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堅持研究 他讓機器人也能投保齡球 眼手合一 宋開泰率交大奪世界機器人大賽冠軍

2016-01-11  TWM

投入機器人研究已三十多年的交大教授宋開泰,率領一群熱愛機器人的國內外學生,在世界各地征戰並屢次得到大獎。宋開泰希望在這群年輕人的努力下,台灣能夠做出揚名世界的機器人。

二○一五年的冠軍是,來自台灣的交大﹝NCTU﹞團隊!」當主辦單位宣布最後的比賽結果,台下來自四十七個國家、一八五○位參賽選手報以熱烈掌聲,為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交大團隊鼓掌叫好。

「經過這麼多年努力,真的希望看到台灣機器人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回想起一五年十一月在卡達舉辦的「二○一五年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交大電控所教授宋開泰難掩興奮,但也知道自己仍然任重道遠。

一五年十一月八日,宋開泰率領交大團隊勇奪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冠軍。當時上台領獎的三個人,一位是來自烏克蘭、設計機器人的交大資訊工程系大三學生陳 可希,另一位是協助程式設計的交大電機資訊學士班學生簡靖慈。至於手拿著一面大國旗的,就是兩位學生的指導老師宋開泰。

深耕三十年

他,研發出各類型機器人五十九歲的宋開泰,研究機器人已超過三十年。在台灣,只要與「機器人」有關的學術單位,幾乎都能見到他的名字參與其中;早在九一 年,在「機器人」還只是一種天馬行空想像的年代,他就在交大成立智慧型系統控制整合實驗室(簡稱ISCI Lab),著手開發機器人。「大半輩子都和機器人相處」,用這句話來形容宋開泰,一點都不誇張。

走進ISCI Lab,就能看到各種類型的機器人,除了機器人多,宋開泰的實驗室裡還有另一特色:外籍學生也多。隨著近幾年與學生征戰世界各地比賽,宋開泰也逐漸打開國 際知名度。他所指導的博士生,有人來自烏克蘭、有人來自厄瓜多爾,還有三位碩士生來自印尼;至於大學部修課的學生,也有好幾位來自不同國家,讓宋開泰的實 驗室成為名副其實的聯合國。

看著學生優異的表現,宋開泰回想起自己當年到歐洲求學的過程。當時他剛自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以下簡稱動機系﹞畢業,通過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到比利時魯汶大學念書。他回憶那段時間,假日幾乎都留在實驗室,甚至,經常也都是留到最晚的一位。

至於當年為何會選擇機器人,作為自己一輩子的研究題目?宋開泰說,當時教授給他三個題目,他很快就選擇移動機器人﹝mobile robot﹞。因為三十多年前,當時對移動機器人的研究還很少,頂多就是工廠自動化的無人搬運車,但大部分都是在固定軌道中運行。因此,當教授提出不用導 軌的嘗試時,讓宋開泰覺得很新鮮,很快就投入這個專題。

八九年,宋開泰回到交大控制系任教,研究的題目仍以移動式機器人為主,但應用範圍愈來愈廣,而且都是與生活相關的實際應用。當時,機器人是新鮮名詞,國內不乏投入研究的學者,但回頭看,宋開泰卻是少數能堅持至今的「機器人癡」。

與宋開泰同事二十多年的交大控制系講師楊春美表示,早期交大的確也聘請了很多研究機器人的老師。然而,進入九○年代後,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全世界機器人 產業發展遇到瓶頸,不少老師因此轉換跑道或題目,「但宋老師不僅一直堅持研究,還持續在國際期刊中發表論文。」

零件自己做

他,要世界看見台灣的成就問他為何對機器人這麼著迷?宋開泰不假思索地說,「因為機器人需要整合的技術太多了,不論是影像、光、聲音,再到電子、機構、動力、控制等,永遠沒有極限,永遠也學不完。

就以這次讓交大奪下世界金牌的「投保齡球機器人」來說,比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擊出「STRIKE」﹝全倒﹞;第二階段則是要擊倒指定的綠瓶,機器人必須要有影像辨識能力,擊倒綠瓶分數最高。

第三階段,則是在球道中設置障礙物,機器人必須能夠辨識並移動位置,才能完成擊倒球瓶的動作。整體而言,其所牽涉的技術面向與「眼手合一」的整合,的確高度複雜。

「這次去卡達比賽,第三名也是來自台灣的虎尾科技大學,因為台灣團隊的整體優異表現,許多人過來問我其中祕訣。」宋開泰說,他都會很得意地回答,很多零件 都是自己做的,或是在台灣找的,「結果有人當場就問我,可不可以直接把零件賣給他!」宋開泰越講越開心,而這個讓他略帶得色的小故事,也點出了支撐他一路 堅持的真正原因,「還是那句話,我希望看到台灣的機器人可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撰文 /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