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5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美國華盛頓州最大城市西雅圖,開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出艙門。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圖)
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進行他對美國的第一次國事訪問,並將第一次亮相聯合國總部講壇。
從35年前的隨訪秘書到國家元首,他在不同節點的訪美足跡,見證了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
中美外交,“增信釋疑”是重點;而聯合國外交,或將進一步闡明中國的大國新定位。
36年前,鄧小平接過女騎手遞過來的寬邊牛仔帽,戴在了頭上,他起身,揮帽,幾乎在那轉瞬之間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值得關註的是,從中國政壇最基層一路走來的同時,習近平在不同層次的對美交往中,養成了自己的外交風格。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旋風九日。最後一站在西雅圖——代表團於2月4日下午抵達西雅圖,參觀波音747飛機的組裝車間。那是6層樓高的巨大車間,一些工人正在巨型飛機上操作。參觀結束時,鄧小平邊走邊說,他看到了很新穎的東西。
36年後,習近平的訪美之旅從西雅圖開始。他也來到了波音的組裝工廠。而這一次,除了參觀,最大的消息是,波音將在中國設立境外的第一家工廠,用於生產波音737。
訪問結束後,在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時,鄧小平說:“這對於我們兩國,對於整個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就在習近平出發前夕,撰寫了《鄧小平時代》一書的哈佛大學學者傅高義,在面對媒體談及習近平訪美的意義時,完全複制了這句話。
36年前,鄧小平接過女騎手遞過來的寬邊牛仔帽,戴在了頭上,他起身,揮帽,幾乎在那轉瞬之間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值得關註的是,從中國政壇最基層一路走來的同時,習近平在不同層次的對美交往中,養成了自己的外交風格。
1985年,河北省一位年輕的縣委書記,領著一支五人代表團,來到美國的“心臟地帶”艾奧瓦州。在一個叫馬斯卡廷的小鎮,他們住進了當地的普通人家。
縣委書記借住的,是那個年代典型的美國男孩臥室——墻壁被美式足球海報“吞噬”,桌子被星際迷航的玩偶“占據”。
這個家的女主人艾琳諾·德沃切克生平第一次見到中國人,還是個官兒,她對他的印象是:“非常鎮定”“善於傾聽並吸取很多信息”,而年輕人竟然看過《教父》,讓主人家的女兒表示“非常詫異”。
這個人,就叫習近平。
如果她們知道,這並不是習近平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或許能理解他的“鎮定”和對美國電影的不陌生。
是的,他和山姆大叔的故事,得從1980年說起。
彼時,習近平還不是縣委書記,而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耿飈的機要秘書。
“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在1980年5月初次訪問了美國。當時他年僅27歲,是隨中國軍方負責人耿飈訪美的一名下級軍官。我曾是美國訪華的首位國防部長,是年1月,在以吉米·卡特政府特使身份訪問中國時,耿飈恰好負責我的接待工作。”中共十八大閉幕後不久,美國國防政策咨詢委員會成員、前美國國防部長哈羅德·布朗曾發文透露,他是那次訪美中國代表團的接待者。
在這次隨訪中,習近平和時任總參負責海軍事務的副總長劉華清等人,還陪同耿飈登上了當時仍在服役的美軍“突擊者”號航空母艦。
訪美兩年後,劉華清出任海軍司令員,在世期間發出“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的感嘆。可以想象,年輕的機要秘書習近平在看到“突擊者”的剎那,在心底又埋下怎樣的震撼。
時隔5年,參與接待習近平的時任艾奧瓦州姊妹省州委員會執行主任蘭迪,評價前者“總是充滿了好奇心”。
這其實也是中美兩國互相打開大門後,雙方國民的普遍心理。
事實上,早在尼克松訪華之後,美國就掀起了中國熱潮。1974年12月至197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登陸美國,從東部首都華盛頓到西部海岸舊金山,展覽橫跨整個美國大陸,前後吸引了180萬人駐足。
中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道:“那個時候美國對中國仍有很多歧視,比如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但當時雙方有一個共同的對手,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建交了。”周文重正是在中美相互打開大門的環境下,第一批看到美國的中國年輕人。
對另一個世界的好奇心,在兩國人民的胸腔內跳動。
如果說1980年的那次經歷讓習近平第一次目睹了什麽是資本主義強國,那麽真正近距離從“人”和“社會”去認識美國,卻是在5年後。
