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5.shtml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Luke Luke

BAT之痛:騰訊社交帝國的死里逃生和未知恐懼

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549125972319085365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阿里建了個線上的“萬達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他向所有人收稅。

之前我們說過百度的弱點,阿里的焦慮,今天我們扒一扒騰訊的危機吧。

百度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阿里建立在生態的基礎上,這兩家都屬於開放和半開放的業務模式。騰訊則建立在封閉的基礎上,就像蘋果,完全自我循環。

封閉的系統,當內部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無限可能,無論外面是刮風下雨,里面總是風和日麗。這就像蘋果手機賣得特別好的時候,蘋果的生態非常健康,開發者蜂擁而來,粉絲翹首盼望新品上市。

但當封閉系統不夠強大的時候,立刻危機四伏,並且這種危機傳導的速度飛快,且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奔潰。

而騰訊的危機,可能正是根植於此。

(一)

從“即時通訊軟件”到“社交之城”,騰訊完成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典型的S曲線。

大約1998年,馬化騰為廣東電信開發的“網絡尋呼機”沒有中標,這就是OICQ的前身。

後來看,這對中國的互聯網是一件好事,就像某位外國的專家說的,在中國很多事情是反邏輯的喜劇。

如果當年網絡尋呼機中標電信運營商,那後面最多也就是個飛信。

恰恰因為花了50萬開發的產品沒有中標,Pony才有機會自己成立公司運營這款模仿了國外ICQ的軟件。

英雄不問出處,qq從即時通訊軟件(IM)出發,做到了行業最大,並且完成了從軟件產品到互聯網入口的超越,這不能用偶然概況。

521137995332756808

如果說qq的增長是因為產品的功能與市場空白給予了機會,那麽騰訊從IM軟件到PC內容生產和社區的演進,應該是非常大的戰略突進。

911913176508169831

我們可以將騰訊的擴張分為四個階段:IM成熟期、自由內容生長期、內部生態循環啟動和外部生態循環啟動四個階段。

1.IM成熟期

IM成熟期經歷了接近4年的時間,這期間QQ遭遇到的最大對手就是MSN。當年MSN和QQ對戰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大家沒有必要擔心QQ的發展,因為小孩子用QQ,大人(職場人)只會用MSN。”,文章標題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但作者顯然估計錯了,QQ憑借其離線文件、斷點續傳、語音通信、QQ秀、群、組等功能的不斷叠代,對MSN形成了長期的攻擊,而MSN一直半死不活地不做任何本土化的改變,自己作死了。

2.自由內容生長期

很快,因為QQ用戶的增長,IM的功能已經不能留住用戶,產品上出現了用戶“溢出”現象:產品的容量無法滿足大量用戶的長時間使用。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QQ開啟了新的產品線,最早的QQ秀、QQ遊戲大廳、QQ門戶和QQ空間。除了QQ秀後來發展得不太好之外,其它幾個產品都非常成功。

遊戲大廳直接將聯眾遊戲從最高處拉了下來,市場占有率跌到1%;QQ門戶也快速躋身四大門戶之一;QQ空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日獨立訪問用戶超過4億。

這些服務和內容一方面為騰訊帶來了商業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日益增長的QQ用戶的需求,增加了QQ的粘性和活躍度。

3.內部生態的循環

用戶一直增長,騰訊自有的服務也越來越不能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特別是垂直類需求。2010年前的騰訊以山寨為主,不斷地形成了自己的山寨文化和不好的口碑。在同時面臨用戶需求和行業口水的時候,騰訊開始了開放平臺的策略,將Qzone的用戶開放給了開放平臺的開發者,並推出了OpenID接口,“QQ登錄”成為了很多產品的標配。

4.外部生態的循環

從內部生態循環開始,QQ的生態逐步往外部走,並改變了原來的競爭策略:從抄襲到投資,從控股投資到戰略投資,所以有了後來的京東、58同城、大眾點評和滴滴的投資,當然,這個時候微信已經替代QQ成為移動端的主要入口。

(二)

