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微信的「買路錢」 「請踩著別人的肩膀而不是屍體前進」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79

微信收費事件已經釀成了一場網絡風暴,人們擔心自己是否需要為微信付費,並且紛紛譴責三大具有壟斷地位的電信運營商利慾熏心。

事實上,這是運營商向微信收費,而非微信向用戶收費。運營商發難,拿出的理由是個技術問題,但背景卻是微信日益對其形成威脅。

微信確實過多佔用了信令通道,使落後的電信網絡不堪負累。但收費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升級網絡才是電信運營商們應該採取的行動。

「再見,微信!在工信部、運營商雙重壓力下,小馬哥最終沒能頂住,微信收費終於要開始……」

從2013年3月中旬開始,關於微信將要向用戶收費的傳聞先後出現了三個不同版本,迅速擴散,然後又一一被微信團隊、騰訊公司闢謠。

消息流傳的時候,網民們一邊表示如果收費就不再使用微信,一邊將矛頭對準了電信運營商和工信部。儘管,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工信部,從頭到尾就沒有提過要向用戶收費。

但到了3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的表態讓微信收費一事浮出水面。當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參加第二屆「嶺南論壇」時表示,微信有收費可能,但不會大幅度收費。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向微信收費一事,他們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

主管部門的介入,讓網絡民意沸騰起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裡,網友們轉發微信收費的消息,表示「若微信收費將不會繼續使用」;《京華時報》發表評論《微信收費叫不醒裝睡的壟斷者》稱,即使對微信運營方收費,而對用戶暫時免費,「最終也難以避免騰訊通過其他途徑把成本分攤給用戶」。

4月5日-7日中午12點30分,《瞭望》週刊社旗下系列刊物就「微信類OTT服務是否該收費」進行了一個新浪微博網上調查,一共3923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71%的參與投票者認為「都不應該收費,畢竟騰訊還未從微信盈利」。

「一個從業三十年的技術專家,居然打不過一個毛孩子。到工信部打官司,實在是下下招。」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儘管有懲罰騰訊對電信運營商語音、短信業務侵蝕的嫌疑,但信令衝擊影響通信網絡安全也是事實,中國移動其實並不完全被動。

4月7日,中國移動業務支撐系統部副經理寧宇撰文質問,《誰把黑鍋扣在中國移動的頭上》。中國移動高層先後5次就OTT問題表態都強調共贏合作,從未涉及對用戶的收費問題,但互聯網圈和媒體一擁而上對中國移動進行缺席審判,一致認定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砸了中國移動的飯碗,所以中國移動夥同工信部對騰訊下黑手。

2G網絡,架不住智能手機

在電信運營商和OTT(Over The Top,繞開電信運營商、基於互聯網提供的服務)之爭中,OTT佔用信令資源,是被電信運營商拿出來為收費辯解的核心問題。

2012年12月5日,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在「中國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率先拋出信令問題,稱「騰訊QQ佔用運營商信令資源非常大,原來的一些機制不太適合傳統運營商的網絡設計」。

此後運營商一直沒有從技術上解釋清楚信令問題。南方週末記者向中國移動新聞發言人核實信令問題,得到的回覆是「OTT業務的運行需要持續佔用通信網絡信令資源,容易造成通信網絡擁塞,不僅影響基礎通信業務的質量,也給基礎通信網絡的安全運行帶來隱患」。

2013年4月9日晚8點45分,微信團隊在微博上發佈消息,稱正在啟動2.5G網優計劃,和運營商運維部門共同探討信令解決方案。微信團隊認為,從本質上說,信令問題是上一代的2G網絡不能支持智能手機時代的App長期聯網特性而產生。

拋開晦澀的通信術語,不妨把無線網絡傳輸想像成公路運輸。無線頻譜資源是有限的,即公路總數是有限的,同一時間裡一條路上只能跑一輛車,由控制中心根據收到的發車請求自動分配道路。當你打開微信編輯好一條信息按下發送鍵,相當於向道路控制中心發出了請求(信令),中心根據各條道路的忙閒情況,為你分配一條通道(信道),相應的內容以數字形式從信道傳輸完畢,這一通道又可以騰出來跑別的車輛了。

網頁瀏覽、FTP、視頻點播等數據業務的上路請求不多,一旦上路運輸量很大,視頻點播動輒幾兆;微信上路請求很多,但每次運輸量很小,一個笑臉、一個字,只有兩個字節而已。控制中心收費是以運輸量(流量)來計算的,如果說視頻點播是大貨車,微信就像是小三輪。

小三輪運輸量小不說,還總是要保持在線,不斷發出上路請求佔用通道(心跳信號),尤其在2G、2.5G網絡裡,語音和數據共用信道,微信類OTT應用影響到其他業務,這就是運營商意見之所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2月,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約11.3億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只有約2.6億戶,還有8億多2G用戶(主要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跑在GSM網絡上。

GSM是2G時代最主要的移動通信標準,其設計理念始於1990年代初,主要為語音通話服務,雖然也有後續演進,但只是針對新業務做的修補,真正在設計之初就將數據業務納入考慮的,要到3G網絡。

一位來自海外知名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OTT帶來的問題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保持在線的心跳報文,另一個是更有殺傷力的業務報文。心跳是個顯性問題,電信運營商和OTT可以協商,將心跳頻次可約定為雙方都可接受範圍,但由用戶發出的業務報文是無法控制和限制的。GSM無法預料到現下OTT的威力,無法實現支持7億用戶基礎通訊業務的同時,還能滿足6(信令):1(業務)的微信業務。

其實,OTT帶來的信令問題,從手機QQ時代就存在了,2010年李躍曾專程去深圳協調此事,有知悉此事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騰訊為手機QQ向中國移動補交過一筆信令費。南方週末記者向騰訊公司公關部門求證,他們沒有回應這個問題。

另一個令電信運營商不爽的問題是,其自身的語音通話、短信、彩信業務受到來自OTT的極大衝擊,並日漸有被替代之勢。於是,中國移動計劃把飛信和飛聊合併,升級為融合通信產品,而中國電信也計劃於近期推出「翼信」產品,對微信展開攻勢。這是佔用信令資源這個技術問題背後不可忽略的商業背景。

網絡升級,還是收費?

運營商向公眾拋出了技術問題,但並沒有給出相應的技術解釋,更不用說技術解決方案。

倒是騰訊先發聲。2013年3月31日,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在深圳舉行的IT領袖峰會上表示,微信對信令的佔用更多的是在2G、2.5G網絡上,在3G網絡應該遊刃有餘。4月7日,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博鰲論壇上也表示,在中國2G、2.5G的網絡上心跳確實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3G/4G上這個問題更容易解決。

上述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3G有針對短包低速率業務的特別信道設計,不會佔用過多系統資源,GSM沒有這個機制。從理論上講,4G信道容量相對巨大,載頻資源是GSM的100倍(200KHz vs 20MHz),再加上3G用戶目前不飽和,所以還看不出問題。

3G並不一定能保證不出事。2012年1月25日,日本電信運營商DoCoMo出現WCDMA網絡癱瘓,就是因為VoIP發出的信令太過頻繁。而在2008年iPhone3G剛問世的時候,AT&T也出現過類似問題。

在海外,GSM已經陸續開始退網。歐洲、美洲3G網絡展開比中國至少早5年。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加起來至少八億GSM用戶,這樣一張大網,「目前看,真正退網過渡到3G/4G,至少還需10年。」上述人士認為。

正視GSM網絡存在的客觀現實,是解決運營商和OTT之爭的前提。顯然,收費並不能從技術上徹底解決問題,所以運營商提出的收費一說,受到普遍質疑。其中,來自中國計算機學會的聲明對此進行了全面反擊。

4月6日,成立於1962年的中國計算機學會就「微信收費」事件發表聲明,反對三大國有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未經有關法律程序的情況下試圖增加收費名目。如果開啟對微信的收費,則所有中國增值電信業務(如電子郵件、網絡遊戲、網上交易、搜索等)都可能被強制收取所謂的「信令費」或其他名目的費用,這顯然不妥。

學會認為,在全球僅有的數例「信令風暴」事件後,國外基礎電信運營商均通過技術創新、加強自身基礎建設解決,而不是通過收取「信令費」的方式解決。

這項聲明指出,對微信收費涉嫌雙重收費;以「信令」造成基礎電信網絡癱瘓為藉口而收費沒有依據;對微信收費本質上是壟斷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利益之爭;建議國家加強對電信領域壟斷行為的監管,盡快開放電信市場。

重訂規則?

儘管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要在市場競爭當中,企業間「一對一」地談判形成一個定價,堅決反對佔據壟斷的地位串通定價;但是主管部門介入,已經被想當然地貼上了政治標籤。這時,運營商和微信之爭,已經明確地從技術之爭轉到商務層面——收費。

前述通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人士認為,此舉不是為了補齊運營商在業務上的損失,就算有十個騰訊也補不回來。中國移動這幾年TD手機的滲透率不高、網絡建設也不全面,移動還是靠GSM維持。而GSM已經進入生命週期的晚期,再追加大幅投資既無法根本滿足用戶的數據業務需求,也不划算。TDS靠不上,所以中國移動近幾年的重點是WiFi分流和TDD/LTE的推廣。

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的目標,是要建立新秩序,要讓大家認清楚「管道」不可濫用。利潤分配的規則要重新制定。

但2010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通過的網絡中立原則,就要求運營商網絡服務管理透明,不得屏蔽合法內容,不得進行不合理歧視。這被認為是解決運營商和服務購買者爭端的法則。

按照這一中立原則,電信運營商只負責按流量付費,不管你跑的是視頻還是微信,都不能以信令為由再收費。

而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景在微博上稱,「要把微信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優化與基礎通信網絡的契約關係應該是它的基點之一。傳統上簡單、互不相關的中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結果可以預料,收費會是象徵性的,但一定會發生。」上述接近中移動的人士表示。

一位ID號為「我和小寶的互聯網生活」的網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請踩著別人的肩膀而不是屍體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4

騰訊內部競爭異常激烈:手機QQ如何在微信的擠壓之下找到出路?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3/144908.html

《財經天下》週刊=EW

殷宇=Mel

EW:手機QQ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Mel:手機QQ誕生於2003年,現在已經有11年了,可以說是個非常有積澱的產品。它誕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騰訊公司與運營商推出基於短信功能的「移動QQ」服務,滿足用戶手機端和PC端的交流。隨著用戶在移動端交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2003年騰訊推出了基於GPRS網絡功能手機的手機QQ。2009年過渡到智能手機,推出了第一個iPhone版手機QQ。目前,QQ用戶中超過70%都是通過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機來發消息。

EW: 為什麼之前發展速度比較慢?

Mel:這是個錯覺。其實手機QQ的發展速度不僅不慢,而是很快。在2003年推出後的功能機時代,手機QQ的用戶增長很快,2006年的手機QQ就可以發照片、語音,甚至是視頻了。但功能機仍然受制於手機操作系統和移動網絡環境,大家沒看到像今天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下的商業化。

EW: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產品上,手機QQ借鑑了微信?

Mel:我不評價這種說法。我們一直走在QQ自己的節奏上,手機QQ後期開發的很多功能,實際上是將PC版QQ許多功能的移動化,比如群、討論組、語音、視頻、空間,這是QQ在PC時代由來已久的創新。在手機QQ上實現這些功能,實際是QQ走向移動化的必然歷程。

EW: 去年5月,手機QQ 4.0版發佈後,因為取消了離線QQ用戶頭像傳統的灰顯功能,一天內引發了5萬差評, 這算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Mel:我不覺得手機QQ 4.0是一個失敗的嘗試,恰恰相反,從今年一季度月活用戶增長52%接近5億的數字來看,它的結果是成功的。當然,成功的背後,是我們對用戶使用習慣的揣摩。當時在線好友的位置我們從原來的第二欄移到了第三欄,對第二欄做了調整,但事實上,QQ十幾年養成的使用習慣,一下子很難改變。最後我們把離線QQ用戶頭像改為彩色蒙白,但這個動作告訴用戶一個信息,手機QQ用戶可以24小時在線,不用再問「在嗎?」

EW: 但用戶當時就是認為你們丟了QQ的傳統,反而像微信一樣。

Mel:在線、離線是PC時代的概念。而永遠在線其實不是微信的特色,應該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徵。這個版本是手機QQ回歸後的第一個版本,為什麼優先進行這個功能的調整?就是因為這是QQ移動化必須要走的一步。

EW: 為什麼後來又妥協了?

