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奇聞】神奇A4紙 平面插畫變立體

1 : GS(14)@2016-03-08 00:13:45

平面漫畫見慣不怪,只要動動腦筋,一張A4紙就可將平面漫畫變得有立體效果。丹麥藝術家Husk Mit Navn,將A4紙上的插畫對摺或弄皺,利用白紙來營造空間效果,頓時令畫面變得生動,成為立體的趣味插畫,你說多神奇呢!資料來源:
http://www.huskmitnavn.dk/mixed/gallery/view/3770記者:劉東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07/195191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75

【寵物籽】咖喱貓飯!日本插畫家將貓咪變食材

1 : GS(14)@2016-05-21 17:51:46

香港人對日本食物有種解不開的情意結,


當地就有一位名「白地圖」的插畫家,將貓融入不同款式的日本美食中,包括串燒、咖喱、親子丼、甜品等等,是名副其實的躲貓貓!記者:許政



燒魚套餐

蝦天婦羅烏冬

咦,這款香港也能吃到呢。



豬扒丼

丸子甜品也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19/19617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66

【憂鬱星期一】誰發明了返工? 到肉插畫道盡心聲

1 : GS(14)@2016-07-12 03:22:14

賤人新世紀的〈如果一星期是男子〉,以不同相貌的男人比喻一周的七天,周一核突;周二三四面目模糊,周五六是男神級數,而周日就係blue blue地的文青。



最短恐怖故事大賽,「星期一」三個字肯定係全球打工仔票選冠軍。好驚,真心驚,星期日黃昏開始驚。「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可能係周日最多人在Facebook用的tag。


網上有很多描繪這種心境的到肉插圖,幫大家表達對Happy Friday跟周末過去、周一來襲的恐懼與恨意。香港插畫師都喜歡畫這類插畫,例如Cliffy就形容星期一「比萬聖節更似萬聖節」;Hello Wong就認為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星期一與星期日;賤人新世紀就把一星期以不同男人作比喻,星期五、六是陽光、野性靚仔,而星期一就是不知廉恥,騷擾你正常生活的核突佬,貼切到呢!
Nothing Serious就把迎接星期一的生理同心理狀態描繪出來:不安、焦躁、想射波又唔願瞓,憂鬱滿瀉;爵爵&貓叔就恨不得化身為武士把星期一恨恨殺掉;Plastic Thing就把周一睡過頭的頹廢造型畫出,女神周一,慘變麻甩。捱到星期一夜晚,文地貓放大殘酷,告訴你你還有星期二三四五要捱。每幅圖都令人好有共鳴,看罷笑完之後……真係喊出來。嗚呀!記者:葉青霞



爵爵&貓叔想化身武士把星期一殺掉,打工仔最大願望莫過於此。

星期一的恐怖程度在Cliffy眼中「比萬聖節更似萬聖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711/196894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11

香港做Freelancer冇運行?得獎插畫家:過咗幾年食屎生活

1 : GS(14)@2016-09-09 05:09:13

Johnee喺網上好有自信咁自稱「氣質男」



如果你仲認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等如不務正業同游手好閒,不如你睇吓插畫家兼動畫師Johnee Lau嘅故仔啦!Johnee讀大學時修讀數碼媒體,創作咗搞笑動畫英雄「Galaman」,得到大大小小動畫獎項,睇落前途無限好,於是佢諗住可以接相關藝術工作維生,點知畢業後先知畫畫唔可以當飯食:「我嘅收入只係夠維持我嘅生命,幾年冇買過一件衫,冇出街睇過一場戲,過咗好幾年食屎生活。」Johnee話,畢業後呢幾年雖然都有唔少品牌搵佢合作,畫poster,甚至搞展覽,但始終 freelancer係一個被動角色,永遠唔知道對方幾時搵你,幾時唔搵。記者:譚倩宜、黃芷蔚 攝影:馮峰、Neo



