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企改革提速,國企“賣殼”現象愈演愈烈,南方工業集團向民企龍光基業集團協議轉讓中國嘉陵(600877.SH)22.34%的股權,即是最新一例。圖為嘉陵摩托的生產裝配流水線。(東方IC/圖)
IPO大閘落下,“國資流失”緊箍咒緩解,借道A股僵屍國企的“殼”上市,漸成一股風潮。
2016年4月13日,A股上市公司中國嘉陵(600877.SH)公告稱,接控股股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即中國兵器裝備集團)通知,龍光基業集團有限公司將以18.2億元協議受讓南方工業集團所持有中國嘉陵全部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2.34%)。照此測算,折合每股價格約為11.86元,較中國嘉陵停牌前收盤價7.38元/股溢價60.70%。
龍光基業是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主營高速公路投資、房地產經營等。中國嘉陵主營摩托車業務,嘉陵摩托一度是國內著名的品牌,但受市場整體低迷的影響,中國嘉陵近十年來業績不佳。中國兵裝早有賣殼中國嘉陵、退出摩托車行業的規劃。早在2014年5月20日,中國兵裝已減持中國嘉陵1200萬股,其後的6月3日,中國兵裝再度減持2000萬股,約占其總股本的2.91%。
中國嘉陵並非孤例。同一天,*ST獅頭(600539.SH)的控股股東獅頭集團將其所持上市公司22.94%股權全部
5277萬股轉讓給蘇州海融天投資有限公司和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為18.75元/股,較公司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溢價75.6%。海融天、潞安工程分別獲得11.7%和11.24%股份,轉讓後兩者分別新晉為公司第一、第二大股東。
隨著國企改革增速,國企“賣殼”現象愈演愈烈。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內至少有*ST東方鉭業(000962.SZ)、河池化工(000953.SZ)、魯北化工(600727.SH)、上工申貝(600843.SH)、天山紡織(000813.SZ)、嘉凱城(000918.SZ)等近十余家地方國企轉讓“殼資源”。
“最近是很瘋狂,一個‘空殼子’都很值錢。”廣州一家券商內部人士曾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期行業內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大股東以高溢價轉讓控股權的案例。
而這給了經營困難的地方國資“高位減持”上市資產,戰略性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機會。
(梁淑怡/圖)
IPO大閘落下,緊箍咒解除,七百余家排隊IPO的企業只得另尋上市途徑,一向不受待見的“國企僵屍殼”也成了香餑餑。
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以凱雷並購徐工機械流產為標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成為國企改革的一條“高壓線”,國企資產重組無法回避有可能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詰難。“最近幾年查處的近百名國企高管,大多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財經評論人宋清輝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國企在轉讓、改制和資產處置過程中,存在高管以改革的名義侵吞國有資產的風險。
另一方面,與民企殼資源相比,有些國企殼股效率低下,並牽涉地方政府政治利益,也並不是借殼、買殼者的首選標的。
因此在2005年之後,國企集中“賣殼”的情形,實屬罕見。
但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新一輪國企改革提上議事日程。2015年11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僵屍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支持國企解決歷史包袱。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
這為地方政府減持上市國資,掃清了政策障礙。
“之前是不讓賣,不敢賣,現在是可以賣了,也能賣上好價錢。”曾君說,如若解除“國有資產流失”的緊箍咒,“僵屍企業”有著較為緊迫的“賣殼”意願。
2016年以來,國企標的上市公司停牌數量悄然攀升。有媒體粗略統計,截止到4月6日,停牌國企標的數量已達80個。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註冊制的延遲,擡高了上市公司殼資源的價值。
3月12日,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態,“註冊制不可單兵突擊”,被市場認為是註冊制將延後;與此同時,根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意見,“十三五”規劃草案中擬刪除“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的內容。
曾君認為,註冊制、戰略新興版遙遙無期,短期內凸顯了上市公司“殼資源”的稀缺性,“排隊IPO的話,沒有兩三年下不來,要等很久,太慢了”。
大閘落下,七百余家排隊IPO的企業只得另尋上市途徑。在此背景下,一向不受待見的“國企僵屍殼”也成了香餑餑。
而為了擺脫暗箱操作、國資流失的嫌疑,這一輪國企賣殼過程中,地方政府采取了更公開透明的市場化減持方式。通常情況下,借殼上市的手法一般為直接將資產以重大資產重組的形式註入“殼”公司,引發實際控制人的變更。而近期出現的國企“賣殼”案例,多為國資股東先行出售股權“脫身”,後繼重組事宜交由受讓方自行處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今天的僵屍企業中,就雲集了眾多當年為解困而上市的國企。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積極參與“賣殼”的國有上市企業,大多是業績下滑,有的瀕臨退市,接近於“僵屍企業”。在市場對“殼資源”追捧下,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通過“賣殼”的方式解決歷史包袱,為不堪重負的地方政府提供了“解脫”的機會。
如中國嘉陵,1月29日,中國嘉陵發布2015年度業績預虧公告,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15年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52億元到-1.595億元。
而*ST獅頭的實際控制人是山西太原市國資委,其主營的水泥業務在太原市政府補貼5300萬元的情況下,終於止住連續虧損,2015年業績預告扭虧,凈利潤大約為500萬-1200萬元。據報道,太原市國資委意識到依靠補貼扭虧不是長久之計,選擇“保殼”並實施資產重組。
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10個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8%,同時財務費用增長了9.5%。
看上去,這是一場雙贏的盛宴。通過股權轉讓,借殼方節省了時間成本,得到了寶貴的殼資源;原來的國資股東則獲取直接的高溢價現金收益。宋清輝認為,國企“賣殼”有利於國企改革進程加速和“僵屍企業”的出清,增強國有企業活力。
但歷史經驗表明,試圖利用資本市場為國企解困的改革路徑,並不是一條一勞永逸的坦途。
歷史上,也有過利用資本市場力量幫助國有企業解困的先例,如1998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當時的直接目的就是幫助國企實現三年脫困。
於是,大型國企開始拆分重組,1999年至2000年,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石油等先後在紐約或香港成功上市。2000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3786億元,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股市完成了為國企解困減輕債務負擔的重任,同時也付出了極大代價。
經濟學者周家琮撰文指出,困難國企只能將優質資產切割上市,融資規模有限、整體並未解困,總體融資成本並不比銀行信貸低,還增加了不菲的制度和運行成本,而且存在滋生腐敗的空間。
“(上市)名義上是為了幫國企解困,其實最後能夠上市成功的,還是那些優質企業。”曾君認為,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為國有企業解困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周家琮甚至認為,一些國有產權被低價轉讓,企業並未得到多少實惠,不少上市困難國企得不償失。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今天的僵屍企業中,就雲集了眾多當年為解困而上市的國企。“僵屍企業的產權交易、資產處置,要吸取當年國企上市的教訓。”他指出。
(應受訪者要求,曾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