Mel:QQ是一個10多歲的產品,8億月活躍用戶,勢能很大,用戶習慣的「慣性」很強。儘管我們認為方向沒問題,但步子確實邁得大了點。新方案是把所有在線離線從彩色黑白變換方式,改成了彩色和彩色蒙白的變換方式。用戶對黑白頭像的溝通慾望是非常弱的。我們用淺灰色文字去描述在線、離線等狀態,同時在右邊還有輔助圖標來顯示對方是手機登陸還是PC登錄的。現在我們最新發佈的版本,進一步優化在線狀態,會顯示2G在線、3G在線、4G在線、WI-FI在線,更多的讓用戶能感覺到對方用的是什麼樣的網絡,是否能夠到達,以及可以選擇什麼樣的消息方式到達。

EW:這件事對你最大的觸動是什麼?

Mel:當時我說過一句話,我們走得太快了,用戶沒跟上。回過頭來看,也許確實不應該走那麼快,但這個方向是必須往前的,現在來看這個變化對QQ也是有好處的。作為產品經理來說,要不要變?怎麼變?一次性變完還是慢慢過渡?iOS的設計從擬物化變到扁平化,當時很多人吐槽,從今天來看,不管是產業還是用戶,都適應了。所以,我的觀點是,害怕改變會成為創新的絆腳石。

EW:從產品的角度有什麼值得總結的經驗?

Mel:寧願在一個版本裡面把產品基本的問題全部解決掉,這樣第二個版本、第三個版本的口碑就能快速提升上來,因為用戶會感受新版本不再改變使用習慣,同時又獲得了新功能。很多時候用戶接受不了改變,是因為他只感受到改變帶來不適應,而沒有看到新功能帶來的價值。所以在改變的同時推出新功能,用戶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在新功能上,會緩解用戶使用習慣變化帶來的不適。

EW:現在PC端QQ上的功能還有哪些沒有移植到手機端?

Mel:大多數主要功能全都移過來了,只有一些小的東西沒有移過來。相反,現在很多新功能的話我們選擇先在手機上做,然後延展到PC上。現在手機是我們主要的戰場,大多數用戶都已經轉移過來了。

EW:在騰訊內部,類似文學、遊戲等業務選擇手機QQ還是微信渠道時,有沒有一個優先度的考量?

Mel:騰訊內部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市場,每個產品都可以根據用戶匹配度選擇在哪個平台接入。比如網絡文學,他們通過市場調研和研究,發現QQ用戶可能更適合在線閱讀,所以會選擇在手機QQ上優先接入。

EW:手機QQ的用戶是什麼樣的,微信的用戶是什麼樣的,兩者之間重合點又在哪裡?

Mel:在國內,QQ用戶和微信用戶有很大的重疊性, 在國內90%的用戶是雙棲登錄。相比之下,QQ用戶也有幾個特點:其一,他們更年輕化,願意嘗試新事物,有長年的在線消費和付費習慣;其二,10年來他們陪伴左右,可靠可信賴,忠誠度非常高;其三,用戶渠道下沉很深,從一二線可以直到三四線城市;其四,QQ在Android手機用戶中滲透有很大優勢,伴隨Android的崛起,手機QQ有紅利。

對騰訊來說,同時擁有微信和QQ兩個互補的產品,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EW: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說,這兩年QQ也承接了一部分MSN的用戶,因為畢竟白領在公司裡還是要用PC。

Mel:沒錯,在MSN退出中國的過程中,QQ也漸漸成了很多白領的辦公工具。雖然QQ在很早前,就已經有辦公的功能,比如視頻會議、傳文件、PPT共享等,但它們一直沒有得到凸顯。在當時的環境,大家覺得用MSN就很好了,沒必要花時間去體驗QQ和發現這些功能。但當MSN不能用之後,用戶驚訝地發現QQ原來有很多挺好的辦公功能。這種驚喜延續到了現在的手機QQ,社交軟件基本都在做各種生活場景的事情,辦公場景的激活是手機QQ正在做的事情之一。

EW:什麼因素是QQ在中國打敗MSN的關鍵?

Mel:MSN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不會跟著用戶走,它是按照自己的戰略決策來做的,這不是一個互聯網模式,互聯網模式其實是滿足用戶需要然後去做事情。此外,MSN在中國是跟著全球戰略走的,沒有為中國做定製化的功能,像群組,像傳文件,像照片優化,這些功能MSN一直沒有認真去做,當年在MSN的時候,我們都會要求去做這些事情,但微軟沒有把它看作一個很重要的產品。其實MSN原來有Space,也做得很好,但是它把自己的優勢一個一個全部放棄掉了,而騰訊它生來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它就這麼一個產品,它只能不斷去演進和發展。

EW:從現在來看,QQ的用戶增長已經遭遇天花板,那未來企業用戶是不是說會成為QQ的下一個增長點?

Mel:QQ總月活躍用戶量8億,接近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用戶數。中國互聯網市場已經沒有了當年的人口紅利,所以說QQ用戶的整體數也基本穩定。現在,我們可以看到QQ在辦公場景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所以企業用戶的場景和增值業務必定是QQ的新的增長點。但企業用戶並不會增加QQ的用戶數,因為他們一直就在8億的這個大盤裡。

EW:跟微信用戶比,手機QQ用戶在增值業務的消費上有什麼特點?

Mel:從付費用戶數來看,兩者沒有很大的區別,QQ更多一些。但一個明顯的差異點是:QQ用戶跟微信用戶支付習慣的不一樣。微信用戶單次的支付額度更大,但頻次可能較低,而QQ用戶偏向小額多頻支付。比如100塊錢買一百個鑽,微信用戶可能直接就買了, 而QQ用戶更容易接受一次10塊,一次10塊,這樣的方式,雖然最後他可能不止花100元。

EW:跟支付手段有關係嗎?

Mel:最核心的差異還是在用戶習慣。我們做過調研,QQ的用戶就是喜歡小額支付,這其中有收入、年齡、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和支付手段也有一定關係,最近手機QQ做了一系列「一分錢」試駕、「一分錢」去美國等QQ錢包綁定信用卡的活動,效果不錯。

EW:最近比較熱的就是京東接入微信,那麼京東在手機QQ上的策略跟微信有什麼不同?

Mel:兩個平台的用戶屬性和結構還是有差異化,京東在這塊也有差異化的策略。京東會針對QQ用戶的特點進行商品備貨和運營,同時還會給予QQ會員額外的特別優惠。而且手機QQ更加個性化與娛樂化,將會有更多的SNS功能及手機QQ個性化服務相結合,增強消費者購物的娛樂性與趣味性。此外,手機QQ不僅在一、二線城市,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也有很強的影響力,將幫助京東完成渠道下沉。

EW:大家都很好奇,微信和QQ內部競爭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

Mel:我覺得是一個非常良性的競爭。兩個產品能夠探索不同的路。如果騰訊只有一款IM產品的話,大家只能走一條路,很難覆蓋所有的用戶。和微信團隊也有很多交流,但是我們都是很開放的討論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具體到產品上,大家走的路並不一樣,各自用各自的想法去實現。

EW:我剛看最新的一季度財報,發現增值服務的付費用戶在減少,去年的財報也提到這個人數環比在下降,這是什麼原因?

Mel: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QQ在往移動端轉,因為超過70%的用戶在手機上用QQ,然後他發現跟PC端相比,手機QQ的增值服務做得還不夠,我們首先要解決手機QQ產品本身的基礎功能問題。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慢慢把增值服務在手機端做上來,所以你會在下面的一兩個季度裡看到我們增值服務用戶量的恢復和上升。我們在手機端的增值服務運營會比PC更好,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EW:我們做過一個稿子,講QQ群主的變現,得出的結論是QQ群才是最好的O2O渠道,未來對QQ群還有什麼規劃?

Mel:在QQ群上,一方面我們會加強群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做垂直領域的分類優化和探索。目前我們在手機QQ上線了興趣部落,這是將具有相同興趣、地理位置用戶聚集到一起的社交平台。比如有同城活動、美食、攝影部落等,方便大家找到興趣相同的人並加入這些群,讓群和群之間形成更多的互動。另外,我們也在優化建群的方式,按照用戶不同的需求進行劃分,例如分成同事朋友群、興趣愛好群、行業交流群、遊戲群等,讓群能在各個垂直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EW:QQ一直以來都善於對年輕人的把握,你認為最新一代90後的互聯網消費習慣,跟上一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會有什麼不同?

Mel:過去年輕人的消費集中度比較高,比如2005年、2006年的時候,年輕人的消費更多集中在遊戲尤其是重度遊戲。隨著互聯網多元化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年輕人的消費更加多元,輕型的休閒遊戲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年輕人能接受互聯網上的支付方式,也習慣虛擬增值產品的消費。

EW:從產品設計上,QQ怎麼進一步討好這些年輕人?

Mel:我們希望QQ成為一個帶有娛樂特質的生活平台,因此我們做個性化皮膚和氣泡,讓用戶從溝通中體會到樂趣。我們在新的版本裡,會有更大的界面上的改變,會更加靈動和豐富多彩。年輕人最不喜歡的就是一成不變。

EW:在商業變現上,你能用簡單的話描述手機QQ未來的方向嗎?

Mel:從整個移動互聯網來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社交軟件本質經營的是生活場景,通訊、社交、O2O、遊戲、電子商務等等。其實像QQ會員這樣的增值服務已經是非常成功的商業樣本。目前QQ會員系列包月用戶有5000萬,一年貢獻數十億的收入,並且還在穩健增長。QQ商業價值的核心在於它擁有一個最龐大、最活躍、有最長付費歷史和習慣的群體,隨著手機和PC終端的聯動,會爆發更大的能量。

EW:你每天都要花很長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嗎?

Mel:是,主流的社交媒體我都有在用。我的QQ群很多都是99+信息提示,要快速處理這些信息,有選擇地去看。

EW:你常用的App有哪些?

Mel:QQ、微信、京東購物、大眾點評、印象筆記,還有騰訊公司出品的一些App,比如騰訊地圖。

EW:推薦一個過去一年,你覺得做得比較好的App。

Mel:航旅縱橫算一個,不能說做得最好,但是可能是實用性最好的,因為它有獨家的數據,我只要輸入手機號碼所有的訂票信息都會顯示出來,然後每一個航班都會有提醒。還有一個是騰訊出的自選股,我建議大家可以用一下,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產品。還有一個可能是大家最近玩得比較多的——秘密,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社交應用。

EW:對於創業者來說,除了陌陌、微信,在移動社交上你覺得還會有機會嗎?

Mel:肯定還有機會。擁抱移動互聯網,不是簡單地把PC的東西搬來,而是在手機上做創意。市場還有很多未知的機會,等待我們去發現。

EW:4G會給移動社交帶來哪些新機會?

Mel:4G我覺得是會帶來新的內容方式。譬如說QQ你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在多人語音,然後多人視頻,在這個嘗試上我們做了很多的投入。其實這個跟PC時代發展有一些類似,PC是先用窄帶再用寬帶,窄帶的時候你就發這個文字,然後到了寬帶的時候你就開始發圖片,那寬帶更多的時候你開始有視頻的體驗。但是PC時代有一個問題就是說PC本來不自備攝像頭和麥克風,但手機上這些自然就有了。在這個上面其實是可以創造出新的一些體驗。還是剛才說的,做一些手機能做PC上不能做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移植PC時代IM功能。

EW:有沒有你比較欣賞的商界領袖?

Mel:馬化騰,是我非常欽佩的一位優秀且務實的商界領袖。華為的任正非,我也非常欣賞。中國能做到像華為這樣在國際上有這麼大影響力的公司,屈指可數。如果離IT更遠一些,褚時健,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一位商人。他雖然已經80多的高齡,卻還可以執著地專注於一件事情,並把它做好做成功,我覺得這是企業家或者創業者身上非常難得的一種精神。

EW:你喜歡什麼樣的產品經理?