講起插畫家生存空間,佢好認真咁話係好難

筆下人物Galaman,一舉起胳肋底就會變超人

《Galaman》參加過好多電影展

佢不時會喺網上放上自創動畫供大家免費收睇,動畫由自己一手一腳製作,當中包辦劇本、配音同主題曲。但免費上載作品嘅Johnee,反而畀同行睇唔起,「有個前輩同我講,『作為一個納稅人,如果我知道政府有咁多錢,畀你呢啲網上有免費睇作品嘅創作人嘅話,我會覺得好唔gur囉!』政府如果有筆錢想幫助一啲香港創作人,唔係就係應該畀我呢啲冇錢都願意繼續做嘅戇x仔咩?」佢直言當時對呢個行業已經冇信心,轉咗去專上學院教動畫,但因乜事依家又會回復 freelancer身份同我哋傾計呢?「最大轉捩點係,學生開始問我:『香港做呢一行搵唔搵到食?』嗰一刻其實我唔知點答佢,我自己都係一個逃兵。」為咗証明讀動畫搵到食,Johnee就重投自由工作者行列喇!問佢依家搵到幾多錢,佢好老實咁話:「半年靠接freelance收入有15萬,大槪一個打工仔人工。」



為咗証明讀動畫搵到食,Johnee變返自由身freelance

兩分幾鐘畫一個食字人物

依家Johnee每晚都堅持喺專頁開live,幫觀眾畫「Faster Piece」,即係觀眾畀個名詞出嚟,佢用兩至五分鐘時間即場畫,晚晚都有幾千人睇,邊個話免費藝術唔值得尊重?


畫緊咩呢?

右邊嗰位羊孫仔,即係孫楊,the new world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8/197636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04

【美圖晒晒】美女插畫師 古今兩生花

1 : GS(14)@2016-10-16 08:19:53

內地最美插畫師李曉林(Caroline),被網民封為「現實版南湘」。她不僅有超高顏值,渾身散發古典氣息,作品更登上央視。她笑說,會學習畫畫是因為其他都不會;面對外界「最美」的評價,她不好意思地說:「手藝人靠臉吃飯,會被同行笑吧。」新浪微博/台灣東森新聞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6/198026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236

【文青插畫師】唔接job都要做展覽 麥震東:覺得香港會玩完

1 : GS(14)@2016-11-29 00:15:40

插畫師麥震東首次做展覽,以6幅插畫描述眼中香港由60年代至今的每個十年。



畫過許多社區小人物情懷的插畫師麥震東(麥東記),作品向來深得文青歡心,33歲的他是全職插畫師,16歲已投身漫畫社,人生一半時間都在畫畫,畫過《龍虎門》彩稿,也畫過廣告及商業插畫。工作算是穩定,但手停口停,今年中想投入創作個人的作品,第一次做展覽,有三個月時間幾乎唔接job。「過去六年一直畫,無時間自己想東西,現在有種動力去做,想嘗試另一種方式做創作。」



近年香港的離奇不公義之事接二連三發生,畫開文青風格一臉斯文的阿東也有所感觸,「這一年多有種強烈的感覺,覺得香港即將玩完。」我手畫我心,他創作了六幅插畫作品,每幅作品代表他所眼中香港由60年代至今的每個十年:新蒲崗是60年代六七暴動的地方,70年代英女皇到訪愛民邨,80年代灣仔市民在家中看六四新聞……2010年代則是熟悉的旺角街頭。看似赤裸裸的政治控訴,但畫面上卻含蓄得多,阿東筆下的新蒲崗沒有衝突畫面,只有當時很生活化的場景;經歷過雨傘運動及魚蛋革命的旺角街頭,看起來卻十分和諧。「展覽的名字是香港轉角,究竟轉去甚麼方向,其實是未知的。」每幅作品的街景都蘊含了那個時代的故事,對他來說,每幅作品亦猶如一個轉角,比喻香港在不同年代的轉捩。「畫畫應該是解放自己的個性,這樣自己才會畫得開心。」回想當年,他亦如此提醒自己。小時候已嘗試畫連載漫畫,讀到中四更不管家人反對入行畫漫畫,在玉皇朝畫過《龍虎門》、《神兵玄奇》及《大霹靂》彩稿,後來也幫邱瑞新畫《火紅年代黑骨堂》、《火武耀揚》、《耀武揚威》等港漫。當時一腔熱血,返工兩三個禮拜才回家一次,忙得不可開交也毫無怨言。六年過去,他覺得漫畫來來去去都是畫差不多的樣貌,害怕流水作業的繪畫生涯變得麻木,他用數年時間探索其他創作的可能性,先是加入插畫師協會,後來回到校園,用三年時間在理工大學修讀設計,從中發展出用水彩畫結合電腦創作的風格,醞釀出「麥東記」這個插畫品牌。大學期間開始留意時事,奈何卻沒有時間慢慢沉澱個人的作品,終於在今年中用相同的畫筆,畫出不一樣的作品。《香港轉角》展覽時間:11月29日至12月15日地點:灣仔聖佛蘭士街14號Odd One Out記者:劉東佩攝影:許先煜


