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牛文文:重度垂直將是未來主流商業形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2/155995.shtml

牛文文:重度垂直將是未來主流商業形態
牛文文 牛文文

牛文文:重度垂直將是未來主流商業形態

對創業者而言,不能做跟著風走的機會主義者,而是要回到創業創新的本質。

黑馬說

5月21日,“創業天府 菁蓉匯·金牛”軌道交通專場活動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同時成都黑馬路演中心正式開幕。

在大會中,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做主旨發言,他指出在當前形勢下的創業創新應回歸本質,並提天派與地派理念。同時,他認為重度垂直將成為未來商業的主流形態。

演講 | 牛文文   整理 | 楊博丞

以下為牛文文演講全文(經i黑馬編輯):

今天到成都來正好是菁蓉匯的一周年,一個城市創業創新環境的變化讓人刮目相看。

我還從來沒看到一場創業會有這麽多跟軌道交通相關的陌生的高大上的名詞,創業已經成為了軌道交通全球化、產業化的大未來。同時也很明顯,成都的創業創新已經進入了2.0階段。

創業創新是中國的主題,對國家未來有非常大的意義。在創業創新領域里,最近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我向大家匯報三點。

讓創業創新回歸本質

在大機會面前不做機會主義者。對創業者而言,不能做跟著風走的機會主義者,而是要回到創業創新的本質。

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在過去幾十年里,基本上是互聯網的創業,或者簡單來講是一個消費互聯網的創業,這一切基本上是消費互聯網。

消費互聯網有一個最重要的邏輯,就是天派邏輯,希望贏家通吃,在一個廣闊的消費領域里運用殺手級的應用,海量燒錢,最終獲取上億的用戶,所以這非常像一位收割者,這個產業一片哀鴻,最終只有1到2家活下來。

這種消費互聯網多機遇,對於VC來講就是一個概率,如果他投下去有1000家,甚至10000家,最後有1家勝出就會回報,但對於創業者來講,是很其殘酷的。

當一個領域迎來機會時,很多人都能拿到錢,很多人都進入自己並不熟悉但是又有很多利潤的行業。最後,有不是這個產業的巨量年輕人殺入這個行業。

當然,他們都融到了錢,有的人容到了3輪,但是很少有人活下去。那麽多的打車軟件,最後全中國只剩一家。BAT阿里騰訊各一家,都堅持不下去,所以殘酷的消費互聯網遊戲是贏家通吃的遊戲,它對創業者有巨大的考驗。

2.

天派VS地派

我們說現在的風向有一些變化,地派邏輯的出現,並不是在消費互聯網里做同質化博機會的創業者,而是深耕於一個又一個的產業。

現在中美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所謂產業互聯網其實就是“互聯網+”。

軌道交通有那麽多的創造空間,有太多的機會,但是在此之前,這些領域並沒有年輕人,並沒有創業創新的萌芽開始,大家還是靠大公司來做。

所以,產業互聯網是一個新型的重要方向,在這個領域里出現了很多新的做法。在產業互聯網有一個不一樣的哲學和創業邏輯,它是百花齊放。

產業經驗大於互聯網技能,你對產業有多深的了解,你的落地有多深的把握,而不是大家都去做APP,做市場推廣,實際上最重要的是產業經驗。

有產業經驗的人,做起本行業的創新就會得心應手,他們欠缺互聯網資本融資的技巧。

我認為地派對產業有深度理解,但他們對互聯網工具思維,或對資本市場的了解有欠缺。恰恰是這樣的人,才是未來最重要的一位創業者。如今在美國也發生這樣的情況,不只有中國是這樣的。

所以,企業服務,而不是消費者服務,產業深度縱深,而不再是通用的互聯網,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創新趨勢。