Mel:我覺得產品經理的第一個特質就是觀察力,他能夠很仔細去觀察和看待每一個事物,然後理解這個事物的價值,理解這個事物核心的點在哪裡;第二點就是系統思維,不是簡單地看到聽到用戶在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是不斷關注用戶反饋,從中發掘出真正的用戶需求是什麼;第三點我覺得產品經理要有一個冷靜的大腦,獨立的思考。很多時候你會被各種壓力壓倒,或者被不同的信息所迷惑,譬如市場上說這個東西很火,你就衝過去做這個事情,明天說市場上那個事情很火,你就衝過去做那個事情,你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跟隨市場上的信息或者媒體上的信息走,這樣肯定無法做好產品。簡單來說,產品經理需要做好三件事情:自己清楚地看到用戶在哪裡,他的需求是什麼,我怎麼樣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EW:騰訊怎麼培養產品經理?

Mel:騰訊有比較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也有不同的培訓課程,但我覺得這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工作中的實踐。騰訊內部有一個經常會用的關鍵詞,就是「PK」。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人,大家在群裡討論,或者在開會的時候,都可以PK討論一個問題。產品經理,並不是在老闆說要往東的時候就點頭跟著走,而是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怕跟老闆意見相左,能通過PK說服老闆。

EW:你是從微軟出來的,你覺得微軟跟騰訊在公司文化上有什麼差別?

Mel:每個公司的文化都包含了自己的產品基因,微軟是一個很重視寫郵件的公司,我記得當初微軟中國請了摩托羅拉的陳永正過來做CEO,摩托羅拉做事情一般都通過電話,微軟的郵件文化讓陳很不習慣。在騰訊,相比郵件更習慣於通過IM(即時通訊工具)溝通,需要討論問題的時候就在QQ群裡快速反應,迅速決策。一個是寫郵件的公司,一個是IM的公司,這就是大家做事情節奏和速度的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00

支付寶莫慌,當心陷入微信的紅包圈套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2/149060.html

黑馬說:紅包是小朋友在春節期間最喜歡的新年禮物,不過自打去年春節微信推出紅包以來,互聯網紅包似乎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火了起來。去年微信紅包的火爆,也是有人高興有人愁。廣大微信用戶們通過微信綁定自己的銀行卡,然後向親朋好友發送紅包,這毫無疑問地刺激到了支付寶的利益。

而微信自打去年嘗到了紅包的甜頭之後,今年春節的動作似乎比去年要來得更猛烈些。據可靠消息稱,微信今年與春晚達成了合作,並將在大年三十晚上聯合多家品牌商家共同發微信紅包,聲勢十分浩大。不光是微信,騰訊的手機QQ也加入到了這場紅包大戰中來,這將會讓支付寶再次神經緊繃。
 
\文/劉曠  購團邦資訊創始人
編輯/i黑馬

手機QQ、微信成掎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


微信在一周前剛剛發布了最新版6.1版本,在這個新版中紅包功能全面升級,除了不再顯示紅包總金額外,最大的變化就是把紅包放入了附件欄,成為與照片、視頻等高頻附件並列的新附件,相比之前更加簡單易用。同時新增年度收入、發紅包明細,群紅包手氣王次數查詢功能,引發用戶自發分享,增加了紅包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與此同時,在面對支付寶聯合微博和來往推出紅包之時,騰訊旗下另一個強大的移動社交平臺手機QQ也順勢推出了QQ紅包。QQ紅包像極了它的兄弟微信紅包,都是在好友、群組聊天窗口的附件欄,方便聊天時隨時發紅包。同時,在QQ錢包和QQ紅包生活服務號,也能找到入口,這點和微信紅包幾乎一模一樣。

QQ紅包同樣具有“拼手氣紅包”和“普通紅包”兩種紅包形式。“拼手氣紅包”即是大家熟知的“拼人品”搶紅包,金額隨機發放。“普通紅包”則是定向紅包,可以指定金額給指定好友或群組。同時,QQ 錢包融入了更多的社交元素,用戶可以通過“紅包排行榜”查看好友收、發紅包的排名,看看哪些人進入了愛發紅包的“土豪榜”,哪些搶到紅包最多成為“人氣王”。

大家都知道,發紅包的最關鍵因素就在於用戶的互動性。從用戶屬性的角度來看,微信用戶在城市當中具有更高的粘性,而手機QQ卻在廣大農村地區擁有良好的覆蓋。此次手機QQ防護廣大農村地區,微信守衛城市中心,二者聯手形成了有利的掎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

支付寶紅包六大玩法反擊

與去年的被動不同,今年支付寶積極地打響了保衛戰。日前,支付寶錢包推出了最新版本8.5,並推出了6大玩法進行反擊。

第一大玩法自然就是社交分享。支付寶錢包在新版中上線了“我的朋友”這一功能,放在“探索”一欄,明確地向微信、手機QQ挑戰:你們可以攻擊我的支付,我也可以偷襲你們的社交。

當然,支付寶此舉更多是通過發紅包增強支付寶錢包的社交屬性,更好的保衛自己。同時,支付寶紅包還支持微博、來往兩大社交平臺分享。不過相比微信而言,讓人有些擔心的是,分享到微博上的紅包會不會被陌生人搶走?此外,分享到來往和微博,需要在支付寶紅包和微博、來往之間跳轉,用戶體驗性也是阿里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大玩法是個人紅包。相比騰訊系的“拼手氣紅包”和“普通紅包”,支付寶也推出了普通的現金紅包和“逗比紅包”。逗比紅包玩法略有不同,根據紅包的金額隨機生成三個數字讓朋友來猜,猜中則全拿走,猜不中則只能拿一半,剩下的一半可以繼續分享給朋友。

第三大玩法是接龍紅包。朋友領取紅包後,會出現紅包所在的金額區間讓對方競猜,如果猜中紅包金額,將獲得相應的金額;如果未猜中,金額區間會根據所猜的金額數進行縮小,可以將當前的接龍紅包轉發給朋友繼續猜;朋友如果猜對,轉發者和猜對者都可以獲得相應的金額,紅包資金會打入猜對路徑上所有參與者的支付寶賬戶余額。

接龍紅包和逗比紅包其目的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互動起來。不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繁瑣性和紅包的不確定性(被自己不認識的人領走紅包)。

第四大玩法是群紅包。通過將一個紅包分為幾份,然後分享到群里,搶到紅包的人隨機分。對於支付寶的這個群紅包。在下還是有些不理解,支付寶本來就沒有相關的社群關系存在,而分享到微博群、來往紮堆的話,這兩個群組的活躍性自然不用我多說了,如果搶這個紅包的人數不夠,那很多人會不會白搶了?

第五大玩法是面對面紅包。這種玩法要求必須要在現實中朋友們面對面一起玩,隨機將紅包分成多個小紅包,以玩遊戲的形式搶紅包。這個倒是增加了玩紅包的遊戲趣味性。

第六大玩法就是討紅包。可以向家人、老板、朋友甚至朋友群發布討紅包鏈接。區別於微信紅包只能發,討紅包不失為是一種創新玩法。

支付寶表示,“紅包”背後承載的是社交功能,支付寶希望通過增加紅包的玩法,更好地發揮紅包在加強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作用。

微信春晚紅包意不在支付,支付寶當心中圈套

在很多人看來,支付寶與微信此次的紅包大戰,都是為了支付。不過在劉曠看來,微信春晚推送紅包拉動支付僅僅只是開始,微信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戰略。

來自劉曠的獨家消息,微信此次春節活動會從除夕一直到大年初三,不過卻只有春晚那個時間會發送紅包,從初一到初三發送的並不是紅包,而是聯合隨視傳媒為企業打造的微信卡券。微信卡券一頭連接商家,另一頭連接微信用戶,是商家通過移動互聯網與用戶連接的最好方式。

大家都知道春晚是一個什麽樣的舞臺,如果能夠在春晚搞個促銷或者做個宣傳,這是無數商家夢寐以求的事情。通過促銷,商家能夠與消費者真正聯系起來,而優惠券、傳單等卻是商家促銷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常用方式。微信這麽做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個生態,借助紅包引入微信卡券,從而實現真正連接消費者和商家,完善O2O大戰略。

來自劉曠的獨家消息,微信這次紅包總量是2億元多,微信卡券總量是2億多張,單張優惠幅度平均達到了6折,同時微信會在“我”的欄目里上線“卡包”功能,與“錢包”處於同等重要位置。
 
\支付寶此次慌亂下發動的紅包保衛戰,其意就是要保衛自己的支付地位。但是支付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微信發紅包竟然是要撬動從支付到商家再到用戶的整個O2O生態鏈,而這一次的微信春晚紅包更是聲東擊西,名為發紅包搶奪支付用戶,實為送卡券撬動商業、打造商家與用戶連接的新橋梁。

本文作者:劉曠,購團邦資訊創始人,微信公眾號:bangkeji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18

错了就加倍再来!总得回来吧!——永远有人信的赌徒谬误 许哲

http://xueqiu.com/3926505042/36749464
随便什么时候猜一个方向,如果错了就反向加倍开仓再来,价格总得回来吧,不可能一路涨不回头(跌不回头)吧,我每次翻倍再来,回来一次我就翻本+赢钱了。

输1块钱不要紧,下次下注2块钱,如果赢了就赚4元,多了1元,如果再错就下注4元,回来就是8块钱,总投入1+2+4=7,还是赚一元。

如此这般如意算盘,啥都不需要知道,每回稳赚1元。

再来!再来!最后总是我赚钱!

看过我上一篇旁氏骗局文章的朋友们对复利的魔法已经有所了解了,看到这里应该已经能明白这个如意算盘的问题所在了。

可这种经典的赌徒谬误却如同庞氏骗局(http://xueqiu.com/3926505042/36665677)一般,拥有惊人的生命力,长时间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坑骗着一代又一代的投机客们。
查看原图
抛掷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或期望值是0.5,但如果仅抛掷一次,则出现正面的概率是0或1(远远偏离0.5)。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即样本的增大),那么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就逐渐接近0.5。但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小数定律”,人们通常会忽视样本大小的影响,认为小样本和大样本具有同样的期望值。

出现了好多次正面之后,大家总会觉得出现反面的概率增加了。

轮盘赌的赌桌上,在红色连续出现了多次后,永远有大量的赌客选择重注黑色。

知乎上曾经有个精彩的回答总结了这种策略的本质:赌徒 “必胜方法” 对不对? - 韩一的回答(原作者@韩一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5599/answer/21048281

摘录一点有意思的模拟,使用这种策略的话,资金曲线也必然是这样的:
查看原图
实践的时候,资金曲线是一路向上的,而且似乎表现得还很稳定。实践到底361次附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次连错,然后坚持该策略的话,不但回本了,而且还继续傲娇得一路向上。

当然啦,这类策略的最后归宿一定是清零,血本无归。不但血本无归,还会带上美梦破灭的强烈痛苦感。

笔者见过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每每有人向我宣布一个几乎没有回撤的交易新思路的时候,我就会怀疑,是不是又有人中了赌徒谬误的招了。

沉迷其中的人,往往不能自拔,所谓的网格交易策略,马丁格尔加仓法,诸如此类的,永远也逃不出赌徒谬误的魔掌,但它必然能获得永生般的生命力。

因为决定一个策略流行程度的,永远不是它的收益能力,而是他是否契合人性。

世间上的任何事物,似乎只要符合人性的期望,就会获得顽强的生命力。就如同旁氏骗局一样。网格策略也好,马丁格尔策略也罢,一开始总是给你一个非常非常稳定个的回报 预期。而且没有资金回撤。

人类的大脑厌恶损失,远甚于收益。这是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期进化而来的策略,因为草原上的祖先们可来不及思考太久远之后的事情,填饱肚子,干完这一餐再说。

然而,人类的文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仍然以百万年作为单位进化着。一颗远古的大脑,如何能够面对如今的金融市场呢?故而,千万别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市场,判断策略;需要依赖人类的知识,而非感受。

(吐血推荐一本神书:Neu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16965/

各位如果被人推荐了稳赚不赔的交易策略,并且推广者信心满满得认为不需要对市场有任何洞见,以“资金管理”作为主要交易法则。那你要当心了,很有可能是赌徒谬误的另外一个新装。

金融市场有点类似热力学的系统,大家需要牢记热力学提供的结论,防止上当受骗。

最重要的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市场上,你不做任何贡献或者洞见的话,也没有使得市场变得更有效的资源的话,不可能凭空产生利润,这是违反自然定律的事情。


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可以违反自然规律,这是可以确定的事情。每一种有效的策略,必然是用到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或者拥有超人的洞见能力,或者动用了自己的资源,使得市场更加有效。你得做出相应的贡献,才可能让市场回报你。

