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既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長期以來,我國在能源、環境、醫療等領域的價格形成機制,由於糾纏於公共屬性還是商品屬性的爭論,在市場定價和政府定價之間總是搖擺不定。這一現象有望很快終結。
昨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明確,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
到2020年,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完善,科學、規範、透明的價格監管制度和反壟斷執法體系基本建立,價格調控機制基本健全。
業內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油價、氣價、電價等能源價格,都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在去年已經出臺電力體制改革文件的基礎上,油氣體制改革今年將接棒電力改革,而理順油氣價格將是改革的重頭戲,但也是一塊硬骨頭。
能源價格市場化腳步越來越近
《意見》特別提出,在電力、天然氣等領域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思路推進價格改革。通過改革促進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穩妥處理和逐步減少交叉補貼,還原能源商品屬性。
此前的9月23日,國務院就提出削減中央定價目錄,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的商品和服務,從13個種(類)精簡為天然氣、電力、水利工程供水、重要郵政業務等7個種(類),壓縮八成中央定價目錄。
正式落地的《意見》更加具體。在能源領域提出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盡快全面理順天然氣價格,加快放開天然氣氣源和銷售價格。
成品油價格機制早已有鋪墊,2013年進行了調整,當年3月底出臺完善後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周期變短、幅度更小,更加順應市場。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國務院文件中提到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意味著成品油價格未來將進一步與國際油價接軌,聯動也將更為靈活。與此相關聯的是,在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趨勢下,或將推動成品油進口環節的限制進一步放開。
對於下遊煉化企業來說,這無疑將是一次利好。咨詢機構中宇資訊此前就表示,盡管2013年形成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在運行期間極大地調動了主營煉油企業的積極性,也保障了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平衡健康發展,但仍需看到,其上遊勘探開采及中遊煉化環節的“半壟斷”現狀,仍未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對於天然氣價格的改革來說,此次《意見》也將是一次有力的推動。
參與前期課題的一位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天然氣領域也會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思路,對主幹管網管輸費實行嚴格監管,放開兩頭促進更多市場主體進入。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已經表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完全放開氣源價格,政府只監管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下一步,發改委將繼續推動天然氣交易市場建設,為最終全面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創造條件。
今年以來,天然氣價格一直在逐步推進中。4月1日,根據發改委的通知,各省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下降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上調0.04元。非居民用氣價格基本理順,同時發改委表示將加快建立居民用氣階梯價格制度,且在今年要全面建立。
此次《意見》再次強調了要加快放開天然氣銷售價格,這意味著天然氣價改將再次提速。國信證券分析師蔣明遠此前指出,隨著“價格、供應和壟斷”這三大瓶頸逐步打破,我國的天然氣市場將涅槃重生。
天然氣價格改革與已經在部分地區推動的輸配電價核定試點一致。今年初電改“9號文”出臺後,進行試點的地區已有深圳、內蒙古西部和寧夏公布了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將推動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啟動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加上外界期盼的電改配套文件,被認為是電價改革的步驟。
上述研究人員對記者稱,電改走在油氣改革的前面,但因為過往電改延滯也影響了油氣改革的進度。
《意見》提出,有序放開上網電價和公益性以外的銷售電價,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合理制定電網輸配價格。
在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方面,《意見》指出,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將實行分類管理,對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個性化需求比較強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其中醫保基金支付的服務項目由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談判合理確定支付標準。
“這次對於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基本方案,可以看作是今年6月藥品價格改革方案的延續,但步子不會像藥價改革一樣跨得那麽大,總體來說,基本醫療服務的價格還是由政府確定,但是價格趨勢會上升,而像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特需醫療這樣一些個性化需求較強的價格會最先嘗試市場化。”中歐衛生管理和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次價格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基本醫療服務的價格仍將會是政府控制和調節;其二,非公立醫療機構、公立醫療機構中的特需部分將會放開價格給市場;其三,引入了醫保的談判機制,進一步減輕國家醫保負擔。”蔡江南對記者表示。
改革之後,醫療服務的價格方向會往哪里走?業界人士認為,總體穩步上升應當是大趨勢。
今年5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就曾發布《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出通過外部治理以及內部管理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將成為工作重點,改革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進一步降低個人衛生支出。
而改革醫生薪酬制度的根本原因還是為解除“以藥養醫”、“醫生短缺”、“醫患矛盾”等現有醫療體制中的難題,事實上,這也是一直以來醫療改革的關鍵之處。
此次價格改革《意見》將會推進深水區改革更進一層:嘗試通過提升醫療服務價格來降低“養醫成本”,並使醫生獲得合理回報。
另一方面,在市場人士看來,此次價格改革真正目的還是在簡政放權,將醫藥價格的大部門交由市場決定,從而進一步調節供應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意見指出,將會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機制,發揮醫保控費作用,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
“普通藥品在交由市場決定後,它的競爭會更激烈,因此價格會變得更低,但是創新藥由於市場需求大,它的價格有可能會更高,甚至高過現階段水平。因此,政府在放開市場的同時也需要設置一個底線,比如普藥不可以低於某一價格,創新藥物不可以高於某一價格,從而保證企業和市場的正常發展。”醫藥投資機構高特佳合夥人王海蛟如此解讀。
“醫藥價格的放開是‘約束’和‘松綁’互相牽制的過程,既要鼓勵競爭,又要保障民生。”王海蛟對記者補充說。
環保行業具有公益性
和成品油、電、煤、移動通信等因存在壟斷而需要放開價格不同,環保行業的價格改革並不是由於市場競爭不充分、市場被壟斷、價格被誤導,而是這一行業本身的公益性所致。
“環保領域價格原本有公益性色彩,現在文件中強調的是全成本付費,無論是工業排汙還是市政居民汙染費用處理,都要逐漸實現全成本,可以理解為市政公用行業、工業排汙行業將逐步提價,價格進入上升通道。”E20環境平臺高級合夥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永清環保(300187.SZ)董事長劉正軍表示,過去環保行業的價格一直有兩個方面是倒掛的:一是汙水處理、汙泥處理的成本和收費是倒掛的,也就是成本高於收費,二是汙染企業主動治理汙染相比不處理而言,在經濟上也是受損失的。
“這次價格改革的辦法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對於排汙企業和環保服務企業都是一個真正的正向刺激,對於企業做環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緊迫性有大的促進。”劉正軍說。
《意見》指出,將統籌運用環保稅收、收費及相關服務價格政策,加大經濟杠桿調節力度,逐步使企業排放各類汙染物承擔的支出高於主動治理成本。同時,合理提高汙水處理收費標準,城鎮汙水處理收費標準不應低於汙水處理和汙泥處理處置成本,探索建立政府向汙水處理企業撥付的處理服務費用與汙水處理效果掛鉤調整機制,對汙水處理資源化利用實行鼓勵性價格政策。
實際上,近年來,政府在環境管理思路上的轉變較為明顯。環境保護部汙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近期在2015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曾表示,環保行業走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時代,環保產業將從末端治理轉向全生命周期的生產綠色化,對於環保產業來說,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持續的發展動力。
玉米收儲制進一步松動
在農產品領域,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註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
《意見》提到,繼續執行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不過,目前仍然被納入糧食統計口徑的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已經變成了“改革完善玉米收儲制度”。此舉被視為玉米收儲制度的進一步松動。
此前,今年9月玉米收儲價格的下調已經意味著政策的調整。雖然官方下發通知,2015年繼續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但是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已經進行了下調,確定為每斤1元(國標三等質量標準),相比2014年內蒙古、遼寧1.13元/斤的最高水平,下調了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