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還以為上市櫃公司獲利年年創新高??長期病因》台積電光芒遮住「殭屍企業」真相 台灣的出口,真的回不去了嗎? 詭異的是,二○一四年,台灣出口總值達三千一百三十八億四千萬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了二.七%,其中電子產品出口總值就將近一千億美元,雙雙創下歷年新高紀錄。 短短半年內,竟再創下五年來的衰退紀錄,這是怎麼回事? 有人將出口數字不振,歸咎於宏達電銷量節節敗退,「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把出口負成長的原因,只放到一家HTC身上。」長榮航空董事長張國煒公開表示,過去政府沒有完好的規畫,導致許多電子業外移,部分已見到夕陽,面對紅色供應鏈崛起,更不該把焦點一直放在電子業。 也有人將這個問題,歸咎於油價大跌,造成今年上半年同期的石化出口產值,因為油價下跌而蒙受產值縮水的衝擊。 事實上,攤開台灣近年出口產值年增率比較圖可以發現,台灣出口產值成長率的高峰在二○一○年,此後,就一路下滑,即使去年曾一度反彈,但成長率一年不如一年。 台灣出口能否重振,這個答案,要從長期、中期、短期來剖析,檢視台灣製造業的競爭實力變化。 如果說,台灣上市櫃一千五百家公司,可說是競爭力最好的企業代表,是台灣長期競爭力的縮影,去年上市櫃公司整體獲利創下新高,約一兆八千億元,看似競爭力一片大好。 但,這卻是被台積電、聯發科、鴻海、大立光這四個大太陽,耀眼的陽光,遮住了台灣製造業出問題的黑暗面。 你知道,台灣上市櫃約一千五百家公司(扣除銀行、證券、TDR與F股)中,連續三年、營業利益率低於一年期定存利率一.四%的公司有幾家? 答案是,三百一十七家!這意味著,台灣每五家上市櫃企業中,就有一家公司即便投入了大量的勞工、機器設備、管理知識,也用掉了水、電、土地等等社會資源,但最終的營運效益卻還比不上一年期的定存利率。也就是說,當初投入的資金,還不如直接拿去銀行放定存。 不僅如此,一千五百家上市櫃公司中,近三年營收連續衰退的公司也有一百七十三家,而近三年平均虧損的公司更有三百六十四家! 看在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的眼裡,這些公司如果一不注意,就可能落入「殭屍企業」的泥淖,這說的是,營業利益率低於當地一年期定存利率,且營收成長停滯的公司,未來找不到新的生命力,卻也強存活著。 有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上市櫃公司,慢慢成為賺不了錢的「殭屍企業」;若要強化台灣競爭力,上市櫃的殭屍企業應該有退場機制,才能把資源投注在更有潛力的產業與公司。而電子業最大問題,就是大太陽台積電,讓大家忽略台灣科技業全球競爭力越來越弱的事實。 過去三年來,台積電平均年營收成長超過兩成,去年更拿下蘋果晶片訂單營運來到高峰,台積電一家的營收就占全台灣晶圓代工產值比重八三%!且去年台灣上市櫃半導體公司總獲利,台積電占比達一四%。 昔日股王、老牌IC設計廠都顯疲態 晶片設計業也是如此。過去三年來,台灣科技業最傲人的金頭腦產業IC設計,如果沒有聯發科,去年年成長率只有五.三%,加上了聯發科才將平均年成長提升至一九.八%。 一家聯發科,營收占其他二百五十家總產值三七%,掩蓋了連續虧損九年的昔日股王威盛電子、月營收一路從十餘億元滑落到一千多萬元的矽統科技等,老牌IC設計大廠疲弱的問題。 一個殘酷的事實浮現:原來台灣的出口,早已不像過去是由一個個精美扎實中小企業群策群力貢獻而成,而是依靠少數幾家大型龍頭企業撐起半邊天。在它們引人矚目的高成長率之下,沒有人注意到有許多中小型公司早已陷入困境。 為了扶持電子業,台灣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傾注了賦稅、教育與其他社會資源,的確也讓台灣發光發熱,但三十多年過去了,台灣沒有即時培養下一個明星產業,等於 把經濟成長的重擔全數交付在電子業老闆們的手上,於是央行必須壓抑新台幣匯率並維持平穩,好讓出口導向的企業保有國際競爭力,最終成為台灣「低薪化」的幫 凶之一。 事實上,台灣許多的電子公司,正因為跟不上產業轉型,又敵不過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低價競爭,已瀕臨夾縫求生窘境。 還以為iPhone救得了台灣?中期病因》手機訂單接越多台廠就越窮 為何我們要檢視過去三年台灣科技業的狀況?因為二○一○年到二○一一年是台灣出口高峰,當時宏達電登千元股王,手機出口數字創歷史新高,但那之後就一路走跌,讓台灣出口數字再也回不去昔日榮光,反映台灣科技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這個現象,看在一位資歷十九年的日系貿易公司採購主管眼中感觸尤其深刻。 他主要的業務,是幫台灣的面板、觸控模組等零組件廠向日本採購原物料與半成品。採購量大、金額高,代表台廠業績好,出口暢旺。最好的時候,他所負責部門帶來的獲利,占全公司近六○%。 儘管台灣的電子產品出口數字去年還創下歷史新高,但過去三年來,他旗下客戶的採購金額卻是逐年大幅下降,衰退幅度超過七成,今年更是一路冰冷到谷底。 場景拉到台南,一家專門做偏光板台廠,過去一個月平均採購量在新台幣二十億元左右,今年縮減到剩下三億元,足足衰退了八成五。 觸控模組廠,有人開始裁員、減資 據了解,這家工廠已經讓不少員工開始放有薪假,想辦法要熬過這段時間。