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擁擠收費:“正確”定價的複雜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51.html

擁擠收費:“正確”定價的複雜性

一財網 馮蘇葦 2015-11-11 22:13:00

作為一種經濟手段,擁擠收費或可改善道路的擁堵狀態,在正確定價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交通所蘊含的多元價值尺度,以及除經濟效率之外,當前亟待重視和調整的環境和社會目標。

 
近日,有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對外省市牌照機動車進入外環線以內,每天收取100元道路擁堵費”,引發眾多關註。上海市交通委等部門回應說,將把“交通擁堵費”的研究擺上議事日程。
為什麽擁堵費是100元?這是一個值得聊聊的話題。
收費的理由似乎毋庸置疑,交通擁堵確實令人生厭:延長出行時間,讓人心情煩躁;消耗更多燃油,加重空氣汙染;堵塞交通要道,困擾城市發展。按照經濟學的觀點,出行者開車上路的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誘發了過剩的小汽車需求;而擁擠收費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一種策略,當駕車出行的私人成本接近於真實狀況時,人們的決策會更為理性。而且,通過擁擠收費,政府也能獲得持續的財政收入,以彌補交通建設和維護資金的不足。
然而,為交通擁堵定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首先,擁擠收費的依據是邊際成本定價,但收費往往不能反映全部的邊際社會成本。
在一個理想的競爭市場,價格的自由變動可以使交通資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因此,正確的定價有助於交通系統更好地發揮效率,有助於出行者感知到開車所施加給社會的全部成本,從而更為理性地選擇出行方式。從理論上看,在一條擁擠的道路上,一位新增加的駕車出行者,他(她)所施加的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差額,就是邊際社會成本。這些社會成本包括空氣汙染、噪聲、擁擠、潛在的事故成本、能源風險、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成本等,私人成本包括車輛折舊、燃油、保險、維修等,兩種成本顯然存在一定差異。擁擠收費就是讓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之間對等起來、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過程。
但是,現實的挑戰是這些社會成本往往難以估計,即使可以精確估計,也難以設定有效的價格。以人們熟悉的燃油稅為例,它的稅率相對固定,車輛行駛的里程數越多,燃油消耗量越大,相應繳納的燃油稅越多。但車輛所產生的外部成本會隨著周圍環境、道路等級、交通狀況、被暴露的人口數量等因素而發生實際變化,燃油稅的固定稅率很難精確地將這些外部成本衡量出來,並設置在一個“合適”的水平上。
很長一段時間來,經濟學家、環境主義者和公交支持者一致主張,“正確”的定價可以讓交通系統更有經濟效率,人們會更理性地轉向公共交通,或者更節約燃油,因此車輛、燃油、道路使用和尾氣排放等環節都應該課稅收費。並且,只要稅費足夠高,不利於社會的交通方式可以得到有效調節。
但問題在於,某種交通方式的稅費不可能“恰好”等於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社會成本難以測量和設定,成為擁擠收費“正確”定價的第一道障礙。
其次,擁擠收費真正發生作用,還取決於相關模式的成本和服務質量。
僅對一種模式定價(比如對開車者收費),還遠遠不夠,因為相關模式的價格和服務質量也會影響人們的出行選擇。如果不仔細研究多種交通模式對一種價格的響應以及相互影響關系,可能會使情況比價格變動之前更為糟糕,甚至偏離原來的政策目標。
在理想狀態下,提高小汽車的使用成本,或者降低公交的服務價格,會吸引更多人來使用公交系統。但實際情況可能不像預期的那樣。比如,一個擁擠的軌道交通系統,降價的確會吸引甚至誘發新的客流,但這會導致人滿為患,於是加劇的擁擠狀況使一些人又放棄軌交、重新選擇開車上路。因此,軌交的降價並不必然導致駕車人數的減少。
北京在2007至2014年實施過公交低票價策略,吸引了很多自行車出行者使用地鐵和常規公交,卻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使得駕車者放棄開車。據悉,自行車出行比例由2006年的27.7%下降到了2012年的13.9%,而同期小汽車出行比例始終維持在30%以上,甚至最初幾年還小幅增長。這可以視為一個政策措施與目標有所偏離的例子。
因此,如果將目標鎖定為降低道路擁擠程度而對駕車者實施擁擠收費,政策效果還要看相關交通模式(替代或競爭)的容量、成本和服務質量。當然,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改善公交的服務質量,降低公交使用者的全出行成本,包括公交的覆蓋率、發車頻次、擁擠度的調節、準點率和安全性的保障、票價的可承受以及用戶的體驗等上面。
第三,僅僅依靠“正確”的定價,難以實現多元社會發展目標。
正確定價確實有助於交通系統改善其經濟效率,但交通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環境改善、社會公平等多元目標,無法完全通過簡單的“定價”來實現。交通方式帶有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屬性。在美國,由於人們出行普遍依賴小汽車,是否擁有車輛,逐漸演變為與就業、社交、娛樂等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而燃油稅也由於與國民的出行成本直接相關,成為一個敏感的議題。
十多年來,中國城市的快速機動化,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重構了市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小汽車不僅僅是代步的工具,更成為“效率”和“富裕”的符號。
作為一種經濟手段,擁擠收費或可改善道路的擁堵狀態,在正確定價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交通所蘊含的多元價值尺度,以及除經濟效率之外,當前亟待重視和調整的環境和社會目標。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教授)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