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滴滴程維:分享經濟未來必將屬於中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6/156098.shtml

滴滴程維:分享經濟未來必將屬於中國
程維 程維

滴滴程維:分享經濟未來必將屬於中國

未來的道路艱辛、遙遠,卻富有美好的想象空間!

黑馬說

高速成長中的滴滴已斬獲無數驕人戰績並繼續全球征伐。作為該備受矚目明星企業創始人,滴滴程維是如何看待“互聯網+交通”及全球科技未來十年的,滴滴的核心運營理念、當下難題及遠期戰略各是怎樣的?下文摘編自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6月新書《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程維、柳青等著),程維將就此逐一作答。

文|滴滴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程維

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

這個節點,人們將見證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加速過渡;這個節點,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不可阻擋;這個節點,中國的深層次結構改革才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十年後往回看,會發現在這個重要節點上,“分享經濟”的大潮撲面而來,就如同1999年的電子商務發軔一樣。而此時,中國該做怎樣的抉擇、調適和監管?中國的分享經濟平臺如何對本土化與國際化做出恰如其分的超前安排?這兩個問題是關系到在分享經濟浪潮中,中國究竟能否引領世界的關鍵。

我們希望通過《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這本書,用最平實的語言、最誠懇的態度、最真實的事實,與自己的內心、與所有夥伴和用戶、與整個社會和未來對話。

分享經濟勢不可擋

互聯網對人類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就是催生了分享經濟。“分享”主要是指對個人閑置資源的分享,分享經濟通過技術把資源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進行重新匹配,進而大大提升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水平和整體效能。

2015年將成為分享經濟的元年,而分享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一個必然的趨勢。以車子為例,誠然,大部分人觀念都認可擁有車,但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中國人都買車的話城市就徹底堵死了,而僅靠政策限購限行、壓抑需求是行不通的,需要通過分享經濟的創新服務來滿足大眾用車的需求。

早期的中國互聯網缺乏活力、缺乏資本、缺乏成熟的互聯網人才,因此更多是在借鑒美國的互聯網模式、技術。而經過脫胎換骨十幾年發展的今天,中國互聯網已成長為世界互聯網創業的“第二極”,進入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國互聯網公司要比美國更多、更有活力,在一些新模式、新業態的摸索和創新上已完全不輸於美國,甚至領先於美國。這得益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得益於中國的制度創新、監管創新,得益於充裕的國內外資本,也得益於業已形成的成熟的互聯網人才體系。

中國要邁向網絡強國,首先應該讓互聯網回歸本質,跟傳統企業結合,讓互聯網推動信息革命,給傳統商業註入全新的動能和活力,形成“互聯網+”傳統企業的全新模式,這才能達到真正的萬物互聯,形成網絡與實體的融合,最終促進產業變革。這應該就是克強總理所倡導的“互聯網+”和新經濟。

這些優勢給了新一代移動互聯網企業加速發展的機會,互聯與共享的發展趨勢為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空間。我們應該感謝移動互聯網,沒有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就不可能有分享經濟的加速發展,沒有有效連接、智能計算、精準匹配就不能把人“拼”在一起。互聯網本質上是萬物互聯,微信把人和人、滴滴把人和車更好地連接到一起,匹配資源,滿足個性化需求。有了互聯網,才使得分享經濟這種模式成為可能,並且勢不可擋。

如果說前20年互聯網的發展是用互聯網連接一切,未來30年則是雲端的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驅動一切的時代。未來5年,以雲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的移動出行、智能駕駛汽車等領域一定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並將對城市整體建設規劃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深刻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擁抱第二次出行革命

2012年,滴滴憑借80萬創業資金在北京啟動,試圖通過出租車的信息化解決老百姓打車難的痛點。但我們發現,80%的出租車司機都已經是滴滴用戶的時候,高峰期依然叫不到車。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需求、供給、道路、時間、連接、匹配乃至習慣等多維因素交織的結構化難題,單純的信息化並不能化解。所以在隨後滴滴進入了專車、快車、順風車、巴士、拼車等一系列細分領域,我們希望成為服務百姓出行的一站式平臺。未來我們還會不斷加入新業務,讓每個有出行需求的人在滴滴出行App上,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出行方案。

