的兩週後。也就是說,1.2版本大概賺了4000美元,上下浮動1000美元。
 

\

1.2版本的開發花了兩個月,還要從銷售額中扣掉40%的自營職業稅和350美元的醫保,因此我做這個更新的淨月收入是850美元。

iPad版Unread的累計銷售額

簡潔起見,我不會再細說iPad版Unread。下面這張圖是截至目前iPad版的累計銷售額:
 

\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縮小版的iPhone版銷售額趨勢圖:

6月8日-iPad版Unread上線

6月10日-累計銷售額5000美元(已達到總額的一半)

7月18日-累計銷售額1萬美元

7月28日-累計銷售額1.2萬美元(截至目前)

敗局

iPhone版Unread在App商店的總銷售額是3.2萬美元,iPad版是1萬美元。去掉40%的自營職業稅和每月350美元的醫保(以12個月計),這兩個App的合計淨收入是:

2.1萬美元,或1750美元/月

考慮到我過去一年間在這兩個App上耗費的心血,這個數字實在令人沮喪。我簡直不願意想像自己如果在公司上班每月能賺多少工資。同時,這也切實地證明,App商店的付費下載無法創造持續的利潤。

結論

客觀來說,Unread還是一個質量不錯的App。——這個App本質上有點無聊,但許多用戶都給予了它正面的評價,並注意到了許多細節和令人愉快的功能。這意味著那些花錢下載了Unread的人很可能對這個App很滿意,並樂意向其他的人推薦。目前,Unread在App商店的評分是4.5星。

RSS依舊有市場。——Daring Fireball這個RSS讀者最常瀏覽的網站仍擁有20萬的訂閱。這意味著Unread的目標人群並不特別狹窄。

我並不出名。——儘管我在iOS圈並不是完全籍籍無名,但也絕對不是什麼著名的極客。Unread的開發者就是一個對潛在用戶毫無號召力的草根。

Unread的曝光度還可以。——Unread曾被數個著名博主推薦過,也上過App商店的首頁推薦。這意味著Unread不是那種完全無人關注,淹沒在App商店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應用。

儘管如此,Unread的總銷售額也只有4.2萬美元(扣除稅和醫保後2.1萬美元),未來也不大可能會有大的增長。通過以上這些,我的結論是:一名獨立的App設計開發者如果想靠App賺生活費,就必須開發有可持續盈利模式的App。我想這種模式包括像Candy Crush和部落戰爭(Clash of Clans)這樣的App內消耗品銷售,或者WhatsApp這樣的持續訂閱。此外,我覺得一個開發者很難獨自承擔開發、運營和維護的工作,ta可能必須和其他的獨立開發者合作。然而,主要競爭對手們的營銷預算讓我感覺即使是這樣的小規模合作也不一定能成功。

推廣營銷

自上一篇博客發表後,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沒有為Unread做推廣。實際上,我做了我能付得起的所有推廣。我沒有只是天真地把App往商店裡一扔就等著錢嘩嘩地來。下面是Unread(iPhone版和iPad版)的全部推廣活動,有些直接由我發起,有些則是運氣帶來的:

1.2版上線時的推特推廣:400美元;

iPad版上線時的推特推廣:200美元;

Shawn Blanc的博客上一週的RSS贊助(包括一條工具欄上的廣告):700美元;

幾次播客採訪;

許多著名博主慷慨地推薦了Unread,有幾位甚至推薦了好幾次;

我的個人站發表了一系列介紹iPad版Unread設計過程和幕後故事的文章;

兩個版本的Unread都上了App商店的首頁推薦,之後也都出現在了「新品」欄目中。

Apple的社交團隊也數次在ta們的臉書和推特上推薦過Unread;

推特上的口耳相傳。許多用戶每天都會在推特上發表正面的評價;

根據現有用戶最突出的需求來設計更新的內容;

發一些有趣又有內涵,能被別人轉發的筆記。

Unread的競爭對手多嗎?答案是非常多。但又有哪個類別的App競爭不激烈。我的營銷工作需要改進嗎?很可能。

但那些批評我14年來傻乎乎地做了一個RSS閱讀App的人並沒有抓住我的文章的重點。精心設計並開發任何一個種類的App都是一場博彩。增加營銷支出既可能增加收入也可能增加失敗的危險性。這更是一場賭博。