十五年的發展,騰訊的策略概況為:從內到外擴展內容,從端到雲積累用戶。

752326248479619739

通過QQ和微信這樣的IM產品為自己的內容和外部的內容導流,滿足了用戶的長尾需求,也帶來了其它產品線源源不斷的用戶資源。

而這些服務或者產品也不斷地鞏固IM產品的入口地位,增強IM產品的競爭力。

今天阿里很容易做一個來往APP,但內容、服務、開發者的資源的稀缺讓來往很難快速搭建出一個適合用戶生活的城市。

而用戶已經習慣在QQ玩遊戲、在微信看文章、看視頻、買電影票。

要說清楚騰訊的戰略是很難的,甚至騰訊是否有真實的產品戰略存在也是存疑的。

馬後炮一樣的總結雖然沒有太多價值,但我想對於後來者理解還是有些幫助的。

有人問微信為什麽沒有上市,但估值超過800億美金?

我說,那是因為通過微信,騰訊養活了騰訊視頻、遊戲、新聞,也為騰訊用性價比很高的價格購買了滴滴出行、京東、58同城和大眾點評(美團),這比微信本身一年收入幾十個億來的性感多了。

所以微信最大的價值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攜用戶以收割垂直行業的重要資源。

(三)

用死里逃生來形容騰訊在移動化時代的遭遇應該是準確的。

雖然QQ和手機QQ有龐大的用戶群,但面臨移動化時代的到來,騰訊其實有很大的危機。

飛信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對手,但米聊差點就成功了。

在2011年來臨,QQ的用戶增長接近停滯,用戶同時在線人數也沒有增長,各項指標都表現平緩。

而米聊因為小米手機的原因迎來了快速增長,用戶規模一度達到了5000萬以上。要知道這和當年的手機QQ差不了太多。

如果再給米聊一年時間,我相信互聯網的故事應該重新書寫。

但2011年開始,微信從騰訊內部殺了出來,先模仿Kik、緊接著模仿FB的Public page,推出公眾號。不斷地在模仿國外優秀產品和本土化上做工作,最後快速超越了米聊。

我一直說,微信的起來,給騰訊續了一條命。

互聯網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有條叫“S曲線”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

其實一個公司也有自己的“S曲線”。

QQ賦予了騰訊公司第一個S曲線,微信又拉升出了一條S曲線。

我聽說IBM曾經有過三次這樣的S曲線。

顯然微信不僅是一條S曲線,簡直是一條“J曲線”,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QQ的超越,和米聊的“秒殺”。

我很難想象,雷軍看著用戶在小米手機上卸載米聊,安裝微信的表情。

應該說,小米失去了一個移動端的機會,微信抓住了這個機會。

528528588116986755

(四)

借助微信的卡位,騰訊獲得了至少5年的移動互聯網的安全位置,並且因為乘勝追擊和布局得當,很快地在移動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產業版圖,一座城。

341944866991880917

事實上,阿里投資了很多家公司,無論是小米還是uc瀏覽器,都發展的不夠好。百度也投資了不少公司,發展的也都不甚如意。

但騰訊在投資方面表現出了香港人獨有的金融思維和眼光,我認為投的都不錯。

騰訊的投資策略是開放的,並且是戰略性的投資,而不是為了財務和控股。

在互聯網里,控股有時意味著死亡,比如去哪兒被百度控股,UC被阿里控股。

但騰訊2010年後就已經不以謀求這樣的控股,在遊戲、泛文化娛樂和社交領域,騰訊基本上控制了中國所有有潛能的新興公司。

不怕他們死亡,就怕他們做起來不是自己的。

但這不代表騰訊沒有自己的危機。

我認為騰訊的危機有兩小一大三個危機。

(五)

我們先說兩個小危機:新的社交產品突然殺出和Facebook順利入華。

1.代際鴻溝和新的社交產品

不同年齡層的人,對社交的理解和需求不一樣,對社交產品形態的要求也不一樣,這是現實生活里常說的“代溝”。

這種社交代溝,在社交這種產品里,表現出有很強的“代際標簽”。就像80後大學生喜歡用“chinaren校友錄”,而90後的大學生更多用“校內網”來交流。

我們的爺爺一輩人喜歡寫信,父輩更喜歡打電話,我們則大部分用IM來溝通。

所以,我們今天的人們並不能準確的知道00後和2010後的孩子們會處於什麽樣的社交場景,偏愛什麽樣的社交軟件。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信你看看17歲-20歲的女孩子的手機看看,她們手機里可不只有微信一個社交軟件。