滴滴出行的夢想是“讓出行更美好”。過去4年,我們專註於一件事——讓城市的效率更高,並以此為標準重構一個新的、智慧化的交通出行行業。滴滴希望用互聯網連接所有地面上的交通工具,通過打造全球領先的大數據交易引擎,去提高整個城市的出行效率和每個用戶的出行體驗。我們不僅改變用戶的出行習慣,本質上以滴滴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模式正在改變汽車擁有的方式。在過去的100多年間,汽車的誕生是出行行業的第一次革命,它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讓每個家庭都渴望擁有汽車。但發展了100多年後,不管是汽車工業還是城市化都出現了瓶頸,即機動車過快增長帶來的擁堵和城市里的各種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31輛私家車,北京、成都、深圳等大城市每百戶家庭擁有私家車超過60輛;而美國的汽車擁有量則是每百戶超過200輛,中國不到美國的1/3,但是已經出現了巨大的瓶頸,很多城市都開始限制大家去擁有一輛汽車。城市要可持續發展,經濟活動要正常進行,人們還要出行,怎麽辦?這個命題就變成了怎麽能夠在盡量少地增加車輛總量的情況下去服務更多的人,這是滴滴通過分享經濟正在改變的出行方式。

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我們越來越發現,原來我們沒必要擁有一輛車。過去因為城市公共交通體驗不好,打車也不方便,服務不穩定,這逼得我們再貴也要買一輛車,再難搖號也搖,再難拍牌照也要拍。但是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如果移動出行的服務是確定性的,體驗是好的,價格也更便宜,那為什麽要買車呢?有統計顯示,大部分人買一輛車只有5%的時間在開,而有95%的時間是停在那里,但我們為此卻要付出100%的費用,而整個城市要為這5%的使用效率修建更多的停車場,這些都是不合理的。

未來隨著電動汽車、共享汽車、無人駕駛的出現,分享出行的影響力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們會徹底告別擁有一輛汽車的時代。十年後,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時,買一輛車或許會和今天買一匹馬一樣奇怪,汽車會回歸其交通服務工具的根本屬性,這是滴滴背後最核心的理念。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滴滴出行用四年時間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可以說是釋放“互聯網+分享經濟”紅利的探索者,也是移動化浪潮和分享經濟的受益者,更是每一個夥伴改變出行習慣、改變生活方式、展現分享意願的見證者。

今天的滴滴平臺上有1500多萬司機,每天有上千萬的訂單產生,如何管理好上千萬的司機和車輛,如何更好為乘客服務,是滴滴正面臨的難題。畢竟我們用四年的時間,走過了原本需要十年才能走完的路。值得擔心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滴滴規模很大,但體驗足夠好嗎?滴滴的業務越來越多,但年輕的團隊能否運營好這樣的一個平臺? 5000人的團隊是不是都誌同道合?怎樣不斷完善自身產品和服務,提高安全和體驗?

滴滴是一家非常有危機感的公司,我本人內心也充滿危機感。我希望滴滴的團隊不要膨脹過快,希望滴滴的理想不會改變,也希望滴滴的品牌可以受人尊敬。我希望未來滴滴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在用戶體驗和數據運用方面有優勢,而不僅僅依靠流量和資本。

2015年9月,作為創業僅三年的一個年輕公司代表,我有幸隨國家主席習近平赴美參加了西雅圖的中美互聯網論壇。跟很多美國科技業的大佬站在一起的時候,我有一種不期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中國移動出行領域雖然僅有四年的發展歷史,但它所呈現的社會價值,表現在通過移動出行平臺實現交通資源的整合利用,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分享經濟特征,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節約地面交通資源,並將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困境。

萬物互聯,隨著信息高度透明化,信息傳播的範圍也將擴大,這會讓行業效率提升,優勝劣汰加速,也就必然會推動傳統產業的變革。加上分享經濟的動能和深度機器學習的支撐,可以為新經濟、雙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強大的能量。

滴滴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滴滴未來仍會深耕出行領域,成為一家用戶驅動、大數據驅動的公司,構建智慧交通雲,構建一張全球出行的網絡,完善用戶出行體驗,成為一個移動出行的綜合入口,並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道路。

未來十年依然屬於科技,屬於互聯網,屬於信息產業。分享經濟是未來的趨勢,“互聯網+交通”為中國解決交通問題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我虔誠地相信未來一定屬於市場化,一定屬於分享經濟,一定屬於中國!

今天的滴滴還只是搭建了一個出行生態的雛形,一切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在移動化浪潮和分享經濟的紅利下,滴滴將繼續在過去看似不可能的領域不斷創新,在技術和人才儲備上持續投入更多的資源。滴滴還將和更多的全球夥伴一起,持續立足本土,連通彼此的金融、技術和市場資源,以達到一個共同目標——建設一個高效而可持續的全球出行生態圈聯盟。

未來的道路艱辛、遙遠,卻富有美好的想象空間!

《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6月新書,程維、柳青等著)

滴滴 程維 分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