Unread這個案例中最大的教訓是,即使你的成本低,質量高,App商店1億張信用卡的規模不一定能讓你盈利。外人可能會認為獨立開發的優質App可能會產生持續的利潤,但事實是這種付費下載模式的收入不能維持一個人的生活。忠誠的用戶會在頭幾天花錢下載,之後就再沒有收入了。剩下的時間裡,這個App只能努力吸引一小部分用戶,最後走向消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92

當安全性失控時 自駕車系統要會「自殺」

2016-08-08  TCW

七月底,美國公路局發布報告:因為自駕系統誤判,一輛特斯拉(Tesla)電動車在自動駕駛狀態中失控衝撞卡車,車主身亡。調查員保守指出,超速是可能原因之一,但應該還有其他因素,正式報告得等一年後才揭曉。

這是今年自駕車熱潮引爆以來第一起系統致死事故。不過,特斯拉與監管單位口徑一致:單一事故非但不會阻礙科技進步,反而彰顯機器學習、分析數據的急迫性;更重要的是,當突如其來的危險發生,機器應具備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為優先的不可抗指令。換言之,在極端情況下,它要主動「自廢武功」。

安全,無論是人身或心理層面,確實是未來車的智能化這一環頭號罩門,也是它在商業化之前建立信任基礎的關鍵要素,但現實是,回顧數位化革命歷程,沒有所謂固若金湯的安全系統。可預見的未來是,機器出包、甚至殺人仍將時有所聞,相關爭議也將日益白熱化。

現階段來看,未來車在四年間必須打通以下關卡:

技術面,當機、斷線如何救?

一、智慧技術。嚴格來說,高階車款搭載自駕系統上路已行之數年,利用雷達和攝影鏡頭等感測器偵察四周環境,結合車載電腦聯繫車體、回饋資訊,計算出後續控制策略,再發布指令導引汽車完成最終操作,這套控制系統據稱已精準到以毫秒判別,基本已無大問題。

挑戰在於,汽車內置電腦突然當機,蒐集、共用和分析資料所倚賴的車聯網基礎建設因故斷線,以及複雜的智慧系統在特殊和極端環境下運轉的穩定性等,都需要長時間校正測試與除錯。

二、網路安全。這一點與上述息息相關,尤其是當車體處於完全自駕模武時,十之八九,乘客就是全權交給主機代管。但同樣的,若想建立起這等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豐田副總裁雷洛伊(Didier Leroy)認為:「關鍵挑戰在於,知道如何確保顧客的數據資料。」

環顧業界,多半仍採舊武的防堵做法,唯特斯拉與通用另設漏洞懸賞計畫,號召白帽(white hat)駭客輪番攻擊、測試自家電腦系統,然後提出強化安全措施的建議。以特斯拉為例,每回報一個漏洞,賞金最高一萬美元,去年八月因此找到遠距遙控的資安瑕疵。

政策面,法規、保險跟不上

三、交通與環境。應現實世界複雜性而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運輸研究所總監漢諾斯基《RichardHanowski)認為,自駕車目前尚可模擬各種突變的天氣和路況情境,對於上路後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卻未能充分準備。

就以今年二月Google Car自駕車意外為例,系統先是為了閃避路障偏離車道,稍後在切回原徑的過程中誤判後方巴士動向,結果時速三公里的Google Car左側車頭就被打算向右靠邊停站的巴士撞上了。Google坦承自駕車判斷不周,這起意外它得負起「部分」責任。

這類事件絕非個案。雖然科技專家堅稱,人工智慧終將失控、無法駕馭的指責是無的放矢,但《經濟學人》指出,道德風險仍在。

它舉牛津大學的思維實驗為例:一套人工智慧系統被指派盡全力蒐集迴紋針,由於它具有學習功能,在蒐集之餘會自我升級,想出更多新方法,甚至是違抗一切阻止它達成目標的指令,最終「把整個地球變成迴紋針倉庫」。

實驗結果看起來很愚蠢,但誰能說它執行命令有錯?實驗主持人波士朗(Nick Bostrom)指出,人工智慧不具備行為和心理動機,雖然不會出現人類常犯的錯誤和偏差,但一樣會犯下其他錯誤,像是執迷於蒐集迴紋針。

遇到極端的偏執情境怎麼辦?《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上有一篇文章解釋,為何自駕車設定「自殺」程武碼很重要:就算(自駕)比手駕更安全、更節能,但永遠不可能零事故。我們即將把主控權交給自駕車,此刻就得正視由此衍生的道德爭議。

四、政策與法律。目前沒有一國政府允許無人駕駛車行駛在公共道路上,原因不一而足,但優步和Lyfi已經把舊金山最大計程車行YellowCab推向破產,一旦自駕車大舉出籠,另一波失業潮很難避免,有可能是政府無意積極推廣的主因。

