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現場】軟科學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639

“還是要年年講一下。”張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剛開始成立軟科學獎,民政部都不知道,我們給它搜了很多資料,最後才知道。”張麗是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的副秘書長,中國軟科學獎2010年由這家基金會設立。

2015年5月8日,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揭曉,獎項包括一項中國軟科學優秀成果獎和七項專項成果獎,分別可以獲得20萬元及5萬元獎金。

經濟學家樊綱是軟科學獎評選委員會的召集人。中國軟科學獎的前四屆為每年一次。第五屆因候選作品數量較少,而延遲至2015年,並將評獎周期調整為兩年一次。

相對縹緲的管理思想研究,樊綱更期望的是,“既有戰略性、前瞻性,又有對熱點問題深層次的冷靜思考的優秀成果”。

本屆的深度調研獎頒給了陶然、周敏慧,這兩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通過對兩省四縣1010名農村在校兒童的調研,分析了雙親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寫成了論文。

他們的研究結論是:雙親同時外出時間較長,才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產生較顯著的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太可能通過提高家庭收入來抵消。某些細節更具挑戰性,比如,上述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留守男孩身上,所以,大人出門打工時更傾向帶男孩去城市就學,這未必是因為更偏心男孩,而有可能是基於預期做出的理性反應。學界對這項研究有褒有貶,有人認為這種計量方法並不完美。

農村留守兒童通常是社會學家較關註的問題,而陶然、周敏慧的角度和方法則主要是經濟學。得到這個獎,周敏慧本人非常驚訝。

實際上,偏好交叉領域,是軟科學的重要特征。中國社科院李揚團隊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獲得了本屆的優秀成果獎,其余六項專項獎,涵蓋了留守兒童、法治、企業管理、互聯網金融等若幹領域,相當多元,往屆也是如此。

正因為此,軟科學顯得面目模糊。

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葉征,2011年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軟科學的發展(1978-2010)》中指出,“軟科學”概念由日本科學技術廳首次正式使用,表示“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包括人和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個廣泛的學科領域”。但1990年代之後,日本學術界對這個術語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今天已經很少有學者提及。在歐美主要國家,這個術語也極少有人提及,與之類似的詞匯只有“政策科學”或“科技政策”,但同樣內容的研究,繼續在各類智庫、專業研究機構中進行研究。

軟科學成了“中國學術界獨有的一個概念”,葉征在論文中指出。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不久,軟科學概念被國內學界引進和討論。1986年7月底,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發表講話,題為《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鄧小平與陳雲的支持下,這次講話全文公開發表,各界反響熱烈。此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就成為軟科學研究的題中之義,直到現在。

軟科學研究的範圍可大可小,除了參與三峽工程、載人航天、計劃生育等重要項目甚至國策的論證,在“五天工作制”等更貼近生活的課題中,同樣有軟科學研究。

在科技部《2014年度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立項項目清單》的245個項目中,與地方、區域發展相關的課題,以及失獨家庭、自貿區、跨國並購等貼近當下社會的前沿研究之外,不乏關於群體性事件、維穩,國外NGO運行模式,甚至“以捕魚權捍衛國家主權的戰略研究”等相當嚴肅的項目。

在樊綱的分類系統中,硬科學指通過實驗室控制某些變量,讓某些變量變動,得出一些結論,再從中得出規律的過程。與之相對,軟科學就沒法通過實驗來獲取結論。“比如,人是沒法實驗的,拿留守兒童來講,(實驗)會影響他的一輩子,人的命運是很難做實驗的。”

“還是要有一些真的學者,沈下來做些研究。如果大家都去掙錢,對國家也是不利的。”談起中國軟科學獎為什麽更樂於鼓勵中青年研究者,張麗這樣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