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15 10:16 編輯 我為什麽買股票要回避福建的上市公司? 作者:gechengen 等到輝山乳業的招股書一出來,我如饑似渴的用很快時間閱讀完,公司的奶牛數僅次於現代牧業在中國市場位列第二,伊利蒙牛都是他的原奶的客戶,而且那時候原奶供不應求不斷漲價,因為一頭牛從小牛飼養為成年牛需要大概兩年時間,短期內即使別的公司引進小牛也不可能馬上產奶,公司的原奶業務至少是有階段性的護城河。輝山的原奶除了供應伊利等客戶外,自己也涉足下遊的酸奶、奶酪、奶粉等業務。 我決定申購這只新股,但是,我註意到同樣來自東北的大慶乳業(01007.HK)和來自湖南的澳優乳業(01717.HK)幾乎同時在2012年3月都停牌至今未能複牌。大慶乳業是因為審計機構德勤指控公司涉嫌財務造假而辭職,而澳優亦是遭到審計機構安永關於財務造假的質疑。難道乳業股是造假溫床? 大慶乳業和澳優乳業的歷史讓我對輝山的財務數據保留了一些戒心。我當時想,按照我們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尤其是民營企業,很多都是“傳幫帶”,某個地方的人做某個行業發了家,當地的鄉親就會群起做類似的生意,所以我們各地的商幫很多,比如做體育用品的公司很多都是來自福建晉江、“三通一達”四大民營快遞公司都來自浙江桐廬,全國的民營醫院多數都是福建莆田人開設的。 財務造假會不會“傳幫帶”?我希望不會,但我感覺人是不可靠的,我們學壞的東西一向比學好的快,何況,在全球範圍內尤其在中國投資上市公司,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懷疑精神。我想知道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是否在某些地方和行業更為猖獗。我開始整理已有的被各地證監會查處過和被沽空機構懷疑過的上市公司名單,企圖從中找出地域與行業規律。 我找到了106家以往涉及財務造假的中國大陸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分別在內地、香港和美國上市,包括一部分在美國通過反向收購掛牌的中小型民企。我知道106家公司僅是很小的樣本,但是我認為它能說明一定問題。 以地域來看,廣東、福建、湖南、黑龍江、遼寧、山東與河南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最為猖獗,在106家公司中,位處廣東、深圳和香港的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有17家,福建13家,湖南8家,黑龍江、遼寧、山東各6家,河南5家。我要說明的是,北京和上海雖然各有9家和5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但是其地域性並不明顯,因為這兩個城市是全國流動性最大的城市,很多外地的公司將北京和上海作為公司總部,因此單純以此數據來看並不能說明北京和上海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嚴重。但是廣東(含深圳和香港)、福建、湖南、黑龍江、遼寧、山東與河南的上市公司地域性則非常強。廣東與北京和上海有一定相似性,但廣東財務造假的公司太多,很多都是本地公司。 就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的地域性特征,我想專門談談福建公司,我們找到13家涉及財務造假的福建公司,其中9家是在香港上市的,而我們找到的在港交所上市內地公司的造假案例為20例,也就是福建上市公司占據了近一半的比例。談福建公司財務造假,必須要談到阿里巴巴,2014年6月,阿里巴巴在廈門輸了一起官司,在該公司工作超過5年的29歲的女職員,因與福建莆田客戶簽訂合作意向,違反了阿里巴巴內部規定,被阿里解雇。阿里巴巴B2B業務部門規章規定不與幾類客戶有生意往來,其中明確規定福建莆田人為不誠信客戶,禁止與該地客戶有生意往來。這個看起來明顯具有地域歧視的規定,緣起還要追溯到2010年阿里巴巴B2B公司的“中國供應商”欺詐客戶事件。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公告稱,在過去的兩年中,有2326名阿里巴巴網站上的中國供應商欺詐國際買家,百名員工身陷其中,阿里巴巴CEO衛哲、COO李旭暉為此引咎辭職。在阿里一份《關於阿里巴巴對一些客戶涉嫌欺詐行為調查處理情況的匯報》中提到,多數的欺詐供應商來自福建莆田市,並形成了組織網絡。《中國新聞周刊》拿到的一份來自阿里巴巴的欺詐客戶表單中,開頭的79個客戶名稱中,均含有了“莆田市”字樣,馬雲在一次內部演講中也曾提到,“這些騙子從哪來?主要從福建來。