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唯一推薦必看



2015-06-08  TCW


親愛的股東夥伴們:

回顧十、二十或三十年前,在我之前的領導人和我都奮力嘗試建立一個「偉大企業」,也就是成為「終局贏家」(endgame winner)。到今天,無論在美國或全球,摩根大通都已是「終局贏家」。

永遠有要注意的新興競爭者

因為有科技和新規範的推波助瀾,新對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他們在資本、規範、法律體系的限制都比傳統金融業來得小,這是個不公平的競技場。我們因此懷有合理的恐懼;以下是三個我們密切關注的新對手:

一、美國境外的大銀行。從獲利狀況來看,中國前兩大銀行是我們的兩倍大。三十年前,中國工商銀行(ICBC)只在屈指可數的國家營運,現在的分行已遍及五 十餘國;如果小看它們的野心和資源,我們就太蠢了!其餘來自印度、巴西、日本的世界級銀行,也日益茁壯。這些銀行背後有政府撐腰,卻沒有美國對金融業的規 範(比如資本適足率);不公平的競技場對我們不利。

二、矽谷來了。矽谷有上百家新創公司,正在走出多條另類金融之路。如新形態貸款公司,利用大數據提高信用評級的準確度,在數分鐘內便可放款給個人和小型企業,同樣業務在傳統銀行卻要花上數週。註1

三、來自支付領域的對手。支付是我們核心業務,但在即時支付系統(real-time systems)領域,好比比特幣和支付寶,仍有待加強。在既有的銀行支付系統裡,所有的轉換、轉帳都要支付成本,不允許有人「搭便車」(free riding);但即時支付系統允許參與者搭便車。看到自己的弱勢,我們需要建構一套即時支付系統能做到合理收費、優質客服並且降低詐騙機率。

一個思考運動 :想想下次危機發生會有什麼不同

危機百百種,因應之道大同小異;所有投資人都賣掉風險資產,轉投安全資產。一旦出現集體行為,市場便會出現短缺。讓我們想想看,若下次危機發生,會怎麼影響市場。

一、根據目前新的規範,銀行的流動性資產(包含存在央行的現金、美國國庫券和機構發行的房地產抵押債券)必須能應付危機時銀行現金一○○%外流的狀況。這些規範讓銀行將流動性資產覆蓋率維持在一○○%,就算主管機關允許低於一○○%,也不會有銀行這麼做。

二、危機發生時,客戶會把錢從體質弱的銀行搬到體質好的銀行;二○○八年的時候,摩根大通的存款金額激增超過一千億美元。但到下一次,我們未必會這麼做,因為轉進來的多是靜止戶,反而要為此多提列價值相當的資本做為準備。

三、危機發生時,每個人都會瘋搶國庫券以保護自己;在上次危機裡,國庫券因此增加兩兆。這種情況到下次危機仍會重演,但是國庫券的供給卻會大量減少。註2

基於這些對未來的觀察,下一次危機發生時,市場勢必波動更大,而且即便流動量再大的市場,價值都會迅速縮水,無論銀行、放款者、投資人甚至造市者,都很難抵擋浪潮。

(傑米?戴蒙 主席兼執行長)

【註解說明】

評:今年剛好是戴蒙接任執行長十週年。今年,戴蒙宣告摩根大通為金融海嘯後的最後贏家,但是贏家眼裡的未來,充滿危機。股東信裡的未來展望共有八頁,他用六頁描述風險。

註1 看好非傳統放款業者:他考慮的威脅,暗示投資人思考未來兩大趨勢:一是非傳統銀行體系的金融業者興起,包括放款和第三方支付系統,都可能分食既有金融機構的大餅;反過來想,這些非傳統放款業者和第三方支付系統,或許就是值得觀察的投資標的?

註2 安全資產比你想得更危險:戴蒙的第二則預測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投資人仍會拋售高風險資產轉進安全資產,諸如美國國庫債,但是美國國庫債的供給不會如上一 次危機時那麼充分,因此雖然擁抱安全資產是正確的個別行為,可是一旦集體行為發生時,容易導致新一波市場斷裂;到時,安全資產反而比高波動的資產風險來得 更大。

戴蒙暗示投資人要從人類行為來思考風險和波動的差異——這恰恰也是巴菲特在今年股東信中所提醒投資人的要點之一。

總而言之,戴蒙從檢視過去到未來展望,呼應了股東信一開始所言:雖然已經是最後贏家,但並不保證未來成功;居安思危才能成為永遠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