2010年代畫的是旺角,將2014年的雨傘運動及2016年初的魚蛋革命重現在同一畫面。

作品內容人物豐富,仔細睇,原來有把小黃傘。

1990年代畫的是九龍塘,回歸前人們舉家移民,飛機低飛過屋頂的畫面成絕響。


1970年代畫的是愛民邨,1975年英女皇訪港時曾到訪愛民邨。

英女皇當時身穿粉紅色裙子,身後是港督麥理浩。

麥震東畫過許多社區人物,圖是他為果籽畫的大埔墟街市。


麥震東16歲已進入漫畫界打滾,閒時也畫下不少習作。

為港漫《火紅年代黑骨棠》內文所畫的彩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28/198477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21

【紙媒衰落】跳過書商 插畫家集資賣書求出路

1 : GS(14)@2016-12-31 10:18:34

八十後設計師Rap Chan畫了一粒塵,創作成角色Dustykid,通過插畫及短句安慰人心。(蘋果日報)



作者出版一本書,所得收益要跟書店、出版社及發行商攤分,影響作者收入。印刷媒體衰落,出書收入微薄,但Dustykid插畫家Rap Chan仍想堅持出版實體書,用集資的方法出書。



八十後設計師Rap在2012年創作了一粒「塵」,即是透過Dustykid幫他講故事。他的作品多為鼓勵治癒短句或是小故事,「Dustykid帶出正能量,唔hardsell,唔會好肉麻叫你加油,佢只會話條路要自己行,但我可以陪你行。」他的插畫窩心又貼心,是很多人的心靈加油站,亦幫助不少情緒低落的粉絲重拾信心,專頁吸引了八萬多人讚好。
Rap推出過六本書,發現在書展賣書的數量,等同在書店賣一年書的數量,但在書展賣,分到的利潤更多,令他考慮轉換賣書方式,不用短租商店賣書及相關產品,負擔高昂租金,或跟出版社、書店等攤分收入。他最近推出了一個集資計劃,讀者可訂閱書籍,以往一本書零售價78元,假設訂一年,共12本書價錢只需$500,平均每本只是42元,還附送禮物,比較划算。「當售賣的作品有一定訂閱量,每月都能維持穩定收入來源,藉着集資計劃便可跳過地產及租金等問題。」訂閱者明年2月中便會收到郵寄的書,集資最近已達標,他覺得很鼓舞。集資網址:https://storybook.dustykid.org/截止日期:12月31日記者:梁慧琳攝影: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Dustykid最近繪畫以黑洞為主題的插畫,很受歡迎。(互聯網)

Rap於書展賣書情況,比在書店銷售更理想。(互聯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31/198819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44