然而,鴕鳥心態解決不了問題,一旦無人駕駛車風潮擴散,道德及法律的兩難會快速浮現,政府應盡快制定事故問責、修改相應法規,以及必須的配套措施,因為交通法規後面,還牽涉金融保險業的精算計價體系,少了保險及法律的屏障及仲裁,引發的爭議會更多。

美國維吉尼亞州政府正試行一項七十英里的自動駕駛測試計畫,姑且不論成效如何,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車輛本身只是未來汽車革新的第一步,如何處理這項科技帶來的整體衝擊,交通運輸生態系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擁有駕照的你、我,都難逃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48

智能投顧挑戰人才培養方式  未來金融分析師要會聊天

距離年中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還剩兩個禮拜了,考生們在進行複習準備的同時,是否也會思考一個問題,未來市場上是否還需要金融分析師職業。CFA協會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連伯樂近日對第一財經表示,隨著智能投顧技術快速發展,未來市場對投資顧問技能的需求將會發生改變。

連伯樂認為,智能投顧是金融業當前面臨的一項顛覆性科技之一。機器人替代了金融分析師的角色,原先需要大量人工進行分析工作,現在機器人能做得更好。金融分析行業今天的人才或者技能在未來可能就會被邊緣化,這是目前金融服務行業最關心的問題,會影響到未來投資行業金融服務企業人才獲取和培養的方式。

智能投顧作為時下頗為火熱的金融科技名詞,此前憑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在海外發展十分迅速。根據美國金融業管理局(FINRA)的定義,智能投顧是數字化資產配置的俗稱,指具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程序系統根據客戶自身的理財需求,通過算法和產品搭建數據模型,來完成傳統上由人工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

智能投顧於2010年左右興起於美國,用機器人替代原先人工專業顧問使得公司運營成本大幅度下降,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公司關註智能投顧。目前,國際金融巨頭領航、嘉信都紛紛涉足這一領域。今年3月,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宣布裁員約400人,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

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表示,信息的民主化令主動型投資變得越來越難做,必須改變生態系統,更多地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化及傳統投資策略中的因素和模型。

花旗銀行研究報告指出,數字化資產配置所掌握的資產已經從2012年的幾乎為零增加到了2015年底的187億美元,並預計在未來十年時間里,資產管理總額將達到5萬億美元,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勢頭。

連伯樂對第一財經表示,未來金融分析師的角色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以前更側重分析技能,如解讀數據,給出專業意見,但在未來可能更多是一個顧問的功能,需要對顧客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基於這種了解提供動態的、個性化的產品。

他認為,對孤立的、技術性的建議機器可能未來會做得很好,但是對顧客全面綜合性的財富管理需求,機器顯然是不如人。“未來對投資顧問的技能需求會發生一些變化,原先純粹的技術分析能力可能相對弱化,但對人際交流的能力、以非常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來進行工作的新方式可能更加重要。”

全球最大的智能理財服務公司Betterment近日一份調查顯示,超過80%的客戶仍然希望由真人向他們提供專業投資建議。Betterment的投顧服務團隊由前臺金融分析人士和後臺人工智能輔助分析機器人組成。前臺的真人將會和客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2015年以來,國內也開始迅速湧現眾多智能投顧公司。相比於在國外日趨成熟,智能投顧在國內仍處於發展初期,正經歷著行業標準混亂的階段。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宣稱具有“智能投顧”功能或正在研發“智能投顧”的互聯網理財平臺目前已超二十家,但平臺之間的金融產品種類、金融產品類比、大數據運用等實力懸殊較大,甚至有些平臺只是借用了數字資產配置的概念。

去年8月23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針對互聯網平臺未經註冊、 以智能投顧、機器人理財等名義擅自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證監會將依法予以查處,隨後數字化資產配置熱度有所下降,之前推出智能投顧產品的部分平臺也已將產品下架。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去年10月發布的《數字化資產配置報告》建議,從本質上看,數字化資產配置並未超出傳統證券投資顧問的範疇,可以考慮在現有證券投資咨詢和資產管理的相關法律規則之下,盡快建立數字化資產配置行業算法模型、客戶投資組合以及防範利益沖突的行業標準。

根據有關預測,2020年中國智能投顧管理資產規模或超5萬億元。但市場整體上仍處早期階段,投資理財服務覆蓋率仍較低。僅限於部分高凈值客戶,大量中間層客戶享受不到基本的投顧理財服務。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