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的關鍵期,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重要發展戰略,並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一時間,“創新、創業”觀念深入人心。然而,對於很多普通的創業者而言,如何通過有效的創新實現創業,仍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惑。
一方面,科技創新模式對於大多數普通的創業者來說,近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無論是突破性的科學創新,還是應用型的技術創新,都需要技術、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強大支撐,而這顯然不是一個普通創業者所能承載和提供的。另一方面,商業創新模式,包括新產品開發以及對現有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這其中需要的資源支撐,其實遠比科技創新更多、更加“高大上”,因為它除了外在的資源支撐,還需要創業者自身具備優秀的資源配置能力。
實際上,鼓勵大眾創業並不難,因為很多有夢想的人都懷揣著這樣的願望,但要真正實現萬眾創新卻並非易事。所以我們要問,適合普通創業者生存和發展的路徑到底是什麽?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創業與創新的關系呢?
質量創新的內涵
為回答這個問題,最近我與許偉博士寫了一篇論文《質量創新:“十三五”發展質量提高的重要基礎》,該論文的研究成果對大眾創業給出了很重要的啟示——每一個人,即便沒有傲人的學識和過硬的技術為基礎,只要你創業就可以創新,而這個創新,就是我們人人都能夠做到的“質量創新”。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質量創新的內涵。
質量創新,實際上就是通過技術、管理和文化等多種方法,實現固有特性持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和使用方的需求,並最終實現更高的效益。其主要內涵有三個:
內涵之一,質量創新是為了滿足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說得再通俗一點,任何收入的差異性、消費者偏好的多樣化,乃至質量信息傳遞的多元性,都會導致人們對質量的需求出現多層次性。既然質量是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那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普通的創業者,即便是一個剛從農村到城市的農民工,僅通過提供諸如擦皮鞋之類的便民服務,也同樣可以實現質量創新。
內涵之二,質量創新是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做一個成功的生意人,絕不是人雲亦雲,而要懂得追求個性化,善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消費者之所以願意對同一性能的產品支付不一樣的價格,原因就在於這件產品滿足了他們對不同款式、色彩和型號的需求。比如,對於一個將美食文化幾乎進行到了極致的民族而言,消費者的挑剔程度可想而知,能保留傳承至今的小吃都是歷經人們的苛刻挑選而勝出的,味道自然差不了。但這個以保留傳統口味而受歡迎的小吃行業就沒有必要進行創新嗎?當然不是。通過質量創新,將這些傳統美味小吃結合個性化服務,不僅不會削弱消費者的喜愛程度,而且還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內涵之三,質量創新是滿足消費者持續變化的需求。我們說,隨著消費者收入、偏好和信息來源的變化,質量需求也呈現出一個動態的且不斷變化的過程。質量需求的本身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具有唯一性,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消費者需求的升級。
如何實現質量創新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質量創新的內涵,但是我們說,“是什麽”並非最終目的,“如何實現”才是我們追求的關鍵。那麽,作為普通創業者而言,應該如何實現質量創新呢?
啟示之一,要為消費者帶來新的好的產品體驗。以喬布斯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通過追求良好的工業設計和外觀使用設計,追求將產品的細節、工藝和美感做到極致,進而為消費者帶去超乎預期的產品體驗,引發了一場互聯網產品體驗的“創新革命”。
產品體驗說起來很難,其實只要創業者用心觀察,並真正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思考,就可以發現其實是容易做到的。就拿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特色小吃案例來說,有些城市小吃店門前之所以常年“人潮洶湧”,就是因為商家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了消費者不同層面的需求。試想一下,即使那些慕名而來的遊人,如果為吃到一碗正宗的雲南米線、北京烤鴨就需要苦守幾個小時,那他們還會繼續保持對小吃的渴望程度嗎?在這種情況下,從業者就要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將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上。
啟示之二,要善於利用“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模式,為消費者提供增值服務。從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產品的服務化已經成為一種時下的明顯趨勢,尤其是通過產品與服務的結合,更是讓消費者獲得越來越好的質量體驗。
啟示之三,要善於應用並提供可信的質量信號。
作為生意人而言,最難的不是沒錢賺,而是消費者不信任你。我們常說任何生意都是“熬”出來的,所謂“剩”者為王,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這其中最需要“熬”的就是消費者對你的信任。
做生意靠“守”,需要細水長流,只有盡可能長期保持產品的良好品質,才能不斷積累顧客的良好口碑。“攢口碑”實際上就是提供質量信用。質量信用真實反映了企業產品的質量狀況,以及企業是否較好滿足了用戶的需要,是質量承諾行為的總稱。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到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期,過去靠投資、需求拉動,投什麽賺什麽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必須走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我們的研究也一再證明,創新可以驅動中國經濟發展,並且它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能通過努力做到的。
(作者系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