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移動互聯時代,得入口者得天下。
文 | 和麗偉
鄭朝暉,在創辦一點資訊之前曾任雅虎中國區研究院院長,回國前在雅虎矽谷總部負責搜索引擎和媒體產品的相關性研發包括全球全網搜索質量以及門戶內容的個性化推薦。而這一從業經歷和資源積累,也給予了他創業時清晰的目標定位:主打搜索引擎和個性化推薦。
“我們希望做一個搜索引擎、推薦引擎下一代的產物,那可能是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的、新一代的全網內容入口,這是我們創業的初心。現在我們只是先做了一個新聞資訊領域的工具。未來的拓展肯定是從內容方面變成一個真正的全網內容庫,至少也是應該和百度類似。”
一點資訊創始人 鄭朝暉
“興趣引擎+應用號”,這一創新組合模式,是一點資訊切入移動新媒體領域、參與市場競爭的又一新玩法,並且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據一點資訊官方數據,其日活躍用戶從三年前的幾萬發展到如今的2480萬,累計用戶1.9億。而TalkingData2015年11月數據顯示,2015年新聞資訊App用戶覆蓋率TOP10中,一點資訊位列第三, APP用戶覆蓋率為6.62%,其前分為騰訊新聞、今日頭條。
興趣連接平臺
門戶,搜索引擎,社交平臺,個性化推薦,下一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一代的信息平臺是什麽?
這是鄭朝暉曾經重點思考的問題,也是屬於他的創業機會。
於是,他在2012年創建了一點資訊,並首創了所謂的興趣引擎。
而興趣,也是這家創業公司一點資訊的一個關鍵標簽。
也正是出於“興趣”的這一頗具創新的方向和定位,吸引了小米和鳳凰網不僅只是資本層面的的深度戰略合作。
“如果朝暉是模仿、追隨國內的移動新媒體,如今日頭條什麽的,那鳳凰網不會傾註如此大的資源、資本來支持一點,包括我個人也不會放這麽大精力在一點資訊上。”李亞這樣說。
李亞,一點資訊現任CEO,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獲得美國坦普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並曾就讀於沃頓商學院高級管理班。10余年互聯網創業及上市公司管理經驗,曾任美國中國商會、旅美中國金融協會、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美中事務委員會等組織的常務理事,回國加入鳳凰網前,在美國先後有2次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創業經歷。
2014年,經一點資訊投資人任旭陽介紹,李亞認識了鄭朝暉。在和鄭聊了一個半小時之後,李亞便意識到一點資訊的潛力遠遠不只是移動時代的新聞客戶端,而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代內容入口。
一點資訊CEO 李亞
“當時,朝暉這樣形象地解釋興趣引擎的理念,說這一獨創的產品,就像太極的一個推拉的東西,怎麽樣讓用戶去主動表達,跟智能化的被動推薦結合起來。”李亞回憶道。
打開一點資訊首頁,在搜索框內,是醒目的“搜索你感興趣的”。
一點資訊,就是一個興趣引擎平臺。
而用鄭朝暉的話說,興趣引擎強調的是“我跟用戶進行最高效的互動”。
簡單來講,“興趣引擎”包括搜索引擎、推薦引擎、興趣訂閱三個核心內容,以用戶的“興趣”為核心貫穿閱讀的始終。除了主動搜索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還結合了用戶搜索行為所觸及的全網數據,不斷學習用戶的興趣再進行推薦,並由用戶主動“訂閱”深化這一興趣,建立興趣之間的連接點,使用戶獲取信息更加高效、精準。
對基於興趣連接的一點資訊平臺,鄭朝暉是這樣形容的。
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主動訂閱任意他感興趣的頻道,而且基於頻道所推薦的所有的關聯頻道。
它實際上有一些搜索引擎和推薦引擎產生化學反應的影子。
它的一個大方向是,形成產品和用戶的自然互動。
“它一定是集搜索、集社交推薦、集個性化推薦之大成,這是我們要做的。同時在產品形態上,要凸顯出來。對於用戶來說,必須要讓它淋漓盡致的表達他的興趣。”鄭朝暉強調。
應用號升級
不過,現實有些骨感,互聯網領域的巨頭都在移動新媒體領域圍獵、逐鹿。
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是今日頭條,此外,還有如騰訊、網易、鳳凰、新浪、搜狐等五大傳統門戶媒體,同時,還有百度新聞。
年初,百度媒體號發起了與今日頭條搶占市場的號角;去年,搜狐新聞與今日頭條展開激烈的官司爭鬥,網易和騰訊針對今日頭條的內容推出了屏蔽保衛戰,五大門戶競相在新聞客戶端開放了媒體和自媒體平臺……
一點資訊試圖尋求突破,提升自身競爭力。
而應用號,就是一個方向。
“我們自己的產品理念雖然好,但有幾個需要突破的東西。第一個,產品要做到極致化和傻瓜化。極致呢,我們在努力地追求,像這次的改版,我們主要是做了應用號。它能夠幫助用戶進一步認知我們這個閱讀平臺,這樣一個互聯網內容入口。”李亞對i黑馬解釋道。
但另一方面,即使有應用號這樣一個東西,一開始如果沒有用戶規模,也很難形成口碑傳播、自傳播或者社交化傳播,所以用戶獲取的手段也非常重要。
“我們為什麽要做這次改版,做這次應用號,就是希望我們產品自身擁有更強大的產業生態的合作能力。”李亞補充道。
自媒體由於能夠提供非常稀缺的內容,對新聞客戶端很重要。從而,自媒體內容的聚集和分發實際上成為新聞客戶端競爭的一個重要的分戰場。
對一點資訊而言,一方面要加大與有責任的、更機構化的媒體,以及一些更專業、更有內容品質的自媒體的深度合作。
但同時,就像李亞所期望的那樣,還希望泛內容性的應用都能跟一點資訊合作。
“移動應用獲取用戶的成本非常高。但這個時候,如果有像一點資訊這樣的興趣引擎平臺,能夠幫助他們很精準地、一鍵輕松地添加這樣一個輕型的內容應用,這種獨特價值,這種創新,這個時候,通過我們的極致化和傻瓜化,又同時讓我們以最廣泛的戰略資源聯盟的形式來獲取獨特的內容和合作夥伴,來吸引和獲取廣泛的用戶。”
競爭戰略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i黑馬分析,未來中國的移動新媒體主流將會形成兩個方向:一個是基於微信公眾號的訂閱,具有強大的粉絲粘性;另一個則是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這種興趣推薦新聞應用,能讓用戶第一時間了解自己最關心的新聞資訊。
這意味著,雖然一點資訊首創了興趣引擎,並改版推出了應用號,但在移動新媒體這一市場領域,競爭主體未來也會趨於同質化。
一點資訊如何與今日頭條們賽跑?