网格交易策略(错了就翻倍加仓),妄图不提供任何输出,就获得收益,就好比想要制造永动机一样,必然是痴人说梦。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网格策略(随便做一个方向,永不止损平仓,一旦对了,立马兑现利润,一旦错了,做反向,仓位翻倍。)的预期收益为零。

这个预期收益为零仅仅是数学上的,考虑到交易成本的话,预期收益是负的,也就是必亏策略。

复次,考虑到网格策略说需要追加的投资是符合复利模型(http://xueqiu.com/3926505042/36665677)的,故而连错几次之后,需要的新投入资金将是天文数字。而不坚持这个局,就会血本无归。

融资能力,终归是有上限的,因为该约束的存在,不太美妙的下场是必然的。
道理人人都懂,坚守,却如此艰难。

说了那么多天上没馅饼,大家看得好失望,我们懂得了赌徒谬误后,来看看什么叫棋高一招的聪明人吧。

转自人人网上的一位网友的妙文,作者我不认识,但因为作者已经删除了原文,故而已经丢失了原作者的信息。现在引用该文,如果原作者看到这篇,请告知我您的信息,我会补上出处。(顺便强烈谴责一下,许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大号在没有我授权的情况下,转载了我这专栏的许多文章,并且故意删除有关作者的信息,我保留相关权力,必要时会追究责任)

"一个怎么看都很“公平”的游戏: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有两个投币口,分别代表黑色与白色。玩家则把相应押注的游戏币投进去(游戏币与一元现金等值)。等到所有玩家投币结束,机器开始运转,并随机从黑白两个小孔中掉出一个球来。输家清空,赢家有一倍奖金。


S君讲到这里,我意识到这个赌局等于说老板为一个各占1/2的互斥事件都开了1的赔率。这种模型下,无论玩家采用怎样的混合策略,期望收益始终为零。


我没想出怎样获胜,我也不认为有可能获胜。


S君接着说,他的策略很简单。即一次选定一种颜色,如黑色。则第一次赌一块钱在黑色;如果输了,第二次压两块钱继续黑色;如果再输,第三次四块钱黑色……如此往复。如果n轮不赢,就在第n+1轮压2的n方于黑色。如果一旦赢了就收手开始下一次一元、两元、四元的新循环。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无论前面亏了多少钱,只要接下来赢一次,就能扭亏为盈,净赚一元,而n次连续失败的概率非常小,仅为1/(2^n)。


当然了,这种方法不足以唬到我。当我之前说任何混和策略期望都为零的时候自然也把这种策略包括在内。


这种策略看起来失手的概率很小,为什么期望还是零呢?很简单,因为他的赌注太大了,假设前7次都输了,那么第八次就不得不压上256元才有可能翻本。但是第八次再输,就累计亏损511元,我不认为身为初中生的S还有资本继续赌下去。换句话说,失败的概率虽小,但每次出现七八次不中的小概率事件时损失也是致命的,足以让他几周之内都没钱继续游戏。再者,这个策略每一个成功的循环只能收益1元,要想获得稳定收益,必须大量重复。以每次循环两次估计,要想赚到20块钱就需要玩40把。四十已经超过了2的五次方32,也就是说,想用这个策略赚20块就几乎肯定会遭遇连续五次白色,以至于亏掉32元。这显然是非常不理智的。


老实说,我非常怀疑这个策略的可行性。"


行文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个和网格策略一样的简单策略,是赌徒谬误的经典形式。看到这里,我本来以为是另外一个上当的赌徒而已。



"然而事实上,S君确实采用这个策略,每次在游戏机房里赚到20-30个币之后,接着去玩其他游戏逍遥一下午。我并非只是完全相信他的一面之词,而是他后来的分析使我不得不相信这种策略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我之前的分析犯了致命的错误。


“汉平,你的致命错误在于……你相信这是一个完全公平的博弈。”"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来了,超级干货。


“什么意思?”


S君笑着说,“你的分析从数学角度无懈可击。可是别忘了,你的结论是玩家期望为零,换句话说,庄家的期望也是零。可是庄家的收益真的是零吗,如果是零,他买这个机器教这份租金岂不是亏了?”


事实上S君的想法我也想过,庄家一定会赚钱。唯一的方法就是庄家在操纵小球。做个极端的假设,假如有人赌一万在白色,那么他能获胜的概率就非常小了,庄家不会坐视几周的流水付之东流。虽然不会有人在游戏机房赌上一万,但是据S说,一次赌上200-300的成年土豪并不少见。


对庄家来说,最贪心的情况莫过于每次都操控小球落在投注较小的颜色上,这样每次都赚。但这样显然不是常态,如果太明显而被玩家意识到,那就无法愉快的玩耍了。


庄家应该有赢有输,总体上维持一个适当的小收益,比如每十局10%,虽然不大但是比起什么金融理财产品还是堪称暴利了。


我有些疑惑:“那么对玩家来说,应该每次都站在少数一方,那也不是你这个策略呀。”


S接着说,这个机器设置是每个玩家走上前投币的。不与玩家交流的话,基本上看不到其他玩家把币投到了那个地方,而每次都与其他玩家交流再做决策又是不可能的。


我:“所以“少数获胜”这个“潜规则”并没有实际意义?”


S:“不能这么孤立地看——其实当你意识到这个博弈存在‘潜规则’的时候,就已经比之前前进很多了。我们接下来思考其他的、足以利用的潜规则。”


我:“还有其他的吗,我觉得少数获胜已经足以让老板赚钱了。”


S:“老板事先已经承担了机器以及场地的成本,也就是说,他在这次博弈中是负债的。他不仅不能亏欠,还必须要赚钱。而赚钱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不能让某人一次赚走巨款,这就是所谓少数获胜,但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在稳定收益的前提下吸引尽可能多的玩家。”


我:“从赌徒的心里来说,这场博弈不用交税,胜负看起来各半,其实已经非常诱人了。”


S:“但是不具备数学思维的其他玩家并不这么看。我们回到一开始你质疑我的问题,你说我的策略虽然失败的概率不大,但是一旦失败就会损失惨重是吧?”
我:“对啊,虽然失败的概率只有1/(2^n),但是一旦失败就会亏损2^n左右——总体期望始终为零。”


S:“你不妨仔细想想我可能失败的情况。我手里一般有300元左右,足以从压1块开始支撑我到压128元,也就是玩8次。我失败的唯一可能是,连续八次都是白色,那我就完了。”


我:“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确实存在……而且损失很大……”


S:“你错了,这种概率只存在于数学之中。实际上绝无可能——老板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试想在游戏中,一旦出现八次同一颜色,对于我来说,固然可以接受,因为我玩过上千次了,八次白色的概率是1/128,总会遇到的。但是对于其他偶尔只玩过一次的玩家,他们会怎么想,是愿意接受自己就是撞到了1/128的运气,还是开始质疑庄家?何况这游戏庄家本来就在操控。”


想要让玩家不质疑游戏被操控,不是真的不操控,而是只要让他们不感觉到被操控。


基于这样的原则,即便是正常分布下的小概率事件也必须拿掉,因为他们会引来质疑。反而温水煮青蛙式的偶尔操纵几盘少数获胜,因为庄家事先也不知道白色与黑色那个是少数,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并不会破坏黑白色的平均分布。


所以庄家并不顾忌让少数获胜,因为这种诡计并不打破直观上黑白的平衡。但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是“连续多次出现同一种颜色”,虽然在大量游戏中理应出现这种小概率事件。


它们是数学中的小概率事件,却在现实中被修正为零概率事件。


讲到这里我才完全明白了S真正敏锐的地方,也明白为何这么一个简单的策略可以在这样一个“公平”的博弈中始终获胜了。


后来S又补充说,他认为老板刻意控制10%的收益太麻烦了,毕竟老板还要照顾其他游戏和玩家。所以更接近事实的推测是,这个机器本身自带了一种随机分布。在这种分布下,老板确实收益和玩家整体一样,都是零。而老板只要每天抽一段时间,操纵几次游戏,使得这几次游戏中老板始终赚到足够钱,其他时间就让机器自动运转。这样除非出现有人压一万这种情况老板如临大敌以外,这个公平的机器就是一个聚宝盆了。


而S的策略不仅对贪心的老板有效,对看似公平的机器同样也试用。道理很简单,那是一个十几年前的机器,里面固然有电子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其实包括电脑在内,任何人造机器都无法真正地表示出“随机性”,任何程序中的随机数本质上都是一种复杂运算下的伪随机。当然,由于电脑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它产生的随机性非常强,可以模拟数百万种情况。


但对于简单的机械,模拟数十种情况就需要很大的成本,并且毫无必要——假设这台机器只预存了黑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白黑黑黑……白白白白白等五次博弈的全部分布,也就是2^5=32种情况,这对于偶尔玩之的玩家来说已经足够随机与公平了——除了S。


对S而言,如果机器只预存了这32种情况并且反复调用,那么他的策略只要准备五次赌博所必须的1+2+4+8+16=31元就可以始终获胜了。


事实上S在第一次就提钱买好30多个币。每一次以这些币为资本,赚到额外的20-30个币之后,去玩真正想玩的游戏。也就是说机器预存的情况确实小于等于32钟。
到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与S的思维差距有多么大,我的所有判断都基于数学,而这部分在之前两三百字就解决的“无懈可击”,可是后面的数千字才是S所真正思考的领域。"




笔者第一次看完这段后,如同醍醐灌顶,脱胎换骨!

毕竟是和人博弈,笔者之前一直陶醉在数字组成的量化世界里,搜索着期望收益更高的策略,而忽略了一个就在眼前,天一般大的基本事实:

投机交易是在和有血有肉的人在博弈啊!量化永远只是手段和方法,交易者毕竟是在和人做交易啊。所谓的交易,是有一个交易对手和你完成的。投机市场,是和人博弈,不是一个算式。

顿悟到这一点,后面的话便不难理解。


S说有时候有急事或者其他原因,他来不及把赚的游戏币花光就要回家了。他很少会找老板把剩余的币换成钱(原则上可以)。但是考虑到他要重复使用这个策略,那么事实上就不可以贪图小利而让老板起疑——他会选择一个数学上明显会输的游戏把币迅速输光。当然了,偶尔也会小赚一点——一直到初三那家店忽然倒闭,扣去手上的30多个游戏币,也赚了几十块钱,毕竟主要还是为了开心,不是靠这个发财。


这就是S的故事。




高明的S君,必然是能明白老板拥有的信息优势,作为交易对手的赌场老板有权力中止这场游戏,聪明的策略是见好就收。

唯有更高一层,才能胜过你的对手,唯有不同的洞见,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

妄图凭空获利,不劳而获,是受骗上当的根本原因。


治了这个病根,什么赠金平台套利,旁氏骗局,赌徒谬误都蒙不了你。可谓是行走江湖的百毒不侵。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判断价格走势的获利策略呢?

是有的,但它们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贡献了,并非不劳而获。

试简单举一例子,国外的伦敦金也好,纽约金也好,和上海的沪金都是完全拥有一样化学属性的东西。

但因为两者在不同的交易所内进行交易,故而能产生一种叫“跨市套利”的策略。该策略利用了“一价定律”,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在同样的时刻只可能有一种价格。

有交易优势的机构,利用自己在IT和资金上的优势,抢先在价格发生偏离的时候,做空高价格的黄金,做多价格比较低的黄金产品。

价格必然回归,则这一组合投资将获利,无须关心黄金未来的涨是跌,就能雯雯得获利。(如果黄金未来上涨,则低价做多的黄金赚钱要多余高价做空的头寸损失,反之亦然)

因为该机构输出了自己的资源,帮助市场更加有效,从而获得应有的回报。(跨市套利策略是大机构的菜,大家别贸然去介入)

再再再次告诫大家:天上不会掉馅饼。

如同我专栏第一篇文章里就不断反复强调的一样:如果你不知道这笔生意,你的优势在哪里,别人为什么需要你,你的上限在哪里,不对为什么产生利润,清晰透彻。那这笔交易,你别去做。

没把握的交易,不做,比及时止损还要好。当然如果已经做了交易,有问题了,还是及时止损,这是生存前提。

小总结一下:

不要相信所谓的赠金和返头寸类的策略能够产生真实的收益,除非你对旁氏骗局的爆发点能有洞见。(就算你很清楚内幕,依然不主张,不鼓励大家去旁氏骗局里火中取栗)

对于任何高息承诺,心里都要有个疑问在。不搞清楚投资的去向,都应该小心谨慎。

如同网格类策略一样,没有任何回撤的策略,都要当心一点。为什么能有如此漂亮的业绩,到底是有哪方面的优势?它掌握了什么别人还没掌握的资源或者知识?
如果没有什么非凡的创见或者资源,那必然是要被市场要回去的。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包括此专栏之前的文章和之后的文章,都需要得到我的授权。我保留一切追究责任的权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15

應用篇 你出門搭車、吃飯、上班 都要靠它 微信的支付功能 幾乎綁架中國用戶的生活!

