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我們如此信賴互聯網,乃至於有可能認為互聯網的一切都可能是好的。

犯罪,是一種夢想,並且很多人可能都還沒這種機會。此時此刻,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構思自己的商業模式,以讓它變得更暴利和簡單粗暴。

想想其實有點可笑和可悲。

只要能成功,打打法律的擦邊球,甚至蒙騙下用戶又如何呢?只要不穿幫,能上岸,“成者王侯敗者寇”,最後能洗白就可以了。

這可能是很多企業的共同思維,甚至是很多企業“成功”的法寶。很多企業正在不斷走向去往“鏈家”的路上,走向成功,或者絕路。

很多企業都想,並且正在成為“鏈家”,美其名曰“原罪”

快播,色情是剛需,但這是違法的。我想用色情做一門大生意,但是,我不敢明目張膽,對法律我也是熟悉的,我不提供內容,你們愛用我的工具就用,你們總不能因為菜刀可以殺人,就定菜刀生產企業的罪吧?這正是大部分快播們的邏輯。

e租寶,錢是個很誘人的東西,非法集資咱不敢玩,一玩就進去了。但互聯網金融還是可以玩的。

水果營行,非法吸儲幹不得,但“眾籌”是可以做的啊。把非法的生意,用合法的外衣進行新包裝,這是e租寶和水果營行們的邏輯。

很多領域,都有打擦邊球的機會,球技的高超與否,決定了是否能夠進球或者被罰下場,甚至永遠禁賽。

很多擦邊球,甚至成了很多行業大家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而除了他們,還有多少暫未穿幫的,又有多少已經上岸了的?

亦或現在在風口浪尖的鏈家也是如此。

拋開業內現在已經分析過的“鏈家”的問題,筆者覺得,跟快播、e租寶、水果營行等一樣的地方是,他們都在追逐更暴利和更高現金流,即便原先是一個利潤和現金流不是那麽理想的行業,但是在互聯網外衣的包裝之下,他們變得更加血腥,具有更加強大的吸金能力,像一只嗜血的猛獸一樣。事實上,這種血腥,很大程度上就是企業努力追求的結果。

但是“原罪”的風險,基本上等同於沒有

在偽裝的保護之下,所有的交易都被合法化,至少在某一個階段,在人們眼里是合法化的。

高利潤、低風險,多麽好的事,像馬克思說的那樣,很多人都想去“鋌而走險”。

據媒體報道,經過一年時間的運行,北京網絡安全反詐騙聯盟,2014年,反欺詐聯盟共收到舉報網站數量178,500余家。

據2015年騰訊研究院年會發布《中國互聯網犯罪形勢及趨勢分析報告》,2014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各類互聯網犯罪案件15.7萬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7.3萬人,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03%和8.33%。

這還是已經曝光了的,且明顯觸碰了法律底線的。而正在潛行的,在法律底線下徘徊的,又有多少?

我們曾把這稱為企業家的“原罪”,為了實現資本積累,很多企業家在創業初期幹了很多見不得光的事。但我們或許是帶著傷感情緒來表達這個詞的,仿佛,我們都是被逼的,是可以原諒的。仿佛都在說,要不是這樣,誰願意那樣啊。

也因此,其實,在很多企業家的骨子里,是想成為鏈家的,只要有成為鏈家的機會,他們往往也不惜犯下這樣的“原罪”。

那麽原罪是什麽意思呢?原罪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對於基本上沒有任何信仰的現代中國的企業家,說“原罪”似乎更像給自己開罪。

那麽,到底是誰給了現在的互聯網企業犯下原罪的機會呢?

