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線下理財門店的禁止令對於之前重線下的P2P平臺來說是致命的,無論如何轉型傷其筋骨是難免的。

在實行負面清單制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了“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實、貸後跟蹤、抵質押管理等風險管理及網絡借貸有關監管規定明確的部分必要經營環節外,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及其他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開展業務。”這意味著,線下門店或許可以繼續作為對P2P借款人必要的風控調查、對投資人的售後咨詢服務而存在,但不允許進行推介、銷售產品的業務了。

線下理財門店為何被禁,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線下渠道推廣對象主要為P2P不適人群

據悉,線下理財公司的投資主力人群是中老年人,他們對互聯網了解不夠,更是對P2P所知甚少。中老年投資人投資的本金多半來源於畢生的積蓄和退休金或養老金,一旦投資的項目出現問題,對於他們的打擊是極大的,在投資人必須明確風險自負的《辦法》出臺後,他們明顯不是參與P2P投資的適當人選。 

雖然《辦法》中未明說不準讓中老年人群參與P2P投資,但其中有幾條規定仔細分析起來,顯然有這方面的意味。《辦法》第十六條關於線下業務的規定便有此意,除此之外,第十四條“參與網絡借貸的出借人,應當擁有非保本類金融產品投資的經歷並熟悉互聯網”,在一個全民互聯網的時代,不熟悉互聯網的恐怕只有那些年紀較大的中老年投資人了,言語之間顯然是在說不希望現在的P2P平臺打中老年的主意。 

另外,關於P2P平臺的12條“紅線”中“禁止向非實名制註冊用戶宣傳或推介融資項目”,解讀下來也是發現監管要求對P2P投資人有了更高的準入門檻。在日前爆出的問題平臺中,這些平臺的線下團隊為了拉投資人可是下了大工夫:關懷孤寡老人,給老人送油幫老人看家,打掃衛生甚至是陪老人去醫院,在這樣的攻勢下,大叔大媽就會放下戒備,心甘情願地掏錢投資。而在平臺出現壞賬或者跑路時,大叔大媽的反應顯然也是更極端的。P2P作為創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線下鋪展業務的垂直目標卻大多是對P2P了解甚少的中老年群體,被禁也就見怪不怪了。

互聯網金融應恪守互聯網陣地

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是發揮互聯網的傳播優勢、技術優勢將金融變得更高效、簡單。將P2P平臺業務統一到線上開展,不僅能大大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轉效率,而且在《辦法》加強要求信息披露的前提下也便於管理,相關監管部門可利用互聯網高效、便捷的優勢,時時註意平臺的一舉一動,時時監管平臺是否有違規現象,以便於甄別不良平臺。 

線下理財本是銀行的主要業務範圍,如果網貸平臺也涉足其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雙方爭奪利益市場而出現不可控的場面,不便於行業管理。並且據媒體報道,有問題平臺曾將線下理財店設計包裝得和銀行營業網點不差兩樣,在商業銀行遍布的如今,不少平臺正是通過此方法混淆視聽,騙取投資人信任借機非法募集民眾資金。P2P作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展現,如果還是大比重依附於線下,那互聯網+的意義又從何談起?P2P不能違背互聯網和創新的本質,互聯網的事還是要交給互聯網處理。

線下門店弊大於利,P2P應走出灰色地帶

回到《辦法》核心,網絡借貸平臺定位於信息中介。在大大淡化金融屬性的同時強調了平臺基於互聯網的運營能力。58同城作為線上信息中介平臺的典範也未做大規模的線下店面鋪設,取得目前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也足以可見互聯網平臺對線下的依賴並不是太大。 