在一點資訊投資方、小米公司副總裁陳彤看來,“一點資訊是做搜索起家的,已經把這塊基礎和優勢發揮出來,用到產品上。另外,小米在整個渠道上對他們也有一定的支持。整個團隊也是非常強的,有門戶多年運營的經驗,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與‘今日頭條’相比,陳彤認為基於“個人興趣”的定制,是一點資訊區別於競爭對手的最大的優勢,這也是小米選擇投資一點資訊的重要原因。中國這麽大的市場,也足夠養活兩家以上的這樣的產品。”陳彤分析稱。
在知乎一篇文章啟發下,李亞則用“百度+今日頭條”概述了一點資訊的的模式,“我感覺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描述,它確實是這樣的,雖然在產品功能和體驗上我們還要持續打磨及優化。”
對於鄭朝暉來講,一點資訊產品和技術的未來方向是全網化和基於興趣引擎的進一步創新。
“應用號便是我們全網化的產品落地,當你打開一點資訊的應用號,就會發現上百個應用,未來會有更多的第三方應用入駐,我們已經和新聞閱讀器漸行漸遠。”
“另一方面,基於‘興趣引擎’技術內核的進一步創新則在於‘人機問答’,即用戶與產品之間的智能雙向互動,此項技術我們已經申請了國際專利,機器會在合適的時間向合適的用戶提出合適的問題,而用戶的回答則幫助興趣引擎完善用戶的興趣圖譜,並同時改進用戶的信息流質量。”鄭朝暉介紹。
根據鄭的表述,假設用戶想要了解他感興趣的內容,不管是視頻、音頻、新聞還是非時效性的內容,它都需要一個入口。而一點資訊的使命就是做成這個入口,並集合算法的智能去拓展,以及用戶的主動參與這兩者。
“除了應用號,我們還有很多跟應用號同步推進的全網化的東西,比如全網化的路徑。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體育愛好者,你可以訂閱一支球隊的名字,你會發現他有視頻、問答等很多的組合。這些智能化的東西,與競品比起來,是差異化的。我們實際上是在用差異化和持續創新來超越。”他進一步說明。
這也許可以理解鄭朝暉所言“一點資訊應用號的競爭對手不會是微信,而更應像搜索引擎。”
明確了競爭方向,又該如何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以優質內容吸引用戶,這是關鍵。
鄭朝暉稱,即使未來會引入廣告,也是以優質內容驅動的優質廣告模式,進而形成發展的良性循環。
這就是一點資訊主打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一點資訊的變現從去年開始陸續展開。
鄭朝暉認為,一點資訊基於興趣引擎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夠繪成相對全面的用戶畫像,這樣的畫像對用戶的了解,已經相對充分了。
“以這個作為基礎,廣告的技術,營銷的合作經驗,能夠讓我們帶給客戶更好的變現,我們能夠賣出更好的CPM價格,對這個,我們是信心非常強的。”他對i黑馬表示。
挑戰重重
根據2016年初TalkingData報告,2015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為12.8億,其中,移動新聞資訊用戶規模已達9億,在移動端滲透率為70.3%。
這意味著,移動新媒體端的爭奪戰必將愈演愈烈。
尤其是,對於一點資訊來說,劍指“移動全網內容入口”,挑戰更是空前。
移動互聯時代,得入口者得天下。
入口之爭的核心在於,比拼用戶規模,打開頻次。
入口是用戶使用移動設備時應用最頻繁的途徑,它體現用戶的行為習慣和需求特征,所以占據了入口,無疑擁有了大量的潛在用戶群。
值得註意的是,占據入口,既可以是前提,也可以是結果。
而一點資訊目前的狀態,是在爭取這個入口的過程中。
它不像百度那樣已經擁有了大量的用戶群,已經占得先機,而是以後來居上的鬥誌,孜孜以求,希望從內容品質極致化為切入口,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
這是一點資訊面臨的挑戰。
但主要的挑戰,來自一點資訊自己。
這又要回歸到這個興趣引擎+應用號平臺。興趣引擎+應用號這一創新組合目前進展情況如何?
根據鄭朝暉的分析,一點資訊應用號推出後,如何打磨好自帶的垂直內容子APP體驗,並吸引優質第三方APP入駐,一點資訊的團隊正為之努力。
另外,一點資訊雖然在沿著興趣引擎大方向做產品技術的持續快速創新,但是,目前興趣引擎的思想只實施了不到1/4,而鄭朝暉的要求是,極致執行。
可以想象,極致化,是一點資訊應對挑戰的籌碼。不過這個極致化仍然是進行時。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和麗偉,i黑馬原創,123RF供圖。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