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還沒有過完,2016年的中資企業海外並購已經創造了新的記錄。
根據全球並購數據Dealogic截止上周四的數據,今年已經有102起中企發起的並購案,交易總額達816億美元,去年同期只有72起,交易額達110億美元,同比激增了近7倍。
這102起並購案中,最受關註的當屬中國化工集團斥資428億美元收購瑞士種子和農藥巨頭先正達。這場收購案創造了迄今為止中企海外收購的最大規模。而在此之前,規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的尼克森能源公司。
除此之外,中國化工集團還在今年1月宣布斥資10.3億美元收購德國橡塑化機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這一舉動創下了中國在德國的最大投資。
2016年規模較大的交易還包括:海爾斥資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旗下家電業務,中聯重科以33億美元收購美國機械生產商特雷克斯,以及上周三公布的海航集團旗下天海投資斥資6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子產品分銷商Ingram Micro。
更讓美國人驚訝的是,中國企業還打算買下芝加哥股票交易所。芝加哥股票交易所(CHX)在2月5日宣布,重慶財信企業集團簽署了收購芝加哥交易所的最終協議,預計交易將於下半年完成,但需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彭博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信息稱,此次交易涉及金額約為1億美元。而目前芝加哥交易所內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2萬億美元。
近日還有外媒報道稱,中國安邦保險集團出價超過10億加元(約合人民幣47.3億元)買下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最重要的地標3A級辦公大樓的三分之二股權。如果最終成功,這將刷新溫哥華市最高房地產交易金額的新紀錄,也會是安邦保險在加拿大的最大一筆樓市投資。
逆勢動因
根據湯森路透最近發布的數據,2015年,全球並購交易總額高達4.7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2016開年以來,全球並購交易總額卻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3%,與中企的激增7倍形成鮮明對比。
如此逆勢的並購潮看起來並不會很快冷卻。2015年,中國的GDP增速跌入了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海外投資的低成本是中企掀起海外並購潮背後的重要動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中資企業正在更多通過非內生收入提振增長。”瑞士信貸投行與資本市場部新興市場業務主管賽斯(Vikas Seth)此前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表示。
在賽斯看來,一些企業希望通過海外並購來獲取進入新市場的通道,以及新的品牌、新的技術和更強的研發能力。在部分投資中,並購還可以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我們認為,由於中國正在經歷巨大的經濟轉型,這種步伐將會繼續保持。”他補充道。
以海爾收購通用電氣旗下家電業務為例,海爾將可以獲得通用電氣的品牌以及該品牌所擁有的市場,而中國化工集團斥收購先正達則可以幫助它獲得關鍵的技術以獲得更長遠的發展。作為中國擁有院線和發行產業鏈的影業巨頭,大連萬達集團並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將從中獲得內容生產的控制權。
主要障礙
中企在海外掀起的並購潮,對華爾街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根據Dealogic 的統計,2015年投資銀行在中國企業的並購潮中獲利了5580萬美元。而到上周四為止,2016年投行已經通過中企並購穩賺了1210萬美元。
和中企的熱情以及投行不斷鼓起的錢包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在美國。
一家名為O'Melveny & Myers的法律公司最近做的調查顯示,美國經濟的潛力是中國投資者將美國視為重點投資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與此同時,也有47%的人提出,美國的法律法規會是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障礙。
上周三,45名國會議員給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提交了一封簽名信,敦促其對中國企業收購芝加哥交易所一案展開“全面且嚴格的調查”。
據本報此前報道,CFIUS向國會遞交的年度報告顯示,CFIUS在2014年審核了24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2012~2014年累計審核了共68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中國連續三年成為CFUIUS最主要的審查對象。
今年1月,CFIUS就否決了由金沙江GO Scale Capital(金沙江創業投資與橡樹投資夥伴聯合組成的基金)牽頭的中資財團收購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旗下Lumileds(LED與汽車照明)80.1%股份。此次收購案需要驚動CFIUS是由於Lumileds在美國加州的San Jose有專門負責生產LED晶片的工廠。
除此之外,今年2月,美國飛兆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也以擔心受到美國監管機構阻擾為由拒絕了中國企業發出的26億美元收購要約。
CFIUS是一個跨部門行政機構,職能是監督和評估外國投資或兼並收購美國企業交易,並根據交易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程度展開初步審查或正式調查,提出建議,直至視情況交由總統決定是否批準交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