另一家做觸控模組的客戶,則是早在去年就開始減資、裁員。 這背後,反映的是台灣企業的低附加價值與高取代性。「台灣科技業遭紅色供應鏈與全球品牌廠夾擊,既有硬體製造優勢在網路時代不復存在,」Google策略分析師Andy Yee一篇報告中提到。 根據愛丁堡大學經濟學教授佛瑞斯曼(Martin Frasman)提出的通訊時代金字塔模型,台灣大部分的電子產業都處於獲利能力最低的一端。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指出,當所有的資料都送上雲端,所有的運算都在遠端伺服器完成時,意味著消費者不再需要大容量的硬碟、高速的運算晶片,像面板、觸控模組等硬體零組件更淪為低價競爭的產品。 於是,當你滑著手機,使用Google服務,刷臉書、聽iTunes下載的音樂時,大筆利潤正進入這些平台與內容業者的口袋,而台灣卻沾不到任何一點邊, 只能繼續跟對岸拚低價、拚便宜。影響所及,就是整體出口不斷衰減,獲利越來越差,工資越來越低,消費越來越弱,你的皮夾也越來越薄。 還以為電子業衝擊最嚴重?短期病因》55年鋼鐵老廠不敵中國一個噴嚏 台灣不只電子業出口面臨結構轉型的危機,就傳統產業的代表──鋼鐵業,竟也面臨衰退與停業危機。 「我們畢竟不是國營的,盈虧自負,國家有什麼補貼?沒有啊,一直放任大陸出口,你成本越拉越開,我們要做什麼?趁資本還可以,先轉再說,有人(其他鋼鐵業者)要再拚,我們不想玩了。」 七月中,一位世家興業的員工,在電話中,語氣有些憤恨不平的向我們解釋著,該公司將退出市場的傳聞。 龍頭中鋼,傳賣股救獲利 世家,原名震台鋼鐵,是高雄一間有五十五年歷史的老字號電爐廠,產能名列全台前二十大,近期卻傳出即將結束事業,收山不玩。 這是台灣鋼鐵業近兩年受到中國需求衰退影響,所開出的第一槍,卻不會是最後一槍。因為鋼鐵業的出口衰退危機不僅發生在中下游,鋼鐵業最上游的老大哥中鋼,也一樣面臨了挑戰。 「我們現在就是要看分散出口市場,看能不能抵消(中國內需減緩)衝擊,還有看要怎麼轉型,例如切入車用領域等等,的確是很辛苦。」一位中鋼的高階主管坦言,目前公司與鋼鐵業下游大大小小的廠商一樣,處在轉捩點。 「不只兩、三年,會更長期,在供需沒改善之前,大家都不敢預測。」這位中鋼高階主管保守的暗示,低迷的景氣,至少還有三到五年以上的光景。 在這種悲觀的展望下,中鋼甚至在七月二十日傳出,將處分約一萬三千張台積電持股,拯救獲利。 「台灣鋼鐵業,成也中國,敗也中國。」一位已經退休的鋼鐵業高階主管感嘆。一句話,道盡台灣傳產製造業代表的鋼鐵業,短期已經受到中國經濟成長衰退影響的事實。 在危急存亡之秋,連中鋼也被迫看向那些「不好賺」的市場。 該名中鋼高階主管表示,除了轉型切入高附加價值的領域,中鋼現在也只得把市場布得更遠。「像中東、非洲,以前因為地方遠、運費貴,有成本考量,三年前我們賣到這些地方的量非常少,但現在也都要布局。」 從長期的台灣上市櫃公司競爭力,到中期台灣在二○一一年出口成長新高之後,面臨科技業典範轉移下的大幅衰退,到現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成長率衰退的衝擊。 所有的證據都在在顯示,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已不只是單一產業問題,而是整體結構失衡,現在得從根本改變起,不要讓「救出口」成為我們下一代的噩夢。 【延伸閱讀】今年6月出口成長率,創5年來同期新低! ■這5類,出口金額摔最多.電子產品類.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化學品.資訊與通訊產品.塑膠、橡膠及其製品 ●2010年+39.5%金融海嘯之後,出口成長率飆高 ●2015年6月-13.9%(今年來最大衰退!)沒有金融海嘯,出口產值卻創新低 【延伸閱讀】最具競爭力企業背後,24%沒賺錢——1,500家上市櫃公司營運概況 ■每5家就有1家營益率小於1.4%317家上市櫃公司,近3年營業利益率,都輸銀行定存利率 ■24%獲利虧損364家台灣上市櫃公司,近3年平均獲利呈現虧損 ■173家營收倒退嚕近3年,上市櫃公司有173家營收連續出現衰退 註:此表上市櫃公司扣除銀行、證券、TDR與F股資料來源:iGold籌碼大師 整理:王毓雯 【延伸閱讀】晶圓業代工,靠台積電一枝獨秀——台灣晶圓代工2014年產值比重 ■台積電83.45%■其他9家晶圓代工廠,產值僅占16.55%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王毓雯 【延伸閱讀】晶片設計,少了聯發科就不「威」——台灣IC設計2014年產值年增率 ■台灣IC設計產值成長19.8%→5.3%扣掉聯發科,IC設計產值成長率,少14個百分點 【延伸閱讀】價格拚輸中國,做內容平台又不如美國——電子業價值生態鏈 ■第1層 內容與平台(微軟、Google、Facebook、蘋果)淨利率:60%~90%台灣:0家 ■第2層 關鍵零組件(英特爾、安謀、高通、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淨利率:40%~60%台灣:3家 ■第3層 品牌(三星、宏達電、宏碁、華碩、SONY)淨利率:10%~20%台灣:3家 ■第4層 代工與其他電子零件製造(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緯創等)淨利率:3%~4%台灣:178家 整理:林俊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