上次在飛機上,我遇到一個女孩,起飛前她一直在用各種社交軟件,我看到她的手機里微信、陌陌、抱抱、探探都安裝了,而且熟練地在各種社交軟件之間切換,並且我敢保證,絕對不是“約”那麽簡單,人家是喜歡陌生人社交。

這對於騰訊來說是很可怕的。

社交虛無縹緲,很難有強規律可循,也沒有重門檻可依賴。

所以你無法肯定某一天不會突然殺出一款產品,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之勢殺出來,並且紅遍大江南北。

就像誰也不能保證微信這樣的產品永遠只會出現在騰訊自己家一樣。

現在,騰訊處理這個危機的方法是: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

就像對待今天突然爆發的產品“朋友印象”,先是微信里封殺,然後出手談投資,一邊是警棍,一邊是胡蘿蔔,創業者要麽接受投資並且享受微信給你的資源,要麽就被全面封殺。

所以朋友印象順利地被騰訊投資。

騰訊投資朋友印象等一系列社交產品,不一定是為了財務投資,而是為了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為自己挖建護城河。

對於騰訊來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自己投資的公司死掉了,而是一款社交產品做起來但不是自己的。

2.Facebook入華

要知道,全球的互聯網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奇葩,花開兩支,各有特色。

一個風靡全球的社交軟件,因為我們都知道的原因無法入華,但客觀上為中國的社交產品提供了很大的避免競爭的空間。

然而小紮一直都沒有放棄,並且頻頻和中國官方互動,希望早日進入中國。

不過即使FB進入中國,我也不認為能對目前的騰訊社交帶來多大的危機。

一方面社交有強關系和濃厚的文化因素存在,用戶很難在一個沒有朋友、文化沙漠一樣的“火星”上快速活下來,而微信上有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化語境。

第二方面則是所有入華的跨國互聯網企業,截止目前為止沒有活的很好的,比如亞馬遜、Aroupon、Booking、Agoda、Airbnb都不算出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土化不好。

(六)

以上兩點算是小危機,無大礙。最大的危機,就像前面提到過的。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百度有很多危機,但只要它不斷尋找高速公路,建立新的收費站,雖然發展乏力,但不會突然倒塌。

阿里建了個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雖然阿里的入口不明確,但阿里可以不斷地建造網上的“萬達廣場”,繼續收租金,即使下滑,速度也可控。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它向所有人收稅。

但如果有人造了另一座城呢?

我想起了電影《逆世界》,一個平行於我們存在的另外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今天不存在,未來是否存在?騰訊能否一直讓大家在這個城市里生活?

717832489264909453

今天的微信,難道不像《楚門的世界》里的那個布景一樣的世界麽?

騰訊的大危機,就是楚門有一天會走出自己的布景世界。

就像前面提到的,不同年代的用戶對社交的需求不一樣,社交的場景不一樣。

出現新的社交產品也許騰訊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出現新的“社交異類”就不一樣了。

也許這些“異類”是反社交的,也許未來的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非社交的,也許未來在社會學和人類學上有斷層式的變化?

也許有一個平行的世界已經存在,他們的生活和社交語言我們不懂。

當這樣的世界出現,整個微信將轟然倒塌。

我在《產品的視角》里提過,17歲的女孩,是產品經理的紅顏知己,也是新產品的引領者。

誰抓住了17歲的“科技紅顏”誰將掌握互聯網的未來。

用戶是不長情的,尤其在社交產品里面,指望用戶一直在一個社交產品上生存是不可能的。

我想,騰訊的危機不在於現在,在於不可預知的未來。

這就是社交,眼下贏者通吃,但終究怕不可知的未來。

485429828749856686

社交 BAT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