【動畫】 80後插畫師赴美闖名堂 登福布斯Apple官網

1 : GS(14)@2017-01-26 07:43:54

蘋果(Apple)官網今年迎接雞年,邀請5名東方藝術家畫插畫,包括香港80後、28歲插畫家倪傳婧、台灣插畫家陳純虹,以及來自內地的周範、葉紅杏及江杉,在網上平台可下載作品到MacBook、iMac、iPhone和iPad作為桌面背景(wallpaper)(http://apple.co/2jE2LGx)。現居美國紐約的倪傳婧(Victo Ngai)操說着流利的廣東話,她在廣東出生,香港長大,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其作品金黃背景襯託兩隻動態的公雞,還有穿上雞衣裳的小朋友翩翩起舞,配襯以樂器組成的城市。她日前獲邀來港介紹作品時表示,與蘋果商討至完成只花了2個月時間,使用Photoshop填色,配合iPadPro及ApplePencil、Procreate應用程式,隨時隨地能夠畫畫創作。她靠插畫成為2014福布斯「30 Under30」藝術榜名單的最年輕得主之一,而其畫風帶有濃厚的中國風,獲得歐美主流雜誌的青睞。倪傳婧在香港以卓越成績完成會考,父親一直以為她會選擇金融之類的專業。但她對藝術情有獨鍾,當媽媽警告她:「藝術很可能以後沒有飯吃,要做好心理準備,我就支持你。」義無反顧下,她獲得「藝術哈佛」之稱的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取錄,在紐約尋找一片天。她在網站中提及香港和紐約創作的分別,在於香港插畫家只能成為平面設計師或美術教師的第二副業,插畫市場十分狹窄。在美國,插畫仍然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也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她說:「當其他人問我以甚麼為生時,我可以直接說插畫家,換來是他們好奇的眼光。」早在孩童時代,倪傳婧已經熱愛用圖畫說故事,小時父母工作忙碌,她就要畫畫消磨時間。入大學選科時,她也沒有很強的概念畢業後投身甚麼行業。在大學第一年,主科選修平面設計,之後確定插畫才是要走的路。在入讀羅德島設計學院時,她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美術訓練。面對班上的「專業」畫家,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直至導師對她說:「風格是繪畫中必須存在的,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一樣,每個人的繪畫風格也都會不同。」她才開始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她畢業後不久,幾乎橫掃美國插畫領域所有大獎。一畢業就搬到紐約,取得美國O-1藝術家簽證後,再取得藝術中介人(agent)擔保獲取工作簽證。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倪傳婧容自己是工作室的行政總裁(CEO)、畫家、會計、推廣、工作室創作人,需要嚴謹紀律,可以花數日浸淫在一幅作品當中,而將工作和私人生活分開幾乎不可能。當她的作品獲得《紐約時報》美術編輯賞識後,她的媽媽終於為其舒了一口氣,其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也為NBC和夢工場(Dreamworks)動畫創作劇本。她表示,是香港的成長環境影響她的創作風格,是羅德島的學習培養其技能,是紐約的氛圍激發了她的靈感。除了繪畫,她也對旅遊和飲食有很大的熱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環遊世界,嚐盡各地的美食。綜合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4/199071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79

【貼圖洗版好勵志】揈頭鴿風靡全球fb 插畫師月月有糧出

1 : GS(14)@2017-02-18 09:52:39

不斷揈頭的Trash Doves突然網紅了。



最近Facebook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不論何時何事,總見到這隻不斷揈頭的紫色鴿洗版,而且更登上報紙,吸引歐美傳媒報道,天呀,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呢?



先介紹一下這隻鴿,它的名字是Trash Doves,由美國插畫設計師Syd Weiler繪製,並製作成一系列動畫貼紙,今年2月推出在facebook供免費下載。最有趣的是「頭揈揈」那款貼紙,插畫師表示代表開心刺激,但她覺得怎樣用,甚麼時候用都可以,沒有任何規限,真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不斷揈。但被「捧紅」至瘋狂洗版程度,是源於泰國一個facebook專頁的惡搞短片,他們把鴿頭跟跳舞貓的下半身拼接在一起,繼續揈,雖然有點不文但頗有趣,旋即爆紅,2月7日至今已有超過400萬人瀏覽過。說時遲那時快,瞬即紅返去歐美,揈頭鴿成為萬用貼圖,不少專頁的留言位置被洗版,還有人爭相仿效拍片齊齊揈頭,看得人頭揈揈。
Syd Weiler是視覺藝術家,專門繪畫插畫及設計動畫,原來他去年被挑選為2016 Adobe Creative Resident成員,以一年為期,會獲發放薪金,除了參加一些創作活動外,可隨意做自己有興趣的項目,而且全權擁有版權。這計劃由2015年開始,每年挑數位有創意的人才,並提供支援,讓你盡情發揮創意,自由創作,難怪可以製作出好作品,但計劃只限居住美國、加拿大及德國的人,呢個勵志故事,香港人只得個恨字。記者:鍾溥敏攝影:陳健邦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Trash Doves瘋狂洗版,不少留言位置都見其蹤影。(網上截圖)