2015-05-25  TCW
微信有多強大?透過一位台灣女生在中國工作的驚奇體驗,看看這個手機上小小的一個綠色標籤,對中國年輕人生活產生大大的影響。

撰文•林曉華

「登!」早上七點,鬧鐘還沒響,手機已經開始震動。點開不用任何文字,只見到一個白色長條狀,搭配著小紅點,點擊下去,老闆的語音訊息已經開始播放。這幾乎是所有中國上班族的普遍寫照,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因為老闆的指令可能已經傳來。

剛開始到中國工作,總會覺得這跟台灣人習慣的LINE沒什麼不一樣,但日子一久,逐漸見識到騰訊透過微信平台滲透中國年輕人的生活,有多麼的深。

十秒鐘!這是用微信付賬的時間,搭車還能打折我三十歲,是一位剛到深圳上班半年的台灣女生,這裡除了生活步調超快,其餘和台北生活沒有太大不同,但最大的差異,是我手上的手機,喔不,應該說是我手機裡小小的綠色App,有了它,我出門幾乎不用帶錢,我的食衣住行育樂全靠它。

隨著老闆發號的指令如排山倒海地湧來,才正要趕緊出門上班,連忙點開中國人習慣的叫車軟體「滴滴打車」,點下「專車」鍵後,一輛福斯房車就在門口等著接送,不只有司機替你開門,上車還會提供礦泉水;到達目的地後,司機按個發送,帳單就傳到你的手機裡,點開微信、輸入銀行卡密碼,十秒後,錢就自動從你的帳戶扣除。

整個過程只有十秒鐘,不必再忙著找現金,也不用等司機刷卡,就算你隔天再點開軟體來完成付費也沒關係。付完錢還有現金折抵,一趟四十元人民幣的車資,扣抵下來只要三十元人民幣不到。

走到樓下餐廳想買份早餐,店員告訴我,點餐只要掃描QR Code,就能用微信平台點餐;結帳也能在微信上用「微支付」,錢就直接從銀行帳戶裡扣除。就連逛無印良品,也只要掃描QR Code,折價券就存到我的微信「卡包」裡,幫我的消費做折扣。

這就是我們在中國最真實的「微信生活」,領了五百元人民幣的現金放在身上,兩個禮拜也花不完,原因很簡單,在中國生活,就算沒有現金,只要帶手機、記得銀行卡密碼,用「微支付」就行!

如果你跟計程車師傅說要付現,他還會跟你講一番大道理,告訴你「微支付」多好用,還能拿折扣省錢,叫你用「微支付」結帳,不要再拿現金給他。

一天上班生活才要開始,今天公司有筆費用得支付給供應商,約莫五千元人民幣的費用,原本以為得跑趟銀行,只見中國同事阻止我,拿出手機、打開微信軟體,輕鬆點了三、兩下,輸入銀行密碼,五千元的費用就匯到供應商的帳戶裡,用的就是「微支付」。

微信的支付功能幾乎全面綁架中國用戶的生活,我很疑惑,為什麼微信支付能做到這種程度,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卻不行?中國同事一句話就解答了我的問題:「因為微信讓所有銀行跟它做朋友,支付寶卻是讓所有銀行把它當敵人。」確實,微信支付是零時差地從你的銀行帳戶裡扣除,才剛按完扣款,銀行簡訊通知就傳到你手機,告訴你帳戶被扣了多少錢,安全又迅速。

「你有QQ嗎?沒有?那你先去申請一個QQ,再來填資料。」那是我在中國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總機小姐這麼告訴我。

動動手!不管在哪裡都能輕鬆做起副業微信在手機上作為滲透中國消費者的接口,另一端我們的雲端生活才正要開始,因為發送電子郵件、上傳空間,就連音樂下載平台,生活都與騰訊旗下的QQ綁在一起。

就連下了班要與同事聚餐,人生地不熟的也不要緊,因為同事透過微信的「與好友分享位置」的功能,直接把他的所在位置發送給我,點下去就可以開始導航,而背後運用的就是騰訊旗下的地圖軟體。

想去看場電影,打開微信就能查好電影場次、訂好電影票,用的也是騰訊開發的票券整合功能。更可怕的是,幾乎實現了中國「人人做電商」的夢想,因為只要把產品照片發到微信上,輕鬆就做起了「微店」,這是現在中國上班族最夯的「副業」。

當你還以為微信只是另一個LINE,微信已經以「電子錢包」、「入口網站」、「地圖軟體」、「電商平台」等千變萬化之姿,全面入侵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它像是結合了PayPal、Uber、Yahoo奇摩、淘寶與臉書(Facebook)的綜合體,台灣人難以想像的「微信生活」,早在中國全面滲透。

他們,是這樣看騰訊陳先生,28歲,上班族騰訊存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是生活不可少的工具。

陳小姐,26歲,即將到騰訊工作騰訊是一個有理想的好公司,重視社會企業責任。

吳女士,80歲,騰訊小股東騰訊公司股票會升值,比匯豐銀行還要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78

微信的互聯網金融之路能跨過騰訊基因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6/152810.shtml

導讀 : 微信僅憑借全民搶紅包就號稱一天做了支付寶十年的綁卡事,財付通的市場份額也只落後支付寶,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更是成為首家開業的純網絡銀行。但是,微信卻始終無法在騰訊的互聯網金融中發揮支柱作用。

互聯網金融現在是中國互聯網最熱的領域,幾乎集中了所有的互聯網創新思想和產品,而在中國市場上領先的前十互聯網公司幾乎全部都已經在互聯網金融上布局,更不要說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巨頭。

雖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很快,但問題也不少,監管逐漸深化和成熟,產業日漸步入正軌,可一些互聯網金融應用上的創新卻也舉步維艱,不同公司之間的發展差距在拉大。

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互聯網老大,騰訊在金融方面可謂用盡心思,成果也不錯。微信僅僅憑借全民搶紅包就號稱一天做了支付寶十年的綁卡事,財付通的市場份額也只落後支付寶,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更是成為了首家開業的純網絡銀行。但是,微信卻始終無法在騰訊的互聯網金融中發揮支柱作用。

微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連防守都漫不經心

從媒體的公開報道看,騰訊不久前成立了金融事業線,但卻將金融主力軍微信支付排除在外,更讓人浮想聯翩的是微眾銀行的創業行業曹彤任職如此之短就離職而去,隨之而來還有人們對微眾銀行APP業務範圍和能力的吐槽。在騰訊金融取得巨大成功的幕後,人們越來越感覺微信在金融領域的發展腳步卻逐漸放慢,創新也越來越不足,引發了業內擔憂。

微信紅包和打車曾經被認為是騰訊進軍互聯網金融並和螞蟻金服拜掰手腕的主要抓手,也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甚至被廣泛認為抄了馬雲的後路。但是,自從滴滴與快的合並之後,打車這個支付平臺的拓展作用就越來越弱,直到滴滴投身支付寶門下。細心的人們已經發現,滴滴打車變身滴滴出行,並接入支付寶,而且圖標位居支付寶首頁顯著位置,而滴滴曾經的後臺老板騰訊卻從來沒有給過滴滴這樣的微信待遇。這樣的結果即使並不意味著微信支付出局,也已經說明微信無意在與支付寶於出行平臺爭鋒。

同樣,螞蟻金服在最近一段時間行動很多,雙11的支付寶每秒處理8.9億交易的能力驚人,可微信十分低調,與微信合作的京東並沒有發布微信導流和支付的相關數據。很多人也發現,首都機場前不久才布滿航站樓的微信地貼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正是支付寶的巨幅廣告和機場支付、安檢等方面的應用。與支付寶在麗江大張旗鼓的智慧城市和北京智能停車系統建設的不同,微信此前高調發布的上海微信城市等建設已經不見諸於媒體。幾個回合下來,給人的感覺是微信已經自認下風。

場景建設,微信支付雷聲大,雨點小,渠道作用寬卻淺

騰訊提出場景金融的理念並不晚,甚至可能是最早的,但概念提出之後的行動卻是淺嘗輒止,也許不是不想深入為之,而是難以為之,主要原因還是微信不爭氣。

微信的用戶數很多,用戶的使用率也很高,但說到底還是社交方面的用途,在有交流場景但無交易場景。微信要在場景金融上實現突破,就幾乎要從零開始做起,這個與支付寶天生的交易場景有很大區別,甚至也遠遠不如百度因廣告而與企業建立起來的關系來得更為便利。

微信為了抓住企業和商業,推出了公眾號,訂閱號和服務號有一定的交易能力,可從實踐來看,還是要集中在信息推送和客戶交往方面,於支付的貢獻並不大,也無法建立起長久的頻繁的支付交易紐帶。

即便是現在非常火爆的互聯網金融的理財產品,微信也多是停留在廣告營銷層面,並不能直接變成交易管理一體化,隨著競爭對手的產品越來越集成化,微信的渠道作用還在弱化。如今,騰訊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都集中在QQ與財付通上,而非微信。

同時,微信借助紅包綁定了數以億計的用戶的銀行卡,很多人由此認為支付寶就會被替代了。事實卻是,即便很多人綁定了銀行卡,也只是用來搶紅包發紅包,娛樂還是娛樂,由娛樂轉化為實際的消費的比例並不大更不頻繁,包括紅包自身在內,微信綁卡的作用還沒有體現出來。

現實體驗看,支付寶里已經集成附近商家的應用,可以將訂單和付款等集合起來操作,更是準備發起群眾運動拓展商家資源,而微信還多是停留在給優惠券和發營銷信息的層面,多個商業環節至今沒有完全打通。體驗的結果也差異明顯,在一些商家消費的時候,支付寶可以給到8-9折的無理由折扣,而同樣的店用微信支付卻僅僅象征性的給客戶幾分錢的下次才能使用的優惠券,吸引力大小差距很大,也體現了雙方的投入差別。

微信的基因再次成為金融業務發展的絆腳石

騰訊在社交和遊戲產品上的能力無人能敵,也成為了即便是百度阿里等巨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因為其歷史成長歷程和產品社交特征的影響,在所有的與錢相關的商務領域都難以有大的作為,這個基因也遺傳到了微信身上。可以這樣講,中國互聯網的絕大多數應用,只要是騰訊看中的,幾乎都做的了第一,而只要是與錢相關的商業領域,騰訊沒有一個第一,甚至很多都已經被遺棄,這里面最徹底的就是電商。

騰訊將電商板塊整體移走,也就意味著移走了微信做互聯網金融產生的沃土。金融從來不是憑空產生,雖然金融企業可以憑空建設,但要想整體做大,任何的金融都要從商業活動中自然而然的誕生。阿里巴巴有在中國占據主導地位的電商基礎,所以在金融方面幾乎是水到渠成,不論是發展速度、業務廣度還是創新力度都占據強勢地位。同樣,京東有著處在第二位的電商基本盤,做起金融業務來也比其他的半路出家或橫空出世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迅猛的多。騰訊放棄了電商業務,讓自己的互聯網金融也變成了僅僅建設在以人為主的社交平臺之上,這個平臺遠遠不如以錢為基礎的電商交易平臺更穩定更肥沃。

騰訊存在強大的社交基因,而且這個社交基因還是非落地非實名缺乏安全感的,這種基因特性就讓騰訊在一切需要和錢打交道的商業領域施展手腳的時候力不從心。這種基因並不是錯的,也不是壞的,只是熊的基因即便可以嫁接給老虎,生出來的也不會是老虎,至少不會是純種的老虎。企業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往往由企業的基因決定,微信、微博等大平臺更不可能脫離自己的原始基因而無限制的發展。

騰訊可以做互聯網金融的平臺,也有這個能力和實力,但卻不能將寶押在微信身上。微信已經成為了公眾化的社交平臺,微商已經塵埃落定,與金融的緣分也漸行漸遠,事實已經證明,騰訊最高層最初對於微信的定位擔憂是對的,但事已至此,也只有讓微信好好的做微信,騰訊的互聯網金融重新思路並另起爐竈玩起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031

看看微信的老對手 十年過去,QQ空間為何還有6.53億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495

“QQ空間”(Qzone)是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QQ用戶的網上虛擬家園,是騰訊集團的核心平臺之一。 (CFP/圖) 

QQ空間誕生於十年前,並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微信後來居上,變成了最火爆的社交工具。但在微信等新一代社交工具沖擊下,竟然還有高達數億的年輕人活躍在QQ空間,這也使得後者成為微信的主要對手。

當微信成為手機上最火爆的社交工具之後,那些PC時代的同類們還有活路嗎?

