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請勿」文化

2015-11-30  TCW

「台灣的水利之父」 為何是日本人?

在台南烏山頭水庫附近,有一處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八田與一是建造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者,因為這兩件工程,讓原本是旱地、多鹽的嘉南平原變成台灣最大的米 倉。一九三○年,烏山頭水庫突破諸多技術難度,終於完工,在當時是世界第三大水庫。提出建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構想是八田,完成也在他手上。他對台灣水 利工程的奠基不只於此,卻被埋沒於歷史的灰塵多年,直到近年才重見天日。後來,有人稱其為「台灣水利之父」。

當年八田與工程師們興建水庫的臨時日式聚落,經過半世紀,已是廢墟。二○一一年時,交通部原址重建四幢日本房舍,成為歷史建築園區。雖是新建,但考究。

我最近到台南,首次走訪此園區。走入八田宅的書房,在檜木與榻榻米布置的和式空間,彷彿進入時光隧道。讓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認識八田與一,對了解台灣近代歷史很有意義。

然而,一處好的硬體建築,需要適切的軟體搭配。這包括,其一,裡面該展示什麼、如何展示。若無足以匹配的軟體,建築不過是另一座蚊子館。蚊子館浮濫,是台灣現在的大問題。其二,現場館員與導覽者的素質。展品與硬體是死的,唯有經人的介縉與布置才會活出生命。

從上述兩個檢查尺來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是讓人失望。

尤其,讓人不解,一座不是古蹟的房子,竟處處放置「請勿觸摸」的牌子。何謂處處?舉例八田宅的書房,一個五坪空間,就放置四個小牌子,書桌、矮桌、邊 櫃……,加上現場人員每三分鐘就重複一次「歡迎光臨,請勿觸摸」。身為訪客,我真是困惑:想傳遞的是「歡迎光臨」好好享受這趟文化之旅,還是「別碰壞我們 的東西」?

旅客水準或參差不齊,但不會是多數,既然如此,為何要把防堵少數人的偏差當成正常管理程序,造成多數人不舒服?「請勿觸摸」文化不只在此地,更存在於諸多 地方,這是一種假設「旅客是水準不足」、旅客是有危險,因而刻意製造文物與訪客的距離。保持距離,省麻煩,但這好嗎?

這是施政長期「重硬體,輕軟體;重形武,輕內涵」的結果。這結果的影響是什麼?

遠的不說,我花了兩小時走完紀念園區後,還是不知道「為何台灣水利之父是日本人?」印象深刻的竟只是,他家挺有味道,一座古樸的房子。很諷刺吧。

撰文者 王文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