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在經過幾年的快速增長之後已經進入存量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本已產能嚴重過剩的手機供應鏈進入市場清洗階段。

i黑馬 田牧 11月12日報道

剛過去的雙十一天貓京東雖然又賣出了創紀錄的手機銷量,但2015年中國的手機產業並不好過。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在經過幾年的快速增長之後已經進入存量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本已產能嚴重過剩的手機供應鏈進入市場清洗階段。大批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紛紛宣告倒閉。

2015年初,手機供應鏈行業由東莞手機代工廠兆信通訊董事長高民的自殺開啟了寒冷的一年,10個月後,為中興、華為等手機廠商供應手機配件的深圳明星企業福昌電子發出倒閉公告的新聞將慘淡的中國手機供應鏈行業的生存狀況推到了眾人面前。

之後,東莞京馳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緊接著福昌電子倒閉,與福昌電子主營業務類似的京馳塑膠也發出債務清算公告信,這家成立於2013年,主要為TCL、海爾、酷派等手機廠商供應手機外殼、模具等配件的公司因拖欠數百名手機殼材料供應商超過3000萬元的貨款宣告倒閉。

10月15日,擁有5000名員工的觸摸屏大廠惠州創仕停產,其在向員工發布的通知中稱“因公司目前沒有資金支持運營,放假兩個月,請各位員工暫時先找工作。”惠州創仕此次的停產直接導致了被其拖欠貨款的6家供應商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上述這些倒閉企業都屬於規模較大、在業界有一定名氣的公司。它們或是因技術落後被市場需求拋棄,或是擴張之後資金鏈斷鏈倒閉。他們拖欠供應商、銀行和員工的資金也更多,對整個產業鏈帶來的影響也更大。而那些在媒體報道里看不到名字的“手機供應鏈倒閉潮”中的如潮水般的小企業,倒閉已成常態

觸摸屏生產商深圳領信光電業務經理陳國衍告訴i黑馬,僅10月份做觸摸屏業務的工廠就有19家倒閉。專門關註手機供應鏈的微信公眾號“唐伯虎燒膏香”在其10月20日發布的文章中列出了一批付款嚴重不良的觸控廠商名單,這個名單上公司的名字有32個。而這只是觸控廠商在10月倒閉的數字。

整個手機產業鏈條很長,從諸如蘋果、小米的手機廠商,到為其做代工的富士康、比亞迪等,再到生產手機一系列組件如芯片、電路板、模具、觸摸屏、攝像頭、外殼等的廠商,這些廠商的上遊又是為其提供原材料的供應商。一個如惠州創仕中等規模的廠商倒閉,都會影響到和其合作的上下遊數百家企業。

i黑馬選取了福昌電子、領信光電和大可樂三家倒閉公司做為案例分析原因,希望從中窺探曾經喧囂一時的珠三角手機供應鏈廠商為何出現倒閉潮。

【案例一】福昌電子:一家技術落後公司的死亡喧囂

深圳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這家1997年成立的以精密塑膠模具制造、3C和木塑產品開發設計制造為主的企業,在其公司官網顯示的信息,福昌是華為、中興等的合作夥伴。根據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14年報告顯示,2014年福昌電子營業收入4.59億元、凈利潤1905萬,資產總額7.25億元,負債5.8億元。

而隨著福昌的倒閉,這家曾經深圳的明星企業如今已成為全國媒體報道里倒閉公司的“明星代表”。而它的兩大合作夥伴中興和華為聽聞其倒閉的第一反應是派員工到廠里把生產設備拿回來降低損失。

中興在給i黑馬的回應中強調:福昌電子僅為公司終端結構件供應商之一,占終端采購比例極低。公司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保證突發情況下的持續性生產。公司現已緊急切換供應商,以盡快消除福昌突然停產帶來的交付影響。

在福昌電子法人代表陳金色的口中,壓倒福昌的是8000萬的資金缺口。其欠供應商債務達2.7億,在今年8月被十家供應商集體起訴。

雖有消息稱福昌所欠巨額債務有公司股東轉移資產之嫌,但福昌被華為中興快速拋棄的原因是福昌本身技術能力的落後。

福昌的主要業務是生產手機塑料外殼。但隨著近兩年金屬機身逐漸替代塑料外殼成為手機產品的主要設計材料,福昌一直滿足於加工生產被市場拋棄的塑料外殼而沒有轉型的行為無異於主動遠離市場。

在上市公司怡亞通供應鏈中心總經理劉雲秀看來,福昌的倒閉是應該的。“(福昌生產線的)模具不是它的,模具是華為的。…它沒有任何技術含量,而且華為的帳期比供應商的帳期要長,那麽它的資金鏈就要斷裂,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它沒有任何的核心技術,沒有話語權,這種公司嚴格來說都不應該叫電子公司。”

如福昌一樣主要生產手機塑膠外殼的兩家公司東莞京馳塑膠科技和深圳鴻楷興塑膠制品有限公司先後在10月拖欠供應商貨款大筆後倒閉。在手機設計進入金屬外殼為主流的階段後,依然抱持原有的客戶和訂單,從而面臨客戶流失和訂單量減少的困境,是這類技術產品落後於市場而被淘汰企業的通病。