數據得出的結論令人吃驚。雖然人人網、博客等社交網站紛紛式微,但騰訊的QQ空間還有6.53億的活躍賬戶。

騰訊公司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QQ空間月活躍賬戶數達到6.53億,其中移動端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77億。據QQ空間發布的數據,2015年9月,QQ空間活躍用戶中,51%為90後用戶,32%為95後用戶。

20歲以下年輕人,正是當前互聯網公司孜孜以求的未來主流用戶。如此眾多的年輕人為何留戀QQ空間?

抓住95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對網民的定義是,過去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居民。

2015年7月,CNNIC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20歲以下網民規模占比25.6%,與2014年底相比增長1.1個百分點。換言之,95後占據了中國網民總數的1/4。

這一趨勢,在多家社交網絡、社交媒體的用戶數上有所體現。據市場調查機構凱度中國的數據,2014年中國社交媒體用戶中90後占到37.7%,第一次超過了80後(占比30.8%)成為社交媒體上活躍的最大人群。

新浪微博在2015年11月20日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稱,2015年9月,微博日均活躍用戶數(DAU)為1億,同比猛增30%,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而月活用戶也增長33%達到了2.22億。此前新浪微博CEO王高飛稱90後用戶在微博上超過一半,達53%。2015年8月,《中國校園微博發展報告(2015)》稱,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新浪微博共計有超過5200萬名青少年用戶。

江西男孩戴懷軒就屬於QQ空間那32%的95後用戶之一。他生於1998年,5歲時就由哥哥帶去網吧,玩遊戲《魔獸爭霸》,已經有12年網齡。

9歲那年,看著自己的媽媽玩QQ,他也跟著註冊了一個,成為QQ會員,隨後又陸續開通了超級QQ、紅鉆、黃鉆和綠鉆會員,每個月50元人民幣自動續費,一直到現在。

戴懷軒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自己很喜歡玩QQ空間,是目前所有社交網絡中他使用頻次和時間最多的一個。一開始,他喜歡把空間裝扮得很好看,買裝扮、發照片、寫日誌,沒事兒就去踩朋友的空間、留言。不過,他在兩年前用上了智能手機,手機上是不顯示空間裝飾的,此後他在QQ空間的活動主要集中在發照片和說說。

作為中國最大的在線社交網絡平臺,QQ空間聚集的年輕人最多——3億多25歲以下的活躍用戶、近2億名20歲以下的活躍用戶。

QQ空間誕生於2005年6月,主打博客功能,當時它更為人知曉的名字是Qzone。騰訊公司在2009年年報中第一次把QQ空間作為主要運營統計數字提及,當年QQ即時通訊活躍賬戶為5.2億,QQ空間活躍賬戶為3.9億。此後,QQ空間的活躍用戶數一直處在千萬數量級別的增長態勢。不過在QQ和微信面前,它顯得頗為低調。

2010年,Blogger Insight的一位分析師凱·盧科夫(Kai Lukoff)發表評論稱,騰訊憑借著強大的用戶群,將QQ空間戴上“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的王冠,但QQ空間及騰訊其他SNS服務都成為其社交網絡的敗筆。

盡管當時QQ空間聲稱有3.05億活躍用戶賬號,但QQ空間網站醜陋、不直觀且問題不少。QQ空間從未贏得年輕人之外的受眾,反而是完全複制於Facebook的人人網吸引了學生用戶群,而開心網則以簡單友好的站點爭取到了寶貴的白領用戶群。

5年過去,競爭對手們在社交網絡方面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人人網在2015年5月宣布轉型,開拓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業務;開心網在偷菜、買賣奴隸的熱鬧過去之後恢複平靜,反而是QQ空間用戶數一直在增長,並且實現了從PC到移動端的切換。

央視市場研究公司一位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PC時代,QQ空間一馬當先主要依托於數量龐大的QQ用戶。

戴懷軒的一位生於1993年的朋友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自己從小學開始玩QQ,當時年齡太小,拼音都沒學好,字都不太會打,一個“女”字要打半天才能打出來。2006年上初中開始玩QQ空間,這一習慣一直保持、順延到現在上大學,身邊的朋友們也大都如此。進入大學後有人推薦用人人網,但是相對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產品,雖然註冊了,但是不怎麽活躍,沒怎麽玩。

在維意電商負責人彭海亮看來,QQ空間是目前全球互聯網社交領域里最奇葩的產品,它幾乎集合了當下流行社交產品的多種功能於一身:在PC端的QQ說說類似於一個加強版的微博,空間日誌則相當於紅極一時的博客,而空間相冊則更像是國外的Instagram照片分享平臺,而當QQ空間嫁接在手機QQ里它又承擔了PK微信朋友圈的功能,QQ空間針對商家推出的認證空間則有點微信公眾號的味道。

確實,QQ空間內容太龐雜,但它同時也照顧了很多人的需求。

在騰訊家族中,QQ空間是個大而全的“奇葩”產品。 (CFP/圖)

“朋友們都在用”

2015年1月,就讀於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19歲男孩Andrew Watts,在博客網站“Medium”發表文章,描述了他眼中的社交網絡:“對我們來說Facebook已經死了”,“現在Facebook像一個氣氛尷尬的家庭派對,我們又不能真的走開”。

太多家人在同一個社交網絡平臺,讓人有諸多不便,這一點與戴懷軒很有共鳴。盡管媽媽是他的QQ引路人,2012年某天他還是找了個借口把媽媽從好友中刪除了,因為“不想讓她看我的朋友圈”。

Andrew Watts表示,“Instagram是目前為止我們這個年齡段最常用的社交媒體渠道。我和很多比我更小的人(00後)聊過,他們甚至沒有Facebook——有Instagram就夠了。”

當然,Instagram也是Facebook旗下的成員產品,以照片分享為主。2010年成立的Instagram在五年里吸引了全球4億用戶,每天在這里上傳8000萬張照片和視頻。

在中國沒有Instagram,QQ空間順勢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照片分享平臺。這其中,當然也離不開背後團隊的用心。

騰訊開放平臺不僅在QQ空間開放了美圖秀秀的接口,2014年初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的優圖團隊推出了美圖類App“天天P圖”,以滿足用戶照片分享的需求。

2015年1月,《武媚娘傳奇》因為封殺、露胸等話題登上近期熱點,該劇開播後,“天天P圖”立刻推出“武則天妝”的功能,只要在手機上拍攝自拍照,就能一秒鐘變身武媚娘,兼具好玩和惡搞的功能,在亞洲各地引發了Cos武媚娘的熱潮,在QQ空間上立刻火了。

隨著移動社交工具越來越多,對年輕人來說,微信、LINE等多種社交方式並用已是常態,但他們無法割舍QQ空間的原因是——朋友們都還在用。

2012年,戴懷軒註冊了微信賬號,主要就是和媽媽聯系。不知不覺,現在他的微信用得更多了。

兩年後,戴懷軒去到日本留學,他在社交網絡上花的時間有了很大變化。出國前,他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的比例大約是5∶3∶2,現在這個組合有了新變化,朋友圈、QQ空間、Line、微博比例分別為5∶2∶2∶1。Line是日本的一款社交軟件,類似微信。

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自己不會放棄QQ空間,因為之前的朋友們都還在用,他現在會把朋友圈的內容同步到空間里。而且,他的超級QQ、黃鉆、綠鉆會員也一直保持續費,尤其是綠鉆,可以免費在QQ空間里聽歌,而在日本,在線聽歌也是要另外花錢的。

戴懷軒在同齡人中算是早熟的。他現在日本一邊讀預科一邊兼職,每月收入約七八千元人民幣,有時候他會把一個月工資全部用來買一個包包,但有時候他不願意在QQ空間發太多這些東西,因為擔心同學說他炫富。目前,他的QQ好友約200人,微信好友100人。 戴懷軒的另一位同齡的朋友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QQ是我從小到大一直在用的,成了一種習慣吧,現在主要玩QQ保持和朋友聯系,QQ空間屬於主流。微信屬於後起之秀,斷斷續續在用,平時一些吐槽的狀態會發在微信朋友圈,因為不想讓QQ空間里主流的朋友看到。”

來自微信的內部競爭

其實,騰訊一直試圖將其核心用戶群從年輕人擴展至更成熟的人群。

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監鄭曉波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微信抵達了QQ想要、但未能抵達的人群,QQ將繼續做好年輕用戶市場。

這一思路,或許還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擔憂有關,QQ空間的年輕用戶群體成為了商家們競相追逐的目標。

鄭曉波在11月中旬廣州的一個分享會上提到,自己前不久在上海的一次活動中分享了有關QQ空間的內容,其中提到一些商業合作案例,下臺之後就被人團團圍住,詢問各種合作的可能性。

2013年7月,紅米手機在QQ空間首發,1分30秒內10萬臺手機預售告罄。鄭曉波近期在廣州的一次分享沙龍上表示,此後不少手機廠商找上門來,華為、中興、酷派等都與QQ空間有合作。

95後對遊戲、明星、電影、綜藝、搞笑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偏好。2015年,QQ空間開始介入電影宣發業務。當年2月4日,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在上映前,該片所有主創做客QQ空間,聯動QQ音樂、QQ等產品進行了線上、線下的互動直播,直播期間吸引了超過百萬網友的收看。此後它們又承接了《小時代》、《何以笙簫默》等電影的在線宣發。

QQ空間在中國社交網絡平臺中率先旗幟鮮明地打出了“95後”的旗號。1995年被稱為中國的互聯網商業元年,生於1995年及之後的95後也成為伴隨中國互聯網產業成長的一代。2015年10月、11月,QQ空間先後發布了《“95後”新生代社交網絡喜好報告》、《“95後”消費觀社交網絡報告》,爭取在“95後”市場的發言權。

QQ空間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QQ空間的付費黃鉆用戶中,95後用戶約占40%,使用裝扮功能的QQ空間用戶中,60%都是95後。他們喜歡在社交網絡上分享日常心情、生活照片、美食旅遊和搞笑段子,分享頻次遠高於成年人。此外,38.6%的95後用戶有加入明星粉絲群或社區,該比率遠高於非95後。

QQ空間一位內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QQ空間也在盡可能地揣摩、學習95後的喜好,及時改進和調整,以推出更好的產品服務年輕人。目前QQ空間面臨的最大競爭還是內部競爭。

還在念大學的郭茲記得,她生於1998年的妹妹去年才開始玩微信,當時妹妹對她說,微信是叔叔阿姨才玩的。

現在這個情況可能有些變化,在2015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互聯網+微信”的分論壇上,微信官方第一次公開了微信用戶數據,60%的微信用戶是15-29歲的年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46

紅包大戰:支付寶的“關系”謀略,微信的“照片”阻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6/153985.shtml

導讀 : 今天下午黑馬哥的朋友圈被刷屏,我勒個去!點開一看原來是“朋友圈照片紅包”。黑馬哥驚恐的看了一下日期,今天剛26號啊!不是說好了有搖一搖的嗎?這是怎麽個意思?

