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有多久沒有理普京了?粗粗一算,已經有兩年多了。
當然,並不是完全沒有通氣:去年六月,兩人還通了電話,簡單討論了烏克蘭局勢;去年11月,在北京的APEC峰會上,兩人也見了面。但這些都算不上是正式會談。上一次正式會談還是2013年6月在愛爾蘭。
不過,下周普京參加聯合國大會時,奧巴馬將和他見面會談。白宮新聞發言人厄內斯特在宣布這一消息時,特意說了這次會談是“應俄羅斯方面多次要求”而舉行。意思很明顯,是普京想找奧巴馬會談而不是奧巴馬想和普京談。
奧巴馬之所以在這兩年內和普京鬧這麽大的別扭,主要是因為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西方指責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俄羅斯族武裝的叛亂,而俄羅斯則否認,並且認為西方在竭力拉攏烏克蘭,侵犯了俄羅斯的地緣利益。在敘利亞,西方過去幾年基本立場是敘總統巴沙爾必須下臺,而俄羅斯則一直支持巴沙爾。除了這兩大問題,奧普交惡還有個催化劑就是斯諾登,勇敢揭露美國政府監聽工程的斯諾登,流亡海外,美國政府一直想把他抓回,但俄羅斯卻給了他正式庇護。
如此這般因素結合起來,奧巴馬在2013年7月宣布取消計劃中和普京的峰會,用西方媒體的話說,公然冷落普京。兩年多來兩人沒有正式會談過。
沒有正式會談的同時,美國還在就烏克蘭問題,帶領西方發起針對俄羅斯的制裁,雖然今年二月德俄法烏四國達成有關烏克蘭問題的明斯克協議,但至今沒有完全履行,制裁也就沒解除;普京最近又有新動作,向敘利亞出售武器派遣人員,惹得西方非常不快。
那麽現在怎麽俄羅斯又會“多次要求”奧巴馬會見普京,而奧巴馬又回接受這個“要求”?原因也不複雜,兩年來國際局勢又有新變化。美俄之間似乎又能找到新的合作點,用厄內斯特的話說,奧巴馬想通過和普京會談,看看俄羅斯是不是找到新的領域,“發揮一些建設性的作用”。話是這麽說,實際上美國也是感覺到需要俄羅斯了。
與奧普之間恩怨有關的世界局勢,近兩年主要有以下變化:一,烏克蘭問題雖然沒有解決,但明斯克協議後,戰火確實沒有以前猛烈。問題主要在於烏克蘭內部的腐敗和潛在的金融危機。因此,過去一段時間,輿論的焦點是希臘債務危機,“伊斯蘭國”的威脅和歐洲難民危機,而不再是烏克蘭;二,中東局勢是,阿薩德沒有被趕下臺,反倒是“伊斯蘭國”勢頭迅猛,儼然成了該地區和國際社會的頭號威脅。阿薩德也趁機多次呼籲“別打我,大家一起對付‘伊斯蘭國’”吧。
西方主要國家也都意識到,“伊斯蘭國”威脅太大,難民危機的根源在敘利亞。而在敘利亞,阿薩德已經證明要想撇開他去實現和平,基本是不可能了。法國總統奧朗德周三說,敘利亞和談需要“能做出貢獻的各方參與”,而默克爾則說的更加明白,和談方可以“包括阿薩德”,美國國務卿克里則用另一種方式,他在上周說,美國雖然在四年前就說阿薩德一定要下臺,但這並沒有說要在“哪一天、哪一月”下臺——還有比這更委婉的說法嗎?
更有意思的是,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高級顧問博泰伊娜·沙班說,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在敘利亞問題上達成“默契協議”,現在的國際氣候是,大家想在敘利亞問題上“休戰”,找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大概是奧巴馬和普京能夠重新舉行正式會談的基礎。
因此就有分析說,普京還是比較有“策略”,他在敘利亞搞動作,成功讓輿論把註意力從烏克蘭轉移到敘利亞,也讓美國感覺到俄羅斯的重要性。
不過正如《莫斯科時報》分析,普京堅定地認為,只有弱者才會表達舉行會談和達成妥協的意願,而如果白宮新聞發言人沒有撒謊的話,俄羅斯“多次要求”與美國會談,是不是說明他是弱者?
當然,國際關系中更重要的是現實,也許奧巴馬和普京都沒有服軟,只是要找到可以妥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