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準備報到的大學新生。 (新華社記者 張端/圖)
轉眼又到九月,大學開學在即,願曾經的你或現在的你能在大學里尋找到自己。
如果讓我重讀一次大學,我會希望自己自始至終像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但充滿好奇的小孩子一樣,踮起腳尖,永不疲倦地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開放心靈,從不設定自己的疆域。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如何讀大學的問題。
“在中學里,他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應該站起來,四面瞭望。”
大學生活行將結束時,我從許知遠的文章中讀到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這句話,內心的震動難以言喻。當時已是大四學生的我,一面慶幸自己在過去三四年里多少算是保持著站立和眺望的姿態,一面又不免後悔:自己明明可以站得再高些,看得更多些。
所以,如果讓我重讀一次大學,我會希望自己自始至終像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但充滿好奇的小孩子一樣,踮起腳尖,永不疲倦地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開放心靈,從不設定自己的疆域。
這一點,對於和我一樣出身小城鎮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和大城市長大的同齡人不一樣,我們前18年的人生中沒有博物館,沒有音樂廳,沒有好書店,也不知道大學是否就是高四高五。我們習慣了伏案,因為那基本上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們習慣了自己的小世界,因為就算站得再高,眼前也只有一片荒漠——好在現在有了互聯網,但它還是無法根本性地填平大城市與小城鎮之間的鴻溝,因為大城市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利用互聯網資源,而小城鎮的學生則更多沈迷於網遊。
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集散地,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往往豐富多彩。小城鎮和農村的學生步入大學,就好像在沙漠里行走已久的人,突然走進了有取之不盡淡水資源的綠洲。這時,最常見的反應有兩種:一是不敢或不想嘗試身邊的寶藏,繼續伏在案頭,埋頭沿著世俗設定好的路線走下去,四六級、考研、國考、考證、拿戶口、掙錢買房……度過他人眼里“成功”、自己卻深知庸常的一生;二是過於興奮,不知節制,也不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結果事倍功半,甚至誤入歧途。
如何避免出現這兩種情況?首先當然是鼓起勇氣站起來,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站起來之後,更關鍵的是去尋找“元問題”的答案。
所謂“元問題”,指的是關於如何發現和解決具體問題的問題。它們比具體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如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甄別、使用信息?如何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最有效地表達?如何建立和管理個人知識體系?如何管理時間?如何與他人交往?……
對於伏案已久的小城學生而言,這些問題,我們此前很少思考;這些能力,我們也基本沒有接受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它們是明顯的短板,但如果在短時間內被迅速補上,它們也可以迅速幫助來自小城的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大學的海洋中逐漸獲得如魚得水的感覺。
大學期間需要思考的“元問題”還應包括:我是誰?我為什麽活在這世界上?我怎樣定位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我希望自己度過怎樣的一生?……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是伏案能夠得來的,它們需要你站起來,看看頭頂的星空。
很多年後,你或許早已不記得老師在課上說的某個概念是什麽意思,但你一定會因為曾經思索過這些問題而獲益良多。
有人說,最適合放在大學和大學生之間的動詞不是“教”,不是“培養”,而是“熏”。在北大,也一直有“熏出來”這種說法。對於出身小城或農村的學生而言,怎樣才能更好地被“熏”到?請站起來,尋找元問題的答案。
(作者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生,北京大學校友,原南方周末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