Trash Doves其實是一系列動畫貼紙,在facebook供免費下載。

揈頭鴿爆紅是源於泰國一條惡搞短片,鴿頭拼接在跳舞貓的下半身,不文但頗有趣,大受歡迎。(網上截圖)


揈頭鴿是由美國視覺藝術家Syd Weiler的創作,他同時是2016 Adobe Creative Resident成員。(網上圖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8/199319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17

【文化籽】木獨插畫家畫樹人仔 無表情有情感

1 : GS(14)@2017-03-23 06:28:13

90後的插畫家Yiko,愛畫畫,更愛畫木頭。



【文化籽:藝文沙龍】你有沒有試過在木無表情的時候被人說黑面?或許你當下的心情並不是很壞,而是你工作了一整天,真的很疲累。一名90後插畫師李思慧(Yiko),愛畫畫,更愛畫木頭,她認為社會上很多人,包括她自己,都像一棵木頭,木木獨獨,不愛表露情感,卻又擁有着一顆最容易被忽略、細小而又脆弱的內心。於是她創作出樹人仔「Tree Man」,看似沒有靈魂的一塊木頭,內心世界卻豐富、細膩。



Yiko記得,從前通往學校的路上,有一條長長的樹徑。樹徑上有不同品種的樹木,外貌不同,有些樹葉全枯掉,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和樹幹、有些樹木被砍伐後只剩下平平的樹頭,甚麼奇形怪狀的都有,就像人一樣,有着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個性。「樹木在馬路旁不斷呼吸廢氣,它們會否像人一樣,不喜歡吸廢氣呢?但它們又沒有任何表情,感覺像是很無奈似的。」她的目光總是不期然被眼前一棵又一棵的樹木所吸引,她發現,原來她自己也挺像一棵樹。社會上有很多人,營營役役為生活勞碌,習慣性地將情感收起,不善於向別人表達自己;因為害怕受到傷害,故將所思所想埋藏心底來保護自己,漸漸變成一顆木無表情的樹。「在人前,我木無表情,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內心是脆弱的,這個時候便再也掩飾不了。」



一幅以芬蘭樹木作參考的作品,像是有一大堆障礙物阻擋着樹木延伸,樹木被繪畫成垂頭喪氣的樣子,讓人感覺壓抑。

為甚麼一棵棵沒表情的樹人仔能夠如此觸動人心?主要是肢體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情感。



大時大節,Yiko會把寫了祝福語的樹人仔節慶卡寄送出去。

這是樹人仔難得着了色的時候,每張都充滿節慶色彩,十分可愛。


畫風黑暗 帶出正能量

看着她的畫,眉頭會不自覺皺起,心裏頭微微一酸。作品主題全都圍繞着孤獨和失落,其中一幅是長着一棵仙人掌的樹頭,靈感源於她朋友的故事,「她在感情上受到很大的衝擊,於是想起了仙人掌,就像她一樣,沒人敢靠近。」Yiko告訴我們,仙人掌雖然滿身是刺,但依然可以長出燦爛的花朵,傷心的樹人仔手上有一個小小的傷口,細心一看作品,傷口上長出了花,她希望朋友可以像樹人仔一樣,傷心過後,終究長出美麗的花朵。為甚麼一棵棵沒表情的樹人仔能夠如此觸動人心?主要是肢體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有一次,Yiko在旅途中接觸到日本畫家松井冬子的作品,深受啟發。「我們的畫風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黑暗;同樣都是採用素描的繪畫方式,她運用簡單的線條,就能描繪出生活中的疲憊與情緒。」於是Yiko開始多加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觀察人的肢體動作、細微表情等,繼而在作品中應用。有些樹人仔坐得東歪西倒,像是沒精打采的樣子;有些則屈曲着身體,雙手環抱自己,把頭深深埋在身體裏,表現出孤單的感覺。其中一幅以芬蘭樹木作參考的作品,亂七八糟的樹藤纏繞樹幹生長,像是有一大堆障礙物阻擋樹木的延伸,樹木被繪畫成垂頭喪氣的樣子,讓人感覺壓抑。