本文系作者黃有璨(微信ID:sanjieke)投稿

今天中午2點,我更新了微信新版,當時就覺得,這必然是一個為了春節而準備的版本,但更新後並未察覺異常。

到了下午5點多一點,微信群和朋友圈瞬間被紅包照片刷爆。不得不再次嘆服於微信,也引發了一系列思考和胡亂猜測。

今天故事的主角一定是微信,但可能我還得先從支付寶講起。

自移動互聯網普及以來,每一年臨近春節的日子,都免不了一場紅包大戰——這既是品牌營銷,也是一種面向競爭對手們的示威。這場戰爭的主角,最早曾經是微博和微信,從2014年開始,由於微博式弱,紅包大戰逐漸演變成了支付寶和微信的雙雄之爭。

倒推到1年以前,2015年的紅包大戰,微信借著與春晚的合作和除夕夜的全民搖一搖,無疑成了去年紅包大戰的最大贏家。

而到了今年,支付寶則顯然有備而來,早早砸下2.6億元拿下了春晚的獨家互動合作權,並於1月25日正式發布了春晚支付寶搶紅包攻略,以聲勢和準備看,支付寶對於2016年的春節紅包大戰,是有一點誌在必得的樣子的。

看起來,這也比較好理解,以馬雲和阿里一貫的風格和立場,輸了一陣,是很難接受再繼續輸第二陣的。

但再往前推一步,這個事,可能還不止是單純的一次紅包大戰的輸贏勝負這麽簡單。

自2012年微信上線以來,微信之所以可以一步步蠶食掉在支付領域阿里的領地,背後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是騰訊最為寶貴的核心資產:用戶關系鏈。

支付是工具,而關系鏈則超越工具。工具需要服務於用戶,但關系鏈則天然就是用戶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講,居於關系鏈去發展工具是容易的,但反之則難得多得多。看看微信支付的發展,和支付寶推出生活圈和社交關系後的產品表現,二者之間,高下立判。

這,就是馬雲和阿里這幾年來的最大危機感所在。若解此憂,必須在用戶關系鏈上有所突破。

只是,支付寶的生活圈和社交自2015年9月上線以來,表現的確乏善可陳,即便上線時確實因為跟微信長得一模一樣而形成了話題,幾度刷爆朋友圈,但最終真正能夠把支付寶的社交模塊用起來的用戶,還是寥寥無幾。反而是,吐槽和唱衰支付寶的人,倒是一直都不少。

那麽問題來了,居於支付去發展社交很難走通,這麽淺顯的道理,我們能看到,阿里和支付寶的產品經理們就看不到?如果早就能夠預見得到支付寶做社交的艱難,為何還要投入如此大的人力和精力,耗費數個重要版本去更新和做好它?

到今天下午的微信紅包照片刷屏後,我突然有種感覺:這個事,和2016年的春節紅包大戰,很可能下的是同一盤棋。

支付寶想要在用戶關系鏈上有所突破,這個眾所周知。只是,活在微信的陰影下,要想找到一片空間能夠正面一點一滴的從微信手中把領地搶過來,卻幾無可能。這件事,3年前的來往易信飛信都辦不到,今天的支付寶也辦不到。

但,假如換一個思路,如果能夠抓住一個全民投入式的熱點,居於特定的與支付相關、可拉動一群朋友一起參與的場景,以運營驅動營造出來一個事件,再借由事件本身的發酵,在短時間內迅速卷入N多用戶,這樣是不是能夠形成一個突破口?

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畢竟此前,從未有人這麽做過。

但,既然沒人做過,就意味著可能性。而既然這對於支付寶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就值得投入和嘗試。

而,一個全民投入式的熱門節點,且還要具備與支付相關、可拉動一群朋友一起參與,這樣的節點和事件,非春節發紅包莫屬。

所以,現在看起來,從2015年9月更新社交模塊和生活圈,一直到拿下2016年春晚獨家合作,再到2016年1月25日發布春晚攻略,支付寶在下的,很可能是按部就班的同一盤棋。

假如我如上的猜測不幸言中,那麽不能不說支付寶其實盤算得很好,邏輯也都順暢。只是可惜,他們的對手是微信。

1月26日下午5點,在支付寶發布的春晚搶紅包攻略還沒能被人們普遍知道的時候,微信的紅包照片上線,並已如你所見,在短短10分鐘內徹底刷爆朋友圈,其盛況,甚至可能比2015年年初微信朋友圈廣告上線的時候還要可怕——我從來沒見過整個朋友圈都在使用同一個功能的盛況,真的不誇張,是整個朋友圈。

而,最關鍵的是,以做產品的常識來判斷,微信此次功能從內測到下線,都並未強制形成用戶更新,這背後的信息是——這件事,很可能微信已經琢磨了很久,埋伏了2、3個版本了。

至於之所以在今天上線,一來自然是春節紅包玩法的預熱,二來,則無疑瞄準的就是昨天發布的支付寶紅包攻略。看起來,看起來一直波瀾不驚的微信團隊是一直在這里候著支付寶,要打一場阻擊戰的。

看看下面這些或真或假的已經流傳得滿世界都是了的截圖吧,看起來,同樣是預熱,但從實際形成的傳播、用戶參與和聲勢影響力來看,微信再一次占據了全面上風。

640-2

640-3

而最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微信在整件事情里,只不過是開放了一個產品功能,然後發了一篇文章告訴了一下用戶,說我們上線了這個功能而已。最多最多,微信可能再找了點人寫了幾篇PR稿。

哪怕你支付寶早已眾誌成城有備而來。

我忘了是不是張小龍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了——做產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懂人性。

之所以會忘記掉,是因為曾經這麽說過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只是,做歸說,能真正做得到的,實在鳳毛麟角。

回想起來,微信成長的這一路,從搖一搖和附近的人,從開通訂閱號和全民打飛機,從春節紅包到朋友圈廣告,幾乎沒有哪一次不是既能形成全民事件級的刷屏,又能同時贏得一大片用戶贊譽的。

而每一次,微信的成功所依靠的,都是一些細微的對於人性的洞察。

這樣的一個團隊,是令人贊嘆的。而擁有這樣的對手,則很可怕。尤其是,如果你此前的一舉一動都已暴露在對手眼前,而對手的所有應對,你卻還都悄然不知。

對支付寶來說,現在到春節,還有10天左右的時間,在這樣一場已經下了豪註、難以接受失敗的PK中,支付寶還有調整的余地,但這一定會異常艱難。

對了,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微信的另一個新功能“搖一搖搶紅包”又已經開始測試了。

64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787

深度解讀小程序,我們問了微信的朋友和創業者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0/160767.shtml

深度解讀小程序,我們問了微信的朋友和創業者們
高榕資本高榕資本

深度解讀小程序,我們問了微信的朋友和創業者們

小程序所引發的第一個主戰場應該是“地面的戰爭”。

微信小程序1月9日淩晨正式上線了,大家應該看到了不少分析和報道。但我們要來點內外結合的東西。

我們收集了關於小程序的重要問題向微信的朋友進行了詢問,同時也請高榕大家庭里最早使用小程序的CEO們談了他們的看法和直觀感受。

微信的朋友表示,小程序所引發的第一個主戰場應該是“地面的戰爭”。一個核心思路是:小程序目前的定位可以看成是一個效率工具,是一種服務性工具。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獲取流量的工具。

希望大家喜歡。

地面的戰爭即將爆發:小程序高榕十問

639282886369077322

 

 

1. 小程序最可能在哪些領域出現大的機會?

從產品特性的推演上來說,小程序所引發的第一個主戰場應該是“地面的戰爭”。對於有地面自有流量的商家、有地面推廣需求的商家尤其如此。

比如說,社區的生鮮電商、生鮮微商、酒店旅館、餐飲,以及我自己比較看重的醫院服務等方向。

第二個主戰場,可能是基於群的協同協作的to B類工具。這里面可能會跑出一兩個比較牛的公司來。

2. 小程序與APP、公眾號、H5的核心區別是什麽?

無須安裝是小程序和APP的最大區別。

相比H5,小程序有更加優秀的UI交互表現。

對公眾號來說,小程序沒有粉絲概念,不會騷擾用戶。

總結來說,小程序是無需安裝但交互上要比H5和公眾號更為友好的一個程序或者應用。

3. 除了大眾宣傳的便捷性等優點,小程序有哪些限制?

第一,談到最大的限制,很多人沒有註意到的事實是,小程序不是一個用於營銷和獲客的工具。小程序沒有“關註”、“用戶留存”的概念。對我而言,小程序更多的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工具。

第二,小程序在產品特性上可能會有一些限制存在。比如,目前來看,小程序的二維碼不能發朋友圈,也不能通過識別二維碼直接啟動。

第三,從產品運營的角度看,小程序對於行業的開放會有一個逐步優化的過程,不同行業的審批成本、進入門檻會有一定的差別。

4. 微信內部對小程序的限制有哪些?

內部來說,微信團隊可能更擔心小程序濫用的問題,大家會很慎重。

5. 小程序在開發上的難度如何?

坦率的說,小程序的開發難度非常低。上手的話,基本上一兩個大學生,簡單的前臺+後臺+UI就能跑起來了。整個的開發成本不是很高。

827212738508951196

但是這里對於行業的準入資質要求是蠻高的。比如,股票類型的可能需要證券方面的交易資格等等。

換句話說,小程序並不像公眾號會有個人的主體,它目前應該全部都是對公主體。

6. 小程序未來有哪些入口可以進入?

從小程序目前的產品特性和運營特點整個來做分析,它主要是針對線下流量的轉化設計的。通過自然接入小程序,為線下的場景或者服務能力提供一個便捷的連接工具。

線上來看,目前線上入口對於小程序的限制還很多。但小程序未來有想象空間的地方可能也在這里。

如果小程序將來的入口出現在線上,也就是說,如果微信公眾號之間能夠互相的跳轉,這件事對於整個微信生態圈的影響將會是很大的。

我給大家提示一個核心思路:小程序目前的定位可以看成是一個效率工具,是一種服務性工具。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獲取流量的工具。

這是小程序與當初微信公眾號、服務號更多偏向於傳媒、內容的定位是非常不同的一個點。

如果理解了它的思路,你看過來後就基本能夠明白小程序的重點在哪里,它在行業上可能會偏向的方向會在哪里。

7. 有人說小程序是對服務號的一個修正,小程序跟服務號是什麽關系?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小程序將會幹掉服務號。

因為服務號的用戶體驗和產品能力是完全不能適應微信最初推服務號的初衷的。服務號是以應用為中心,讓商家提供服務能力的定位。但實際上,服務號是遠遠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

8. 小程序本身可以通過哪些渠道變現?

從現有情況的推演看過來,我的建議是,小程序一上來就要思考好變現的方式。

比如,你一上來就能夠賣電影票,賣酒店服務,賣飛機票,甚至可能是與醫院相結合賣醫院服務的。另外,像律師、會計師等提供咨詢服務的行業,更容易在小程序上找到變現的方式。

大家千萬不要想著要通過小程序做流量,變成平臺,再往電商走。從小程序目前的定位來看,這絕對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9. 剛才提到線下是主戰場,那麽小程序的擴展速度會不會難以像互聯網項目一樣指數級增長,也難以出現壟斷級別的公司?

這個未必。舉個例子,比如所有電影票都有小程序二維碼會如何?

所以,小程序的戰場上是有可能出現巨頭的。

10. 對於小程序來說,主要的競爭點是什麽?(功能上一般來說難以有門檻,所以是產品、UI、線下能力、BD能力這些麽?)

