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正資本玩家的主場。
這廂已邀請敲鐘嘉賓的傳媒企業受“救市”影響,不得不暫停後續發行,另廂則在8日晚通過證監會發審委審議的上市申請,在所謂“危難”時,中影股份等4家企業均擬在上交所掛牌。
“只能說這位影視老大哥太不容易了。”曾歷經過中影股份上市的一創投基金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綠巨人”轉身
盡管在今天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回憶中,中影已成為青春歲月里最美的記憶,但在資深影視制片人王璐看來,這是一個“綠巨人蛻變與轉身”的過程。
“1999年中國電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團的成立其實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當年,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變革的前夜,集中了廣電系統最為優質資產的中影集團成立。” 王璐表示。
中影集團公司成立之初,將原中國電影公司、北影廠、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等8家單位攬入旗下。電影制片成為重要環節,核心目的就是讓中影按照企業制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最初兩年有著眾多優勢資源的中影集團也試圖轉身,但背負的重擔也不小,比如,有著50年歷史的北影廠、中影公司、童影廠等合並之後,產權結構該如何調整、人事調整等都是問題。
而理順內部關系、提高生產效率成為中影集團改革邁出的第一步。
2000年6月,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制開始,以及2003年底、2004年初降低民資和外資進入門檻,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
華誼兄弟就在此時開始崛起,其創始人王中軍在1998年就投資了三部戲,其中一部就是馮小剛的《沒完沒了》。2000年,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王中軍出任總裁,並以60萬元的價格簽下了馮小剛工作室。
隨著文化市場對社會資本的放開,中國電影產業每年以25%~30%的速度發展,包括華誼兄弟等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
到2006年,華誼兄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有參與。
“像華誼等民營企業這對於中影集團來說,給予的壓力並不小。”王璐表示。
壓力之下,推動中影集團向前走的目標出現,就是上市。
“中影上市的目標當時很難,但的確推動了中影的實質性發展.”中影集團一前任負責人說。在這個目標下,中影上市前的資產、人事、財務已經按集團化的要求實行了三統一,當時中影的準備工作包括兩方面:一是內部資本運作,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二是資本市場融資,擴大資金規模,比如將固定資產變現,然後再投入到新的項目建設中去。
試圖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也讓中影進入了實質性整合階段。最核心業務的5個制片公司的改制在2005年上半年基本完成,5個分公司都分別與民營或境外資本結合,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2007年,中影集團基本搭建起來一個看似龐大的體系。
當年韓三平出任中影集團董事長,上市計劃再次啟動,當年取得了原則性批準。照原計劃,中影在2008年底前進行A股首次公開募股,但受金融危機等諸多原因的影響,此次上市計劃再次被擱置.
而華誼兄弟2008年開始加速準備上市,2009年成功成為影視第一股。
能否回到老大?
“此時的華誼兄弟通過資本方式已成功成為民營影視企業老大,而中影集團還處於深化改革階段。”前述創投基金負責人表示。
從主營業務來看,2006年中影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6億元,凈利潤0.56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01億元,而在凈利潤中40%則來自補貼。
2007年初,中影集團成立制片分公司、營銷策劃分公司和影院投資有限公司,制片、制作、營銷宣傳、影院投資、發行放映和電影後產品開發六個環節提高中影的競爭力,電影企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思路更加明朗。
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中影團隊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報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
2009年,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獲得4.2億元票房的紀錄再次讓中影集團找回點“國企老大哥”的一點尊嚴。
“但2003年開始全面產業化以來,影片產量從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700部,票房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這樣的速度吸引著上千家公司進入電影的制作與發行領域。但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進口片的支撐,但要做大做強,與自己的身份匹配,還是需要有一些調整。”該負責人表示。
2010年,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金14億元.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團聯合其他7家戰略投資者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權。
從2011年開始,關於中影上市的消息傳出幾次,除了這中間有像ipo停發等客觀原因,但最終遇到許多問題,也是中影需要解決的問題。
直至今年6月26日,中國證監會網站預披露了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36家企業的招股說明書。
“相對於2008年、2009年,影視公司上市的門檻肯定是提高的。”曾任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認為。
雖然在股東背景、歷史淵源上,中影都占有可觀資源,但是整體利潤規模仍稍遜於華誼兄弟。
預披露材料顯示,中影股份當前主營業務涉及影視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以及影視服務等領域。2012至2014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4.82億元、45.63億元和59.60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28億元和4.94億元。
華誼兄弟、萬達院線2014年凈利潤均在8億元以上。
最受爭議的是其競爭優勢。
據披露,2012年是中影股份的大事年。當年2月中美簽署《諒解備忘錄》,受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公司不再獲得受托從事電影進口環節具體業務的收益。同時,公司與電影頻道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合作通過電影頻道向公司定制影片以及購買影片等多種方式進行,協議期十年。受上述事件影響,2012年,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僅增長8.79%;2013年凈利潤還較2012年下降23.52%。不過,上述影響在2014年已經趨於穩定,當年凈利潤較前一年增長15.29%。
“從實力看,中影股份的市場份額還是不能小覷。”該負責人表示。
在電影發行領域,近三年內公司主導及參與發行682部國產電影和236部進口影片,市場份額達71.31%。放映方面,截至2014年末,中影股份擁有4841套2K電影數字放映系統和41套數字巨幕放映系統,分別占21.05%和14.86%的市場份額,公司同時擁有國內最大的數字電影發行管理平臺。
據披露,中影股份擬發行不超過4.67億股,占發行後總股本的25.01%,不轉讓老股;擬使用募資46.18億元用於補充影視劇業務運營資金、投資數字影院等項目。而上影股份發行規模較小,為9350萬股,也不涉及老股發行;擬募資9.08億元用於影院新建及升級改造、信息系統與網絡平臺建設等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中影能否回到‘老大哥’的位置,還看其上市後的作為。”王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