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長期投資收益率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dzn.html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傑瑞米·J·西格爾(Jeremy J. Siegel)的兩本投資名著在中國內地都有了譯本,一本是1994年出版的《股票長期投資(Stocks for Long Run)》,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5月第1版的譯本名為《股史風雲話投資》,封面設計活脫脫是一付江湖股評家的打扮,什麼“散戶投資正典”、“華爾街十大必讀投資寶典之一”,要不是知道西格爾有這麼一本書,我連翻它的興趣都沒有。 《股票長期投資》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西格爾“撥亂反正”,認為要辯證地看待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漂亮50”泡沫,因為在1972年牛市狂潮 中,“漂亮50”雖被高估,但只高估很少一點點,在1972年到2001年11月期間實現了11.76%的年收益,略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12.14% 的年增長率。儘管西格爾提醒大家,無論大盤成長型股票的前景看起來是多麼的美妙,都不可能達到“不惜任何代價去買”的地步,但它們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以 為只要長期擁有“好公司”就可以獲得相當不錯的收益。 另外,即便現在回眸,有些泡沫股確實實現了投資者給它的超高預期,我們還是不能否認泡沫給當時市場所造成的嚴重傷害。 其實,也有人著書分析幾百年前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是合理的,原因是這些球莖至今還很稀有和昂貴。這些翻案文章意義不是很大,泡沫的殺傷力聚集在當代人的 身上,財產損失了一半乃至全無,這事突然發生了,對誰都不合理,只是有些人痛不欲生,有些人化悲痛為力量而已。用一個不是很準確的比喻,你年輕時因性格孟 浪而失戀或家庭破碎,沉痛萬分。很多年後,你有了幸福的家庭,回憶往事,早已煙消雲散,但你不能否認當年曾經大悲大痛過。 除此以外,《股票長期投資》泛泛而談,從今天看價值已不大。 有意思的是,經歷了20世紀初的科網泡沫後,西格爾在2005年又出版了一本《投資者的未來(The Future for Investors)》,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推出了第1版的中譯本,我們讀後極受啟發。 我們不妨從一個很實用的角度展開西格爾的研究話題,那就是如何長期投資(購買然後持有)呢?包括西格爾在內的許多專家以往並不建議人們選擇購買20家 大公司的股票,然後一直持有它們。他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購買指數基金來獲得長期收益,因為像標準普爾500指數等都會不斷隨著新公司的出現而更新,只有 指數基金的回報可以和這些市場指標很好地契合。 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歷史似乎說明了這一點,標準普爾公司於1923年率先推出了股價指數,3年後又建立了包括90只股票的綜合指數,到1957年, 公司把指數範圍擴展到500只股票。其後,標準普爾500指數不斷地更新,及至2003年,被添加到指數中的新公司達到917家,平均每年20家。添加新 公司最多的一年是1976年,共有60張新面孔登上指數,其中有15家銀行和10家保險公司。在科技泡沫達到頂峰的2000年,指數中添加了49家新公 司,僅少於1976年,而在2003年股市跌到了穀底,只有8家新公司登上指數,是歷史上最少的一次。 與1957年相比,2003年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構成變化巨大,今天排在市值前5名的企業(微軟、沃爾瑪、英代爾、思科和戴爾),在1957年 都還不存在。1957年的市值前20名裏有9家石油生產商,而今天只有2家;今天的前20家公司裏有12家來自科技、金融和衛生保健行業,1957年則只 有IBM能夠位列其中(見表1)。
然而,這次西格爾做了件“笨事”,他計算了1957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最初500家公司到2003年的收益率,並將它與不斷更新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收益率作了一番比較。 由於原來的500家公司命運不同,西格爾構建了三個投資組合,第一個被稱為“倖存者投資組合”,它假設當原始公司發生兼併或私有化時,投資者將這些公 司的股票賣掉並將資金再投入指數“倖存”公司中去,結果有125家公司構成了該資產組合,年收益率是11.31%。第二個叫做“直接派生投資組合”,它包 括所有發生兼併的公司,不過像前一個組合一樣,所有的分拆公司股票都被立即售出,並再投資於母公司,共有228家公司的組合年收益是11.35%。第三個 叫做“完全派生投資組合”,它是在前一個組合的基礎上假設投資者持有所有的分拆公司股票,由於該組合不涉及任何股票出售,因此是絕對的“買入持有投資組合 ”,或者說是“買入忘記投資組合”,由341家公司的組合年收益率是11.4%。 那麼,1957年至2003年的隨時更新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收益是多少?10.85%。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怎樣定義由原始標準普爾500指數投資組合的收益,都比“喜新厭舊”的標準普爾500指數高,而且風險更低(見表2)。
西格爾的結論是:“平均看來,標準普爾500指數中原始公司股票的表現要領先於在後來的半個世紀裏陸續登上該指數的近1,000家新公司的股票。”
我們從未想到結論如此具有顛覆性,畢竟,是那些新公司帶動經濟增長並使美國經濟領先於世界,但它們的股票在市場上的表現為什麼反倒落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