某種程度上,互聯網不是讓信息更加透明,而是更具蠱惑性。

我們一直認為,互聯網讓商業社會,甚至整個社會變得透明了。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很多新聞事件再也包不住,但同時,偽新聞也層出不窮。電商讓價格變得更加透明,但同時,假貨也更加橫行。

所以,筆者覺得,透明只是假象,並且,正因為大家都認為更加透明了,才給了更多人以可乘之機,因為大家都放松警惕了。

而事實上,在某些領域,不僅沒有變得透明,而且還因互聯網的存在,而被披上了一層具有很強蠱惑性的外衣。

1、互聯網產品披著創新的外衣,新概念讓人眼花繚亂

互聯網金融、眾籌、微商......,他們是一些新生事物,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往往與一些非法行業存在一些不太明顯的界限,稍一過界,就變了味道。並且,這個界限要把握起來,真不是那麽容易。而一旦被有人有意操縱,危害就更為明顯。E租寶能有那麽多人中招,包括筆者的一些朋友,就可以想見,這其中蠱惑性有多麽大。

2、互聯網有陽光照不到的陰暗面,比純線下更難監管

表面上互聯網通過把所有人拉到了網絡空間,讓所有人都暴曬到了陽光之下,但首先所有人身後就有陰影。

所以互聯網本身就存在很多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另外一個方面,大家都去到了線上,事實上就等同於每個人都具備了兩重身份,構建了兩重世界,會有更多的陰暗面和法律問題,這也就意味著雙倍的監管難度。

再加上本身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面對新生事物,很多監管者本身也難以找到依據進行相應的取締和監管。另一方面,很多政策法規也還來不及出臺。或者即便出臺了,在執行過程當中也面臨各種問題。

3、互聯網並非完全透明,存在太多信息不對稱的地方

一方面,真正的話語權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即便是一個qq和微信群,說話的永遠也是少數人,即便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迎合,但大多數人仍然是參與者、圍觀者,因為插不上話。廣義來講更加如此,媒體和宣傳渠道也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那些擁有一定資本能力和資源的人,他們才能維持跟媒體的合作關系,或者掌控具有更大影響力的發聲渠道,把自己的聲音發出去。

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公正的到達所有想獲取正確信息的人手里,有些信息經過有意歪曲和重新解釋,已經變得跟原來不一樣。這種不對稱,也是謠言發生的一個重要機制。

最後,信息在傳播過程當中經過很多環節可能會存在消損或者改動,以及受接受者接受能力和文化素質、眼界等的局限,存在一些對意義的理解偏差。事實上也造成了信息的極大不對稱。

這給了我們很多可乘之機。同時也助長了我們成為鏈家的欲望。

互聯網,正成為我們的一個負擔

這個結論,很多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然而,因為互聯網的出現,更因為鏈家們的存在,這個事實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個負擔,盲目地追求互聯網,意圖把所有線下的東西都跟互聯網搭上關系,沒有關系的也要霸王硬上弓創造關系,仿佛只有全盤互聯網化了才是趨勢,才有未來,否則非黑即白,註定是被淘汰的對象。這種思想層面的負擔,已經彌漫到了整個社會。

甚至,我們很多人都害怕別人知道我們不是那麽懂互聯網,因為這有可能被視為跟潮流不搭邊。正是這樣,我們才給了很多擦邊球以機會。

而對互聯網未知世界的認知,對互聯網問題的努力鑒別,顯而易見,也正成為了我們的負擔。層出不窮、此起彼伏的新概念,就夠我們吃一壺的了。

第二個負擔,對互聯網的使用,在這個時代,如果你連互聯網工具都不會使用,估計很容易被人嘲笑。而另一方面,我們過度地依賴互聯網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從購物到社交到工作和生活,我們把互聯網弄成了我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要素。

我們如此信賴互聯網,乃至於有可能認為互聯網的一切都可能是好的。但事實上,它會拖累我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帶給我們各種危害,不論是健康,還是財富。乃至會完全毀掉我們的生活。

鏈家毀掉了自己的生活,不也毀掉了它一些客戶的生活嗎?

第三個負擔,怎樣離開互聯網,以有更多空間應對線下成為了一個負擔。表面上互聯網提升了所有人的效率,但人首先是線下的人,當我們把太多的時間、財力、物力用到線上的時候,事實上就沒有那麽多時間去線下了。但線下同樣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因為互聯網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麽如何解決這些線下問題呢?線上的投入,已經成為了我們解決線下問題的負擔。

第四個負擔,對互聯網的監管。互聯網整體是好的,但是危害肯定也不容小覷。怎樣趨利避害,很多時候可能都需要我們的監管機構乃至整個社會下很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