【案例二】領信光電:擴張之後的小企業被大市場拖垮

何謙在10月21日淩晨四點接到經理的電話被告知自己的老板跑路了。而就在4小時以前,他還在盯著倉庫出貨。等他和其他同事趕到位於深圳寶安區固戍南昌第一工業區的生產車間時,大門緊閉,上面貼著一份對員工和債權人的歇業清算通告。

通告上寫著:“由於市場不景氣,2015年以來,深圳市領信光電有限公司股東竭盡全力、借資墊付數百萬元,仍無法保證公司正常運作,公司生產經營已經發生嚴重困難,目前公司私人借款已經超過600萬元,拖欠供應商貨款超過1600萬元,拖欠工人工資已超過250萬元,已經嚴重資不抵債,現公司正式宣布歇業清算。”

領信光電2009年成立,是生產手機用觸摸屏的企業。公司倒閉時員工將近250人,分為TP觸摸屏和全貼合觸摸屏兩個事業部,客戶主要為優購、波導等智能手機市場里的小品牌手機廠商。

在領信光電的官網上有一欄寫著這家公司老板黃良鏢為領信設立的十年發展規劃。領信光電的起步階段是在2009年至2011年間“專註電阻觸屏研發、生產……在市場上立足”;2012年至2015年的定位發展階段要“低成本高質量擴張……做大企業規模、做強市場和管理”;未來5年領信的目標是“推動公司上市”。

領信光電的起步階段是順應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起步時間的。順著這波大潮,領信光電的公司規模從2009年3月份到2015年翻了70倍。但在發展階段的最後3個月,領信光電沒有如設想中“做大企業規模、做大市場和管理”,而是死了。

原因就是擴張。

根據領信光電業務經理陳國衍的介紹,領信光電經歷過兩次大的擴張。第一次擴張是在2011至2012年間,領信光電擴張到觸摸屏制作的前端,縮短了供應鏈。這次擴張使領信光電在那兩年的年利潤達到了1千萬。

第二次擴張在2013年至2014年,領信光電轉換產品從TP到全貼合,投入1000萬增加了設備、員工和廠房。但這次擴張並沒有帶來利潤。全貼合事業部負責人王江(化名)向i黑馬介紹,全貼合生產線以前是領信光電沒有做過的,在2014年剛開始做的時候生產細節與工藝對接不上,卻大量接單。結果是當時的訂單量很大,最後卻因經營不善變為了虧損。

1000萬的投入和生產前期的虧損使得領信光電的資金鏈從第二次擴張開始就一直緊張。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領信光電出現拖欠員工的現象,用來買原材料的資金也開始緊張。

應對的辦法就是借款。領信光電的老板黃良鏢以公司名義和個人名義四處借款。但2014年至今,整個市場做全貼合工藝的工廠競爭激烈,利潤開始大跌,毛利潤從40%降到了不到10%。較低的盈利水平難以彌補此前造成的資金鏈漏洞。

領信光電開始裁員、拖欠員工工資和供應商貨款。員工人數從2014年10月最多時的400多人減少到200多人。在其倒閉時拖欠生產線員工4個月工資、管理層人員6個月工資。供應商也頻繁上門追債。

最終,公司老板黃良鏢在生產車間的門上貼了一只倒閉通告後跑路。

在可查找的倒閉供應商企業中,以觸摸屏制造為主的中小企業占據了名單的大部分。這些企業在2013年手機市場猛增的情況下也大肆進入市場不斷擴張。而後續沒有豐厚的利潤支持,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在2014、2015兩年間加劇。倒閉就隨之而來。

【案例三】大可樂手機:除去互聯網營銷以外還剩下什麽

大可樂手機被人熟知是兩件事情:一是2014年12月在京東做的大可樂手機3眾籌創造了25分鐘內眾籌1650萬的眾籌記錄。另一件就是在2015年10月被曝出破產消息。

大可樂的死亡原因是其投資方停止再向其註資。細數大可樂手機身上值得註意的因素,模仿蘋果、終身換新機和起了一個互聯網的名字。而這三點里沒有一個是真正關乎手機產品本身的。

在中國手機市場洗牌、用戶向少數品牌聚集的背景下,只靠制造互聯網營銷事件是沒辦法在競爭慘烈的手機紅海里存活的。大可樂的倒閉是市場清洗的正常結果,這個借用可口可樂名字和模仿蘋果的手機廠商不是第一個倒下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更不是最後一個。

除大可樂之外,橙品節操、百分百、博沃、THL等手機品牌也都是已經隕落的手機品牌,此前被稱為“吃貨”系列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青橙、大米等手機品牌或銷量越來越小或已經銷聲匿跡。

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發布的《2014-2015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中顯示,2014年1-5月中國手機市場上參與競爭的本土廠商數量均在80家以上,其中5月最高,達到89家,但自6月以來,隨著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參與競爭的本土廠商數量急劇減少至70家以下,並於12月降至最低,僅有59家。