2012年2月中旬,盡管屋外飄著雨,馬斯卡廷小鎮上蘭迪家的爐火燒得正旺。沙發上擠滿了德沃切克夫婦、蘭迪夫婦等十余人,坐在正中的人有著一張黃膚黑發的面孔,對27年前結識的“老朋友”們說:“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來自於你們,對我來說,你們就是美國。”
27年前,這張面孔和另外四位夥伴從遙遠的中國河北來到這座美國中部平原小鎮,參觀了工廠、農場、大學、研究所、政府部門。
他甚至參加了鎮上一戶人家舉辦的生日party,和借宿的主人泛舟於密西西比河之上。
年輕時的畫面宛如近在咫尺。
習近平引據中國古話“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對27年未見的老友予以贊美。
在這次廣受關註的訪問中,習近平提出,推動中美合作夥伴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把兩國合作夥伴關系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
三個月後,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題為《推進互利共贏合作 發展新型大國關系》的致辭。他強調,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無論中美兩國國內情況如何發展,雙方都應該堅定推進合作夥伴關系建設,努力發展讓兩國人民放心、讓各國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國關系。
年已72歲的艾琳諾對媒體說:“他和27年前我印像中的那個人一樣,專註、謙和、有禮,思維敏捷而且幽默。”
而蘭迪則說自己能感覺到“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領導者,很清楚自己要了解什麽內容,每次都很守時出現且穿戴整潔,這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這樣濃情蜜意的重逢,並非始料未及。
建交以後,中美兩國在上世紀80年代迎來了一段相對穩定的“蜜月”期,民眾之間由最初的好奇轉向相互好感的構建。
鄧小平的“旋風九日”之旅帶來的直接幫助是:上世紀80年代國際戰略格局趨於穩定,重大敏感政治議題的比重相對減弱。里根時期的8·17公報至少在書面上許下了逐步解決軍售臺灣問題的承諾。
“美國把中國當做‘準同盟’對待,中國想要什麽武器美國基本都能賣。”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表示。
而中美關系中有關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等常規、雙邊議題愈發受到重視,低層次的地方政府往來和城市外交開始變得頻繁。
也因此,縣委書記習近平得以深入美國大陸“心臟”,開展玉米地外交。
和1980年參觀航母和五角大樓不同,這一次習近平抱著學為我用的目標而來。重點考察學習了玉米育種和生產,玉米為原料的飼料加工、養殖與肉食加工、食品加工和工業深加工等先進技術。
“艾奧瓦州的玉米種植和深加工技術非常先進。他們采用輪種制,種一茬休兩年,再換種其他作物,既保護地力又防止病蟲害。”一位當年隨習近平同時訪問當地的河北省官員這樣回憶道。
中美哪些合作會加強? (梁淑怡/圖)
在此次訪美第一站西雅圖的行程中,一個對普通國人而言相對陌生的城市位列其中——位於西雅圖南部的工業港口城市塔科瑪,習近平將偕夫人彭麗媛一起到訪該市的林肯高中。
22年前,習近平還是福州市委書記時,曾到過塔科瑪。1993年,習近平和他率領的代表團在塔科瑪市全權代表考妮·培根女士家享用了晚餐。菜單是簡單的蝦、牛油果和肉瓦意大利面。
考妮·培根確信的是,那次訪問後,是習近平的倡導和推動,促成福州與塔科瑪市於次年締結姐妹友城關系。因為當時代表塔科瑪在友城協議書上簽字的便是考妮·培根。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塔科瑪從大量湧入的中國投資者手中獲益諸多,首當其沖是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
為了吸引投資,塔科瑪推出一項名為“EB-5”的計劃,為投資超過50萬美金的外來者提供綠卡和永久居住權。這使得它贏得大量投資的青睞,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該市中心一個酒店和住宅項目就得以吸金1.5億美元。
而習近平將要到訪的林肯高中,在2008年,即與福州一所學校達成交流合作協議。一直到前不久,林肯高中還有一個漢語項目,現在正在嘗試重新啟動。
據媒體報道,在7個月前官方公布習近平訪美的消息以來,美國的很多州和城市比華盛頓州和西雅圖更早發出邀請信,但最終,幸運之手伸向西雅圖。
“首先西雅圖所在的華盛頓州,有四分之一的商品出口到中國,中國已經是它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且該州和中國的貿易額近300億美元,位於美國各州之首;再者,西雅圖是微軟、亞馬遜等美國IT界巨頭的總部所在地;第三,西雅圖位於美國西部,從飛行距離講,是離中國最近的城市,首站選擇此地,中國訪問團可以做些調整和休息。”曾經於2006年全程陪同胡錦濤訪美的前駐美大使周文重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那一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首站也是西雅圖。