隨著一些問題平臺的爆發以及線下野蠻推廣造成的不良影響,不得不說民眾現在談及P2P時難免帶上有色眼鏡。此外,線下理財就像一個黑匣子,信息不透明,操作不規範,更有甚者所謂理財經理在暗箱操作後背棄平臺偷摸跑路。在難以規避道德風險和難於監管的雙重夾擊下,足見這種模式是沒有未來的。而此時將所謂線下“財富管理公司”與P2P劃清界限,有利於行業規範,便於給行業重塑形象,更是有助於恢複之前被毀掉的行業聲譽和投資人信心。回歸到互聯網上來,用節省出的金錢和精力完善風控、加強運營,摸索探討出更具有互聯網精神的、創新的發展模式,是《辦法》的要求,也是《辦法》的期許,更是互聯網金融誕生的初衷。

線下理財門店轉型困難重重

在P2P行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線下理財門店淡出歷史已成定局,它們又將何去何從?

關閉取締 

負面事件使投資人信心喪失、“年末資產荒”來臨、《辦法》出臺平臺自身待調整的多重壓力下,一時尚未對線下理財門店找到合適轉型路線的平臺,恐怕也只能選擇關閉門店節約支出了。問題是線下理財門店取締關閉,那理財門店招聘的大量工作人員又將作何安排?據悉,多數平臺為了招攏線下“理財經理”允諾的都是高於市場均值的薪酬,一旦門店取締,將會有大量的線下業務人員無“司”可歸,無崗可上,成為行業調整的犧牲品。 

平臺展現窗口 投資人教育課堂

《辦法》中明確了平臺對投資人有進行風險教育的義務。既然線下理財門店淡出歷史舞臺已成定局,何不將理財門店改造成為投資人售後咨詢、服務的基地,建造成平臺對投資人進行風險投資教育的課堂,建造成投資人內部交流、聚集的場所,建造成平臺對外展示的窗口,使線下店充當“客服”“學校”“沙龍”“窗口”的多重角色。據了解,P2P平臺針對投資人所開展的線下活動不可謂不多,一在於向投資人展現平臺的詳細面貌,增強投資人信心;二在於“順道”刺激投資人進行更多的投資。如果將線下活動和《辦法》要求的投資人風險教育及信息披露結合起來,平臺將重心放於風險教育和信息披露,剝離宣傳拉攏投資,是否會是線下門店轉型的一個正確方向?那麽問題來了,“客服”“咨詢”“教育”基地的場所需求可能遠不及“銷售理財”需求的十分之一,這種線下門店轉型的辦法對於門店數量不多的平臺來說剛好合適,但那些重金鋪設線下門店的平臺總不能全部改造成客服門店吧?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對投資人進行咨詢、風險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避免向投資人推介產品、拉攏投資人進行投資嗎? 由此可見,道德風險是線下門店面臨的永遠的阿克琉斯之踵。

“資金端”轉“資產端”

雖然線下理財業務沒辦法做了,但對P2P平臺來說,線下的資產端拓展卻依然必不可少。年末“資產荒”來臨,鋪設更多的資產端門店,對平臺挖掘優質項目會帶來更多便利,同時如果能將風控與線下門店巧妙結合起來,利用線下的便捷、可視化讓投資人感受到平臺對風控的重視、對項目審核的嚴格程度,說不定對加強投資人信心、優化平臺形象會有著特殊的效果。 

龐大數量的線下理財店轉型,不僅僅意味著“資金端”門店減少的同時還要支出一筆“資產端”開支,更是意味著要求“資金端”人員轉型為合格的“資產端人員”,這其中操作之繁瑣、過程之漫長只能個中平臺去慢慢體會了。 

綜合看來,線下理財門店的禁止令對於之前重線下的P2P平臺來說是致命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線下理財門店無論如何轉型傷其筋骨是難免的。好消息是,《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表明了這只是暫行辦法,“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實、貸後跟蹤、抵質押管理等風險管理及網絡借貸有關監管規定明確的部分必要經營環節外,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及其他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開展業務。”這一條禁令還存在著理論上放開的可能,雖然只有那麽一點點,在十八個月的整改期內,靜觀其變或許並不等同於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