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劣後資金難覓 委外資金投資股市信心下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1/1006690.html

2015年下半年以來瘋狂的銀行委外,近期似乎有些冷卻下來,進入一個相對膠著的階段:理財規模要擴張,但無論是債市還是股市,投資風險居高,委外風險增大。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遠沒有投資資產的收益下降得快,有的銀行不得不選擇加大通過權益類投資,拉高純債委外的收益。

___.thumb_head

2015年下半年以來瘋狂的銀行委外,近期似乎有些冷卻下來,進入一個相對膠著的階段:理財規模要擴張,但無論是債市還是股市,投資風險居高,委外風險增大。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遠沒有投資資產的收益下降得快,有的銀行不得不選擇加大通過權益類投資,拉高純債委外的收益。

銀行理財資金流入股市,一般都是通過認購結構化產品優先級,來獲得一個類固收。不過,不同市場機構人士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比起去年,私募機構跟投,或者認購劣後級的能力,大大下降,這也就意味著對於銀行理財資金而言,安全墊不足。

另一方面,一些銀行和其他投顧機構也開始反思委外過於粗放的問題。僅就投後管理的數據分析,目前市場普遍采用excel表格對底層數據進行手工反饋,在數據加工方面所做的功課極少。

多策略選擇

銀行理財委外,從投向上來看,絕大部分是債券委外,股票二級市場相關規模較小。

根據中債登2015年銀行理財年度報告,理財資金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總占比超過50%,而據多名銀行資管業內資深人士的估算,單單直接投向債券市場的,占比約在三分之一。根據銀監會的相關規定,只有面向機構和高凈值客戶的銀行理財可以直接投向股市,因此直投股市的規模占比很小。

不過,隨著2016年債券市場違約風險不斷暴露,債券收益走低,在銀行理財大類資產配置大策略中,權益類投資受到更大重視。

多名中小銀行資管人士及私募機構人士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純債投資的收益無法覆蓋銀行理財資金的成本,目前不少機構從純債轉向“債+股”的策略。“我們最近加大了股票質押的規模。”有某華北地區城商行資管人士表示,不管是股票質押、量化對沖還是定向增發,銀行理財資金還是作為優先級資金進入。“平層投股票風險太大了。哪怕不是結構化分級產品,也可能會要求投資機構自己跟投一部分,相當於劣後資金對理財優先級資金起到安全墊作用。”

不過,該人士還表示,最近在談的幾家私募機構,在銀行要求的跟投,類似劣後資金的比例上,沒辦法達成共識。“他們出不了一定比例的劣後,對我們來說,安全墊厚度就不夠。”

另有華南地區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明顯感到私募機構出資能力弱化。“有私募機構劣後的錢自己提供不出來,需要我們幫他們募集,或者再包裝讓銀行來推薦給私銀客戶。但我們覺得風險太大。”該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3月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李岷在接受對話資管30人專訪時就判斷稱,2016年,隨著高收益資產的匱乏,信用利差的進一步降低以及信用風險的暴露,加之股指期貨限制等因素,銀行委外需求中保本產品、多策略產品、FOF(基金的基金)和MOM(管理人的管理人)產品、投資海外和商品的產品將會成為主流,輔以對沖、CTA(商品交易顧問,包括期貨)等策略組合。

“CTA策略之前主要是投資結構化優先級,目前也在考慮投資平層。不過整體規模較小。”李岷表示。

投後數據加工能力明顯不足

資本市場波動,也進一步讓銀行委外投資投後管理的問題暴露出來。投資後,如何監控投顧是不是根據其承諾的投資策略進行投資,如何監測風險,如何根據市場變化進行投資策略的調整,都需要數據來做基礎。

鉅陣資本高級合夥人龍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MOM的模式來看,最基礎的準備就是數據庫。所謂底層數據庫,除了各類子管理人的可追溯的業績數據,還包括風險收益、持倉記錄、投資行為等多項分析指標。

“所有原始基礎數據,也就是交易流水,實際上托管機構都有,關鍵在於數據的加工。目前實際操作中,機構普遍采用的是excel手工計算管理方式。”上海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相關產品經理表示。

僅就資產凈值這一項,手工計算凈值,如果每天算,相當繁瑣;如果定期算,實際上也會產生小問題,比如最大回撤可能不準確。

所謂回撤率,即在選定周期內任一歷史時點往後推,產品凈值走到最低點時的差值。這個指標可以用來描述買入產品後可能出現的最糟糕情況,是一個重要的風險指標。

目前,在投後日常管理中,銀行作為委托人,一般會要求委托的投顧機構每周或每月提交報告說明投資情況。在這過程中,其實投顧機構對於反饋結果有一定彈性操作空間。比如,對凈值的反饋,可能會在一定期限範圍內選擇最高值,而非報告截止時點的凈值;在計算回撤率時,通過調節時段減小回撤值。

另外,缺乏數據的精細化加工,也就意味著難以在此基礎上分析“錢從哪兒賺出來”的問題。

這就涉及到投後管理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叫“業績歸因”。簡單來說,就是最後賺了這麽多錢,分析具體是通過哪些渠道和方式實現的。分拆這個結果,可以為投資策略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依據。

以債券投資為例,“基本上委托人每天從管理人那收到excel,只計算全價浮動盈虧,並沒有拆分資本利得和票息收益,”前述某金融科技公司相關產品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就是說,委托人其實沒有辦法將通過不同債券投資方式的盈利剝離開來,但委托人其實還是想知道錢究竟是怎麽賺出來的,到底是交易波段做得好,放杠桿能力強,還是久期管理比較到位。”

  • 21世紀經濟報道
  • 張喜威
  • 楊曉宴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