小程序輕前端,重服務。

難點不在小程序本身設計和實施,這里很簡單。難點在你提供什麽業務服務,以及如何組織,也就是如何通過業務服務本身來定義小程序的設計和實施。

因為小程序需要一次觸發就能滿足用戶需求,所以對服務能力要求很高。

高榕大家庭創始人VS微信小程序

404454907189788802

 

 

1、水滴互助、水滴愛心籌創始人沈鵬:增加了場景的連接

小程序目前的主要紅利就是使用即關註。但是入口弱化了。

小程序的推出,確實增加了用戶使用微信連接線下服務類商戶的更多場景和機會,但是直接把原有app的設計直接搬上來未必是最佳模式。沒有場景就沒有小程序,開發出和自己業務關鍵點相匹配的觸發場景很關鍵。

小程序的推出還有個好處就是:長期來看如果養成了大眾使用小程序的習慣,對創業公司來說解決了C端操作設備兼容的問題,降低了開發成本,不用iOS、安卓工程師細分了,特別是安卓各機型的維護成本比較高。

2、微贊| 創始人、CEO 周鵬鵬:嘗試比思考更重要

小程序具備原生APP的大部分功能,同時集成了身份驗證、支付、分享傳播的三大關鍵優勢。同時,它也具備了H5應用的更新方便,免安裝的優勢。

個人覺得所有企業不管什麽背景,都應該去嘗試。大家所擔心的各種限制,在運行一段時間後,微信應該會有選擇性的逐步開放。對於小程序,我認為嘗試比思考更重要。

3、多點科技創始人、CEO 黃正世:小程序具備AR的潛力

微信小程序是物品的網絡化延伸,可以讓實物具備虛擬交互的能力,也是物聯網的交互工具,這就是AR。小程序務實當下卻又大膽創新,著眼未來卻又不激進。

4、拼多多| 創始人、CEO黃崢現在的用戶體驗超出最初預期

我覺得小程序對於很多低頻的APP來說可能是顛覆性的。因為從邏輯上講,低頻的東西還需要下載一個APP是比較說不通的。但是,小程序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整個生態會怎麽樣還不是非常清楚。從當前上線的小程序來看,整個的用戶體驗比我們一開始想象的要好很多,做到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

5、元寶鋪| 創始人、CEO 陳瑞貴:小程序可以連接線下信貸場景

可以說,微信小程序的定位偏向於連接線下場景,元寶鋪所做的事情,就是將小程序與信貸場景連接起來,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展示除APP外另一種線上信貸流程的形態和服務入口,並為各個金融機構提供定制小程序的服務,一同優化信貸服務的在線體驗。

相較於APP,小程序的開發時間較短,更符合新信貸產品的介紹和推廣。作為用戶,省去了去應用市場下載安裝再註冊登錄的麻煩,可以通過微信搜索或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直接打開小程序,並利用微信的賬戶體系直接登錄。在保持APP基本操作功能的前提下,小程序能夠實現更流暢的運行速度,給用戶帶來更佳的信貸服務體驗。

對於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來說,線下已經有足夠多的網點來獲取客戶資源,同時業務性質又決定了大多數APP是低頻使用,所以更急需的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優化信貸服務。

這次元寶鋪搶先發布的FIDE小程序能夠把我們的集IT訂制、數據訂制、風控訂制為一體的全業務周期數據化信貸解決方案FIDE,通過微信端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客戶。

6、聚財貓| 創始人、CEO 薛亮:小程序順應了開發潮流

微信小程序是對既有觀念的一次顛覆,通過做減法給用戶帶來全新體驗。這一點也與聚財貓一貫堅持的“用戶至上”理念不謀而合。

小程序順應了“開發一次、各平臺運行”的潮流,減少了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同時,小程序為移動理財帶來了新的機會,用戶可以通過全新的途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增強了理財的便利性。

聚財貓已經將小程序納入產品體系統一規劃,未來會陸續推出各項服務,方便用戶在小程序中購買優質的理財產品,查看收益,玩轉各項活動。

7、量化派| 創始人、CEO 周灝:微信產品理念的延伸

微信小程序是對於微信一貫產品理念的延伸。張小龍一直在講,微信的願景是連接一切,而微信小程序其實就是在公眾號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向線下更深的挖掘。

並不存在大家講的那樣,說有了小程序,就不需要再開發App了,那是一種誤解。與其把微信小程序當做是一個對於現有互聯網產品的顛覆,不如把他當做是一個現有互聯網產品的增量。

他是拓展了很多上下線連接的場景,但是並不會講去取代,至少現在遠遠不到能夠顛覆的地步。在這件事情上,微信其實做的是一個探索的事情,帶來更方便的,更簡單的體驗,讓更多的新想法/新產品以更低的成本實現。

小程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89

騰訊送來3.5億美金,若再加上微信的白領,能撕掉快手“low”的標簽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4/162105.shtml

騰訊送來3.5億美金,若再加上微信的白領,能撕掉快手“low”的標簽嗎?
娛樂資本論娛樂資本論

騰訊送來3.5億美金,若再加上微信的白領,能撕掉快手“low”的標簽嗎?

外界對快手的印象,一直遊走在兩個極端之上。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

3月23日,快手宣布完成3.5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由騰訊領投。消息迅速鋪天蓋地侵占朋友圈,快手享受了諸如餓了麽、滴滴般的關註,這似乎已經約定俗成為獨角獸公司的儀式感待遇。

z

外界對快手的印象,一直遊走在兩個極端之上。

一頭是低調、克制,類似於微信簡單極致的產品調性,背後卻掌控著龐大的數據、流量:全球4億用戶,日活躍用戶超5000萬,日上傳視頻超過500萬。

另一頭則是低俗、low的標簽,倒映出“魔幻鄉村”的鏡像:自虐、炒作、偽慈善、獵奇、暴力,與主流世界格格不入。

一褒一貶,構築不了快手的全部,卻足以成為快手發展的加速器與障礙。

前者亮眼的數字,堆積起快手與資本交涉的籌碼,將華人文化、紅杉、DCM中國等大牌基金收支囊中的同時,還前後傍上了百度、騰訊。

快手不再低調,也無法再低調。它開始跨越固有的用戶群體,頻頻進入主流人群的視野範圍內。他們或以快手為談資,來襯托自己高高在上的鄙視鏈頂端的位置;亦或暗地通過快手滿足躁動不安的窺探欲。

不過,快手卻註定無法俘獲這群人。與他們身份相悖的標簽,使得城市精英們望而卻步。反過來,該群體的逃離進一步加劇了快手身上承負的偏見。

野蠻生長後的快手,面臨著盈利的商業問題,而這少不了城市群體的支撐。另外,在三五線用戶飽和後,引入一二線用戶也會是快手攻克天花板的救命稻草。

如何剔除“low ”,成了快手不得不解的命題。

從不為人知,到低俗、low 爭議不斷

對於快手創始人兼CEO宿華而言,他有著屬於程序員的“理想國”。折射到快手這款產品上,可以描述為簡潔的頁面,極好的用戶體驗等。締造者宿華賦予其中“不給用戶貼標簽”“普通人而非網紅、明星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的設定,為散落在主流互聯網邊緣外的人們敞開了大門。

zz

快手創始人兼CEO宿華

就這樣,快手開始流轉於小鎮、鄉村之間,記錄下被忽略、卻真實存在的非主流群體的樂趣、審美與精神世界。幾年時間,它都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生態叢林中,不為主流部落聞知。

快手的氣質,其實跟創始人程一笑有著莫大的關系。快手源自於一款“GIF快手”的軟件,GIF快手軟件的創始人程一笑出來創業要做GIF版本的美圖秀秀,公司註冊在昌平,辦公地點在天通苑,全都是北京的城鄉結合部。目前各種直播軟件上最火的主播以及最多的在線觀看群眾都是以東北人為主,作為東北人的程一笑相當接地氣。

雖然宿華成為了快手的主要操盤手,但是程一笑帶給快手接地氣的氣質一直沒有改變過,甚至宿華也沒有想改變,他甚至最討厭的就是改變。

作為一個工程師,宿華一直推崇計算機算法,快手的邏輯跟今日頭條的邏輯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快手上的紅人真正是靠網友熱捧出來的,這一點也讓快手的用戶極其信服。

一篇《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擊碎了“理想國”的寧靜。

人們驚嘆於,一款幾乎從未聽過的軟件,竟然坐擁幾億用戶,正如羅振宇所說,““當我們津津樂道BAT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軟件火了,大家突然發現原來中國第四大流量的應用是快手。當我們在讀書明理、知人論世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有一個平臺已經這麽大了。”

zzz

但更令人錯愕的是文章里提及的生吃豬大腸、鞭炮炸襠的另類眾生相,在攪動社會某一圈層的同時,一下子將快手推至所有目之可及的地方,人人皆知。品牌曝光本是好事,但在輿論的裹挾下,快手很快被定以low、低俗、惡心等含義。

而這些標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作為快手的代名詞組成外界對它以及用戶形象的認知。

當務之急:甩掉“低俗”的標簽

快手落戶在中關村清華科技園的一棟高檔寫字樓,創始人宿華就畢業於這棟樓背後的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畢業之後,他曾經在谷歌、百度這些頂級的世界互聯網公司擔任工程師。而在這棟寫字樓里,他又帶領一幫全國頂級的工程師創造了快手這一軟件。而這一軟件被眾多精英人士所知曉,卻是跟底層農村扯上了關系,甚至成為了快手的標簽。

這些劇烈的反差都讓快手這家公司變得形象割裂,而宿華也似乎也想將快手的形象統一起來,所以如何甩掉大家對於快手“low”的印象,成為宿華在接受采訪時不遺余力要做的事情。

zzzz

在宿華所接受的媒體采訪里,一直有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如上面提到的很多人對快手的第一印象。

每每及此,宿華的回答都不露聲色,“因為我們做個性化推薦,所以任何人看到的內容其實都反映的是他的偏好和行為。這個偏好肯定有高有低,這個我覺得是正常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這樣的事兒,快手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投影、記錄者。”

在《人物》雜誌《快手折疊:殘酷中國背後的Big Bug》的專訪中,宿華認為《殘酷底層物語》對快手的用戶形象造成了影響。他不喜歡「low」這個詞與普通老百姓聯系在一起。而每次與新認識的朋友談及快手時,他總是不遺余力為之辯護。

但固有印象一旦成型,往往意味著“難以撼動”,盡管現在快手的首頁並非那般魔幻。

娛樂資本論在采訪某位明星投資人時,問及對方是否嘗試過喊麥,以及如果有類似快手的項目出現是否會投資時,他立刻劃明了立場,認為有正向社會貢獻的才具有實用價值,”價值投資比價格投資更重要,沒有自己道德觀念價值觀以及審美,公司是不會長久的。”

同樣備受標簽化印象折磨的很容易想到陌陌,被稱為“約x神器”,據說當時站在紐交所敲鐘的唐巖最大的心願就是摘掉“約x神器”的帽子,即使現在直播業務已經成為它的盈利糧倉,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在提及陌陌時,依然會留下意味深長的壞笑。

快手當然也意識到了外界印象對品牌帶來的傷害與後患,所以,宿也開始一改往日沈默、低調的行為,跳出狹窄的程序員範圍,見媒體、參加論壇,身體力行為快手正名。

zzzzz

快手紅人

除此之外,他在團隊建設也開始下功夫,首先他邀請了曾光明作為快手的合夥人,曾光明的履歷則主要是傳統媒體,他了解媒體的喜好以及傳播的套路。

另外,一直缺失的公關團隊也迅速建成,他們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重新建立快手的品牌,甩掉“low”這個標簽。這支團隊在外不斷在PUSH一個新的數據,那就是快手用戶分布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在北京每天由300萬在打開這個軟件。這些數據都似乎要推翻X博士給大家造成的固有印象:快手的用戶都分布在一二線城市。

騰訊的助力,能為快手帶來什麽?

快手在收割了大部分底層用戶之後,缺失了金字塔的塔尖用戶,而這一部分用戶才是真正為快手帶來美譽度以及最終變現的關鍵部分。

雖然在對外形象上,宿華進行了努力,但是對於缺失的那部分用戶,也許只能依靠外力才能彎道超車,最終將用戶的金字塔補齊。

首先,毋容置疑,與騰訊的聯姻,將為快手提供源源不斷的流量支持,並提高其與美拍、秒拍的競爭優勢。

另外,也許引入騰訊將會為改變快手的形象帶來巨大助力。占據中國大半壁用戶的微信,受眾並非像快手那樣出現嚴重的斷層,而是從鄉村到一線城市無所不包,且微信已經成為城市精英辦公、聊天的必備工具,這些人正是快手所缺乏但又急需填充的。

想象一下,如果微信也像為京東、滴滴所做的那樣,為快手嵌入一個接口,結果將會怎樣?

宿華曾說,“希望用戶不要感知到快手的存在。我們想讓你在里面感受到的是,這個世界的存在。不要去打擾他們,讓他們自然地形成一種互動關系,讓產品自然生長。”與張小龍秉承的微信產品理念如出一轍。而鑒於大家對微信之父的厚愛與推崇,愛屋及烏,快手應該也會逐漸受到主流圈層的接納吧。

畢竟,產品調性在那里,需要的只是吸引人進來的招牌,一旦人們進來看到內容並不存在先前想象的低俗,留下來只是時間問題。

也許張一鳴會的今日頭條會給快手一個範例,先吸引大量底層用戶,在握有大量流量的時候,開始進行優質內容填充。今日頭條10億巨款補貼短視頻,購買中超版權,跟芒果TV合作進行短視頻分發,似乎都是有意識的引入優質內容。今日頭條相關負責人稱,我們並不想引導用戶去看優質內容,而是用這些內容去訓練計算機,讓計算機在進行內容推送的時候可以將更加優質的內容推送出去,找到更加精準的用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廣告主可以找到更加有消費能力的用戶,商業化會更加順暢。

快手紅人騰訊微信的白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