都有數據,四年前我們碰上在泉州一帶。”可以說,阿里巴巴前CEO衛哲是被福建莆田企業趕下臺的。雖然阿里巴巴所說的欺詐主要是產品造假和詐騙客戶資金,與上市公司的財務欺詐有區別,但是,欺詐就是欺詐,你怎麽能指望產品欺詐的公司在財務上是清白的?阿里巴巴B2B公司的欺詐公司統計,至少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福建公司造假的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那麽,是不是就可以說明其他地區的企業財務造假較少?比如西藏我們就沒找到造假樣本,我想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比如西藏、青海、新疆、廣西等欠發達地區的上市公司總數量本身就比較少。相比於上市公司的總數量而言,我認為上海和浙江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樣本數是比較少的,江蘇我們甚至沒有找到造假樣本,江浙地區民營經濟發達,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潛在自律規則。當然,我不敢這麽肯定,或許我的樣本數不夠多。 另外,就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行業特征而言,農林牧漁行業是重災區,106家樣本公司中,涉及農業、林業和牧業的公司達21家,制藥公司10家,紡織服飾和石化公司各6家,礦山能源類公司5家,傳媒類公司4家。總體來看,這類公司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資產很難具體核實,比如林業資產和礦山,企業說有1000母林地或者有產能1億噸的煤礦,這些資產很難被會計師(或評估師)核實,而在這些資產價值處於上升期時,股價的上漲多數基於這些資產的價值。但是,如果這些賬面資產本身就是虛假的,股民就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 ![]() ![]() ![]() ![]() ![]() ![]() 再回過頭來談輝山乳業,輝山的賣點大致是如下幾點: 1、中國唯一的全產業鏈乳業公司,從種植苜蓿草、養牛到原奶、液態奶、奶粉全產業鏈,看起來比其他乳業公司的成本要低。事實上,公司的毛利比同行高。 2、公司原料奶持續漲價,2013年5月份每噸原料奶漲至4800元。2011年、2012年及2013年3月31日,公司每噸原料奶的價格是4140元、4090元和4580元,也就是說,從3月底到5月,公司原料奶漲幅4.8%,我們之前分析過,產品漲價對公司凈利增長的作用是巨大的。 3、輝山每頭牛的產奶量亦在增長,2013年輝山乳牛每次哺乳期每頭泌乳牛的產奶量已由2011年最低7.3噸增長至10.6噸。 4、輝山正在進入毛利更高的奶粉行業。 5、國家正在整合乳業,大型公司受益,相當於政府幫你消滅競爭對手。 看到這些,我無法拒絕買入這家公司。它在發行新股的時候我就申購了,在當時對乳業股全面看好的情形下,輝山選擇的上市時機無疑是最佳的,它定價比較高,2013年9月27日,輝山乳業在港交所掛牌,募集資金101億港元,可能因為定價過高的原因,開盤股價就破發了,我對它信心滿滿,繼續買進,最高的時候我的錢全部買了這只股票。 我知道這種集中持股是在冒險,需要很大的信心。我繼續研究它,甚至做了模擬,認為它在發中期財報的時候凈利增長應該在100%以上,後來它股價從發行價2.67港元漲到了3.2港元,我賣掉了一部分,我不想讓自己晚上睡不著。等到11月27日,輝山發布中期財報,公司的經營盈利增長為41.8%,與我的預期相差甚遠,在原奶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公司的業績讓我失望,我不能確定它是否財務造假,或許是公司的營銷費用增長過快,或許是公司的奶牛因為生病死亡過多,我無心戀戰,最終全部賣掉了。 當然,因為我曾經在它身上投入的熱情和精力,我一直關註這家公司的發展,後續的故事是輝山上市前的老股東瑞士食品公司Hero AG於禁售期一結束,立刻減持了所有股票套現11.68億港元,當然,他的理由是減少自身的債務,何其急也!隨後,更多上市前鎖定的股東開始套現,2014年4月24日、30日和2014年5月7日,老股東在解除鎖定期後減持13.46億股,套現24億港元。要知道,輝山上市還不足一年。輝山的股價也從最高時的3.2港元跌至最低時1.5港元,跌幅超50%。 我不能肯定輝山就一定財務造假,但是這麽多的老股東在解禁後急忙套現,讓我很擔心,我發誓以後不會碰這個公司了,即使它的股價看起來並不高。 來源:集思錄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