當發生這樣的風向變化,創業者創新趨勢潮流變化的時候,它後面配置一個很重要的資本的邏輯。

如果在消費互聯網里是贏家通吃,而VC要投這個領域的創業者,他首先看重你的是用戶積累速度,獲取速度,市場規模擴大速度,他不會看重現金流,不會看重盈利能力。

我們可以看出,在過去十幾年里,在紐約納斯達克虧損上市虧得越多估值越高。美國資本市場邏輯和中國趨同,這是一個反向趨同。

3

要強化資本市場中的商業邏輯

現在的美國資本市場對獨角獸非常殘酷,如果你估值已經十億美金了,但還沒有利潤,甚至現金流都很少,這樣的公司一旦公開登陸資本市場,一般都是砍一半,甚至砍三分之二。

最重要的是主流大公司和華爾街的耐心變了,他需要看到你的盈利能力,而不再有耐心聽你講故事,或者是聽你講用戶,這是很大的一個變化。所以造成了中概股的大批回歸。

中國現在有很多美元VC基金需要回來。可是A股最重要的邏輯是必須盈利,必須有利潤,一個做企業的人必須要有利潤,必須要賺錢,我認為是常識。

但過去在華爾街的理念,大家都沒有常識。我們快速顛覆一個領域,搶占市場,甚至補貼用戶。這種花錢買用戶,花錢刷單,這是個極其畸形的做法,然而卻成為了主流。

人類要回歸常識。早期大家都認為你是創客,有理想、有夢想,想要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但任何創客都不要忘記,當創業一到兩年以後,你就是一個小老板,最重要的本質是活下來,而活下來的前提是自己盈利,或者是少燒錢。

我們過去的創業都做VC,總是希望政府、社會支持我們,把我們的夢想撐大。可是潮流變了,你必須回歸本質,而本質則是創業要活下來,自己先活下來才能改變其他人。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生存能力,需要依靠社會輸血,還想改變社會,我覺得這是一個創業價值觀的事情。

目前,中國的創業價值觀,已得到了全球的認同。一個早期創業項目和一個接近IPO的項目要有利潤,不能只有概念,不能只拼規模和用戶,不能只講故事。

我認為這是一個長周期,不是一個短周期,在未來10到20年左右,恐怕都要看重一個創業公司最快的盈利能力和實際貢獻力,這是資本市場的一大變化。

4,,

     “創業天府 菁蓉匯·金牛”軌道交通專場/楊博丞攝

重度垂直將是未來主流商業形態

我給大家匯報第三點,也是對今天會議的致敬。

在忙於消費互聯網投資或去嘗試的時候,美國這幾年發生了一些底層技術的變革。這是值得我們特別關註的。

其實這些領域大家都看得見了。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算法會導致人與世界的關系發生變化,阿爾法能戰勝圍棋冠軍。試想,當這樣的一些東西慢慢產業化時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交通,超級高鐵已在嘗試,我認為它還非常遠,但這種底層不再是消費互聯網,而是產業的變革,技術的變革,它會帶來極大的改變。

我最近跟一些大咖們在交流生物醫藥產業,美國近兩年在此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據說2015年是人類癌癥攻克年,去年在癌癥的治療和醫藥方面的嘗試是過去許多年的突破。

可大家並沒有太多的感受,這種底層技術的突破可能再過三五年,乃至更長時間才能產業化影響到我們。但作為一位創業者,作為一位創新者,必須從現在開始註意到這一點。

最近,美國在底層技術方面的創新已經又領先了一個時代,這是中國創業創新者值得警醒的。我這兩年帶領黑馬導師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矽谷和以色列,所以創新無時差,創業無國界。

我就給大家匯報這三點。在這三點之下,我們可以推測一下,未來中國主流公司的形態是什麽樣子的。

5,

    CFP供圖

如今,中國主流公司的形態其實大家都看不到,以央企為代表的上流產業資源,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中小企業,這兩個生態現在是中國的主流生態。

當然,第三個形態是以BAT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連接形態。這三類公司目前是在中國土地上的主流公司,但未來我認為會出現一些新的公司,新的形態。

這種新的形態可能是創業板的公司,也可能是整個資本上年凈利潤在1500萬以下,很多公司成為了空殼公司,甚至僵屍公司,殼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家關註的對象。

我認為,在過去二三十年前的中小企業會整體面臨置換。未來會出現什麽情況呢?就是在細分產業里能夠紮下去,並不是盲目擴大規模,而是能做到小而美,中而美,能夠做到在一個細分領域的創新者和領先者。

它的規模可能在10億左右,而登陸資本市場以後大概是100億。我相信這種公司在未來一定會有。

以黑馬社群為例,20000多家創業企業,到目前為止大概有60家在資本市場登錄,他們很多都是垂直的公司,產業能力大於互聯網能力,賺錢能力大於融錢的能力。這種人很細分,也很接地氣,這樣一批公司是將來創業板、新三板和資本市場上的主流公司。

創業我們最終還是要回饋社會,我希望,同時祝願這些創業者、創新者們,能夠在未來收獲自己美好的創業人生,也能夠為中國產業升級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再次祝賀我們的創業者,感謝成都,感謝金牛區,謝謝。

創業創新 重度垂直 商業邏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