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台灣有七成年輕人自評為小確幸,你怎麼看? 程世嘉:小確幸這種氛圍的產生,其實是一種失敗主義的蔓延,年輕人覺得自己在爭取資源或者爭取社會上的成就,不是很有希望的時候,會用小確幸來自嘲,其實沒有對錯。 齊彥喆:超過七成年輕人自評小確幸,我是滿擔憂的,我們的市場比較小,有些人只想開個咖啡廳,有個自己小生意,不是說不好,只是如果所有人都這樣的時候,對於整個產業發展上,就少了一股很強的前進動力。 張瑋軒:我們這代年輕人所謂的小確幸,是希望能讓生活過得舒服一點、開心一點,除了賺錢以外希望生活是有品質的,這不一定是壞事,只是除了這個以外,你是不是有其他想做的Vision(願景)。 陳聖凱:很多小確幸是一時的,找不到身邊的價值,那好吧,我做身邊小的東西,做一、兩次,踏實感出現以後,也敢做一些大夢,這不是很絕對的二分法,我其實覺得小確幸還滿務實的,是務實的一部分。 Q:大志向與小確幸的台灣年輕人,都很重視夢想實踐,你怎麼解讀? 程世嘉:上一代生活是很困苦的,但是整體人類社會相對比五十年前要進步非常多,大部分人生理的需求、資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實際上都已經被滿足了,過去一百年,人類已經非常非常進步,這時候大家就會想,我們應該要去追求夢想,這也反映出,我們沒有辦法像嬰兒潮世代的人去掌握那麼多資源,所以我們去追求夢想。 張瑋軒:咖啡店這件事本身並不是一個小確幸的問題,而是他對這個事業的ownership(掌握度)跟想像是多少?我們去想,女生想開一個咖啡店的原因是什麼?是她能對這個事業有全權的掌握,現在高階主管女性比率就是三分之一不到,可能很多女性就是到四十歲,沒有這個(升遷)機會,不如出去開個咖啡店。 陳聖凱:三十歲以前,願意追求夢想的人是多的,但是三、四年以後,他就會遇到一個關卡,比方說儲蓄不夠了,夢想沒有這麼浪漫了,怎麼辦?回頭看他的同學,沒有追求夢想,跑去大企業時,成家啦、有點積蓄啦,那我是追求夢想派的,青黃不接。一則以喜,是大家更敢追求夢想,憂的話,就是我也看到很多鎩羽而歸,甚至怨恨當年鼓勵他追夢的人。 Q:台灣四成年輕人願平日加班、三成願假日加班,你怎麼看? 齊彥喆:現在年輕人希望知道的是,為什麼?我的價值是什麼?我認為帶領Y世代或是剛畢業這群,管理階層有領導的責任,願景分享很重要,你讓他知道「為何而戰」,倒不是加班與否問題,這是他是否真心認同這個組織,這個願景,他就會願意去貢獻。 王景弘:我覺得這個世代對工作是重視的,台灣人對工作有異常的忠誠感,雖然會罵,但你真的叫他加班,他還是會加,可能加班品質不見得是好的,環境不好、自認表現不好、景氣不好,或認為加班才有辦法讓自己取得一個優勢地位、更好的評價,可以做出更多成績。 周致遠:四成的人願意加班,也許是反映另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不知道下班該做什麼?台灣人一直以來那麼願意加班,是文化、刻苦耐勞的印象價值觀,台灣人不像國外,在生活中有其他搜尋的Value(價值)。 Q:能否列舉一個你認為的成功人物? 程世嘉:我很羨慕能成功建立起自己事業的人,像Google的CEO佩吉(Larry Page)、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我覺得他們在世界上做出一些貢獻。 齊彥喆:我覺得魯夫(編按:漫畫《航海王》主角)很成功啊,他很充分去傳遞堅持跟理想這件事,成功不是別人怎麼看你,是你自己對於自己的肯定。 張瑋軒:我覺得艾瑪.華森(Emma Watson,電影《哈利波特》女主角,推動女權活動)非常棒,可帶來正面影響,她知道她是知名人士,怎麼運用她的影響力。 撰文者趙維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