該報告的另一組數據顯示,在2014年國產手機品牌關註比例上,華為、聯想、魅族等10個品牌占據了88%的關註比例。百度指數的數據也顯示,在2015年11月11日的“今日手機產品排行榜”中,整個榜單被蘋果、三星、華為、魅族、小米等8家廠商瓜分。

從上述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仍有奇酷、樂視等互聯網公司闖入做手機,但經過幾年的混戰,如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基本定型。華為、VIVO、小米等不到10家手機廠商將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和關註度,並越來越集中。而像大可樂一樣的三四線手機品牌,將逐漸從人們視野消失。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可樂的死,是在告訴人們手機市場的清洗加速了。

【原因綜述】

2011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不足1億臺,2013年這一數據就激增到3.43億。與銷量一同增長的,是手機品牌的數量和背後建起的一大批供應商。在領信光電向全貼合產品轉換擴張的2013年,同一時期僅深圳一地新開的此類工廠就超過600家。2011至2013年的3年時間也是這些供應商最好賺錢的日子。

但這種激增好景不長。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為3.87億臺,同比增長12.83%。2015年1-10月的出貨量為4.08億臺,同比增長12.7%。相比前兩年手機銷量翻倍式的增長,如今中國的手機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變為了存量市場。

同時,小米把手機價格拉低到1999和799而引起的價格戰,將供應鏈的利潤率也急速拉低。傳統的TP觸屏廠已經無力可圖,手機金屬構件的利潤率也從40%降低到10%以下。

這就苦了那些和領信光電一樣在2013年前後進行擴張的中小廠商。大筆資金投入擴張之後等待的不再是瘋狂的市場需求,而是激烈的競爭和壓低的利潤水平。

此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增加,手機的設計語言和生產工藝也在不斷更新,由此帶來的成本上升使得盈利越來越少。經過2014年的淤積,這些資金鏈緊張的中小企業在無法通過盈利來緩解的情況下融資無路,在2015年進入倒閉高潮期。

某種程度上,產能過剩的供應鏈體系和蜂擁而出的手機品牌進入清洗之後,如華為、小米這樣占據大額市場份額的手機廠商和已經上市、資金充裕的大型供應商就獲得了產業整合的機會。在市場清洗的過程中,曾經被那些倒閉公司占據的市場份額,就流入了活著的公司手里。其實這本就是市場經濟自然發展的規律,優勝劣汰而已。

附:i黑馬整理的2015手機產業死亡名單

1、深圳市松安光電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未知

事發時間:2015年11月

現狀:停產歇業

公司主營:中小尺寸液晶顯示組件生產銷售

2、大可樂手機

成立時間:2012年6月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

現狀:投資方停止繼續投資;創始人離職

公司主營:互聯網品牌手機

3、深圳市灃榮光電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未知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

現狀:欠供應商貨款,資金鏈斷裂

公司主營:觸摸屏業務

4、東莞市鎰聯鑫電子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02年2月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

現狀:欠員工工資及供應商數千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5、深圳市領信光電

成立時間:2009年1月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21日

現狀:欠供應商及員工工資1850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6、惠州市寰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未知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16日

現狀:欠供應商貨款倒閉

公司主營:觸摸屏制造

7、友威光電(惠州)工廠

成立時間: 2007年3月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12日

現狀:停產,重心轉移到越南。

公司主營:觸摸屏廠商

8、深圳龍崗福昌集團

成立時間:1997年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8日

現狀:約欠供應商貨款4億多。

公司主營:手機殼的上蓋、下蓋、中框,以及機頂盒配件。

9、東莞京馳塑膠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08年3月

事發時間:2015年10月8日

現狀:欠供應商貨款超3000萬

公司主營:手機塑料殼及模具

10、深圳中顯微電子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04年3月

事發時間:2015年09月11日

現狀:位於深圳鹽田北山工業區的總部大樓被法院查封,欠6億債務。

公司主營:生產觸摸屏為主營業務。

11、東莞友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未知

事發時間:2015年9月

現狀:欠供應商數百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12、深圳龍崗鴻楷興塑膠制品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1年4月

事發時間:2015年9月8日

現狀:欠供應商貨款超3500萬

公司主營:手機塑膠殼

13、深圳市同心誠光電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0年1月

事發時間:2015年8月

現狀:欠供應商貨款超千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14、深圳市祥瑞德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0年9月

事發時間:2015年8月

現狀:欠款近千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15、深圳市世同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1年

事發時間:2015年8月

現狀:停止生產經營並清理債權債務。

公司主營:觸摸屏

16、普光電子(蘇州)

成立時間:2007年4月

事發時間:2015年6月

現狀:欠銀行4億多

公司主營:三星代工廠

17、深圳優觸電子

成立時間:2006年

事發時間:2015年6月

現狀:欠款600多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18、深圳艾仕圖觸控電子

成立時間:2012年4月

事發時間:2015年3月

現狀:負債1800余萬

公司主營:觸摸屏

19、東莞兆信通訊公司

成立時間:2011年4月

事發時間:2015年1月

現狀:董事長留絕筆信自殺,欠供應商貨款

公司主營:手機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