盡管在國家層面,中美關系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分歧又有一致,卻並不妨礙美國的各州和城市競相爭奪與中國增進貿易、投資、旅遊和人員往來的機會。
“這是相互對對方的認知問題,我看這些年,把中國看成是夥伴、朋友的美國政客在增加,認為中國是對手、敵手的人在減少。”周文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至於美國老百姓怎麽看中國,這位有著40年工作經驗的老外交官認為,老百姓對中國還是有好感的。“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經達到5500億美元,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價廉物美,實際上是給老百姓省錢,所以中美民間友好往來是可以積極樂觀看待的。”
周文重的話,似乎從習近平的足跡得以印證。
在1992、1993年先後訪美後,2006年,已是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再次踏足美國。在新澤西州首府特倫頓,“2006美國·中國浙江周”的活動拉開序幕。習近平與新澤西州州長克辛回顧了浙江與新州25年的“姊妹”關系,並簽署了“繼續良緣”的合約。
從縣委書記到市委書記,再到省委書記,如今是一國元首,習近平的美國之旅一路從最基層走來。
這使得他在外交場合懂得如何“走心”——到玉米地里見老友;到賽場上看NBA,和著名球星自拍;面對一桌準備拿敏感問題開炮的美國兩黨議員,輕松地吃起了一位議員遞過來的情人節巧克力;與奧巴馬不打領帶喝茅臺、漫步中南海。
或許,我們將上述的表現理解為這個時代加給元首外交的“必修課”,會顯得更加妥當。
這門課在過去幾十年就沒有那麽打緊,充其量算得上是“選修”。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元首外交頻繁的趨勢一路上揚。可以預見,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及未來,這個趨勢還將繼續向上。
這意味著對元首的考核次數越來越多,而打分的評委也更加多而複雜,他們不再局限於對方國的領袖、高級政客和商人,他們也不會是“公正”的“陪審團”,而是帶著各自訴求和聲音的不同利益行為體及個人。
毋庸置疑,習近平在這門課的前幾次考核中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單。
一方面,在中美雙邊貿易額5500億美元、雙邊投資額突破1200億美元的今天,打“親民牌”繼續推進經貿往來,這項得分信手拈來。
但呈現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重“魔障”,比如臺灣、軍隊建設、網絡安全等議題,使得中美關系這條道路的路況更加複雜,一不留心便是懸崖峭壁。
2012年,中國知名中美關系學者王緝思和美國學者李侃如發表了《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的報告,發現兩者在國家安全問題、經濟與貿易問題、外交、能源和氣候變化、軍事、網絡安全和情報議題上存在相互不信任和大相徑庭的認知。
2013年,美國卡耐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和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撰寫的《中美安全關註調查報告》顯示,只有26%美國公眾和不到1/3的受訪精英群體認為美國可以非常信任中國。在如何看待對方國家問題上,視為敵人的公眾雖比例不高(美國15%,中國12%),但兩國精英和民眾普遍視對方為競爭者。
習近平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這次的訪問重點之一是“增信釋疑”。出發前,他先接見了美國工商界人士和新聞大亨默多克,後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書面專訪,就美國各界對中國經濟改革前景和網絡安全環境的擔憂進行回答。
一個例證是,2013年的莊園會晤,習近平正式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想法。“過去歷來是美國人定義中美關系,這次習主席先提出來”。
2005年,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利益攸關方”,“如果沒有那場金融危機,或許中美關系就照著那個提法發展下去了。”金燦榮評價,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受“重傷”,中國只受“輕傷”,相較之下,金融危機成了中國發展的加速器。
很快,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真正刺激美國的是,中國的制造業超過了自己,成為世界第一。輿論認為,雙方還要經歷一個探索共識,相向而行的階段。
“不能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滿足早期收獲,還要繼續向前走。”中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