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認識會計帳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6.html

巴黎:


差不多百年前John D Rockefellar在給他兒子的信中提及,不懂會計知識,便會有一半機會失敗。

John D Rockefellar是標準石油創始人,一個當代的首富,說話當然有份量,尤其是寫給他兒子發自內心的教導。

多得電腦的發明,今天的公司入賬己不用人手,很多過去花大量人力物力才能獲得的資料現己透過電腦隨時候命滿足管理人。

未修過財務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年報複雜,不過只要能了解當中的原理,其實可以很簡單。

一間企業能否生存下去,除了要有銷售外,也要確定「採購」或「生產」貨源的「成本」,必須低於銷售金額才能產生「營利」繼續,因此就有了第一條最簡單的方程式:

1.銷售-採購和生產成本=盈利

這亦是Profit and Loss Account 或損益表的初型。

在未有會計系統出現前,商人最常問的問題是:「我賣了這麼多貨,賺了咁多盈利,但錢到底去了那裡?」。這是因為上述的記帳其實只記了一半,於是另一半"D錢去了那裡"就很難找尋。

十五世紀有一個叫Luca Pacioli的法國修士和達芬奇一起創造了一個叫「Double Entry」的記帳法,這方法受到當時的銀行愛戴和採用,因為「Double」的意思是一對腳,即任何一筆收入或支出的增、減,就等到另一組的減小和增大。有入有出,大大發現那些錢的蹤跡和去向。

有了「Double」,交易數字就開始平行,上面第一條方程式的另外一邊腳,就記錄在「Balance Sheet」內,筆者認為這稱號與中文的「資產負債表」同樣非常神韻。這張表內只有兩類項目「資產」或「負債」,例如「銷售」上升的另一隻腳是「資產」加大,而「成本」上升的另一隻腳就「負債」上升,即盈利最終去在那��也無所偱形。於是就有第二條方程式:

2· 盈利上升=資產-負債的上升

如果第2條方程式是紀錄盈利狀況,那麼也可以寫成:

3· 損益表的「盈虧」= 資產負債表的「淨增減」。

如是者公司所有的數都能夠平衡,這套系統出現後,之前很多公司管錢的米缸老鼠就被捉到,直到今天,久不久報章會刊登一些高級職員穿櫃桶底被發現,真不明白他們何不把處心積慮的心機去發展更有益的事情,需知道以Double Entry 系統追蹤失款是易如反掌之事。

其原理是2=1+1, 是旦小了其中的一個1,就不能夠平行,又怎樣能不被知道呢?

不要小觀這簡單道理,筆者在分析公司時,有時會從某一邊賬目中,嗅到一些有價值的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2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