每逢Yiko去旅行,都會多留意樹木,尤其是樹木的形態。

第一次做take me home計劃是在韓國。

Yiko先後到韓國、台灣、德國及捷克等地實行take me home計劃,均接收到不錯的回應。


異國街頭張貼 讓路人帶回家

然而,她認為這些障礙物是很好的養份,障礙物如同種種挫折,都是她成長及回憶的一部份,密不可分。「我認為經歷失敗和失落都並非一件壞事,不開心、傷心的感受亦不需要刻意隱藏;直接與負面情緒對話,反而是另一種解說。」面對,而不是逃避,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正確方法。透過畫樹人仔,Yiko壓抑已久的情緒得以抒發,同時,讓她與這個世界更親近一點。她想到一個小小的project,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樹人仔,「我會將自己的作品,貼上take me home的貼紙,於異國街頭張貼,路人可隨意把它們帶回家。」Yiko先後到韓國、台灣、德國、捷克等地實行take me home計劃,均接收到不錯的回應,讓她意外又驚喜。「第一次是在韓國,看到棵樹便貼在樹上,看到郵筒便貼在郵筒,反正就是隨意地貼……若有人拿了,他們會在facebook、Instagram tag我,說很驚喜,覺得在街上看到這個小東西,好得意。」不少欣賞她作品的人都鼓勵她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有些更一直與她保持聯絡,閒時聊天。大時大節,Yiko會把寫了祝福語的樹人仔節慶卡寄送出去,這亦是樹人仔難得着了色的時候,每張都充滿節慶色彩。原來,藝術在不知不覺間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Yiko十分慶幸,因為這計劃,讓她找到了伯樂,甚至讓她知道,欣賞她作品的人,可能佈滿世界各地。「我的作品未必能夠為讀者帶來有如太陽般熾熱的感情,但我希望能夠像晚上的月亮般溫暖,照亮孤獨和失落的人。」這大概就是Yiko小小的心願吧。



障礙物如同種種挫折,都是Yiko成長及回憶的一部份,密不可分。

路上有不同品種的樹木,皆有不同外貌,有些樹木被砍伐後只剩下平平的樹頭,甚麼奇形怪狀的都有。

樹人仔有figure版,也是Yiko手製。


Yiko會不定期擺市集,出售樹人仔作品。

「在畫上貼着take me home,當是貼街招,將香港精神拿去貼街招。」Yiko笑說。

Yiko認為到處貼樹人仔的方法最貼地,能讓更多人認識她的作品。


不少欣賞她作品的人都鼓勵她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有些更一直與她保持聯絡,閒時聊天。

一對丹麥夫婦在德國看到Yiko的畫作,十分喜歡。

透過畫樹人仔,Yiko壓抑已久的情緒得以抒發,同時讓她與這個世界更親近一點。

由動畫變插畫 市集賣副產品

Yiko在大學時期製作了畢業作品「Tree Man」,開始以動畫形式面世,作品曾於2015年入圍第20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的最後階段。畢業後,樹人仔慢慢發展至插畫形式,繪畫方式以素描為主,採用簡單的筆觸和線條來描繪人物的肢體動作。有色彩的用來記錄她喜歡的人,黑白的用來記錄在她心房的小樹人。正職為Animation設計師的她,日常除了以畫樹人仔作為嗜好,亦會不定期舉辦畫展及市集,有空餘時間的話,還會製作多款以樹人仔為主角的副產品,如布袋、明信片及杯墊等等,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和擁有她的作品。



查詢:http://cargocollective.com/onemouthli/記者:莊芷君攝影:伍慶泉、周芝瑩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2/199654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