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億中國人如何養老,是世界關註的難題。圖為電影《桃姐》劇照。 (東方IC/圖)
當海峽這邊的大陸正在為超過10%的老年人養老問題發愁的時候,海峽對岸似乎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在困境中激發潛能,開發養老產業中的商機也是第十三屆“遠見高峰會”的重要議題。
事實上,臺灣地區人口老化速度堪稱世界之最。今年臺灣老年人口超過12%,且目前還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而大陸方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大陸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已接近10%,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提高到18.2%,這意味著大約每5個人就要贍養一位老人。
臺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提出了一種應對老齡化的思路。她表示,老年人決不是社會負擔,並不一定總需要政府撥款、機構照看。國際醫學界曾經以70歲老人為研究對象,發現身體愈健康,活得愈久,需要政府和慈善機構投入的資金愈少;住養老院者活得最短,卻花得最多。所以首先要破除這種負擔論的迷思。她把和養老相關的產業貢獻稱為“銀色GDP”。在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現實面前,銀色GDP就是企業家的機會。
在臺灣天晟醫院董事長張育美看來,創造銀色商機可從45到65歲的熟年開始,以2014年數據來看,這一群體創造了1.3萬億新臺幣的產值(約合2250億人民幣)。而針對65—85歲的初老期,則可開發保養、醫美相關產業;85歲以後的老人則需要長期看護,發展醫療養老同樣大有可為。
“進入老年化時代,醫療投資是一項長期行為,不能立刻獲得回報,但投資人始終要有布局的眼光。” 龍騰資本創始人及管理合夥人楊小雯表示,努力發展移動醫療,也有助於服務老年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