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26歲 打造會發電的草莓園

2015-05-11  TCW
 
 

 

帶著這句諺語,我們來到米蘭大教堂以南十五公里處,見一位北義名人,達康德斯(Guglielmo Stagno D'Alcontres)。

他,不只種草莓還賣電力一個門外漢,兩年營收破3,500萬

以下是他三年多前面對的抉擇:二十三歲,家裡一大片土地荒廢,政府公布太陽能發電補貼政策,自己商學院還沒畢業。

三年後,達康德斯成為北義最大莓類供應商、米蘭區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以及商學院休學生。

從一個草莓的門外漢,兩年之內營收突破一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五百萬元),還獲得象徵永續農業的綠色奧斯卡獎(Green Oscar),達康德斯分享他的秘訣「因為我從來不只把它當農業看。」

二○一一年,還是學生的他,遇到政府開放未來二十年的太陽能政策補助,申請人必須保證二十年穩定供電,電廠也保證了二十年的收購價。此政策吸引許多人到地價更便宜、更不缺陽光的義大利南部買地,全國申請湧入,讓該政策一年就宣告停擺。

達康德斯是最後一批申請許可者,但跟其他人純粹在南義放置太陽能板不同,他堅持在米蘭、媽媽家中荒廢的土地做為基地,這裡與他的出生地西西里相比,電力收入少掉一半以上。

他不只堅持要在米蘭,還堅持要蓋兩米高的溫室,因為他看的是未來。一、米蘭對新鮮蔬果的需求長期而言是上升的。二、北義是經濟重鎮,電力需求遠高於南義。三、米蘭人消費力強,觀光潛力強。

他,在太陽能板下耕種五個足球場大,不用人灌溉施肥

帶著我在占地五萬平方公尺、約五個足球場大的幾座溫室裡行走,一個人也沒有,溫控、灌溉、施肥全以自動化設備進行,懸吊在空中一?五公尺高的草莓,不只少了蟲害,更方便採收。

空中的每個盆栽都配備灌溉輸送線,由電腦儀器即時偵測水質,並根據當時的氣候與溫度、植物成長情況,調配水與肥料,再透過管線直接滴入草莓根部。

無人溫室的電源,全都自給自足,同時,鎮上五千人也靠著這草莓溫室生活,「一做就要做二十年的企畫,那是豪賭,去跟銀行借貸的時候他都叫我要想清楚。」

看見太陽能補貼政策出來之後,他開始規畫現金流,用銀行借貸做為早期的資本投入,未來二十年的發電收入與政府補貼可以償還鉅債,但永續經營的關鍵是,太陽能板底下能做些什麼?

他花一年時間走訪歐洲,確定米蘭沒人種草莓,又研究兩百多種草莓,進農業學校修習課程,走訪農學專家,一年後試種二十種,第一次逾七成都失敗,二○一三年,他終於開始量產草莓。

有了產品,他的腦袋動到了通路。

他,不把傳統農業當農業做農園出租、還要建廚房博物館

「我來自西西里,那是我爸的家鄉,小時候我們都是在機上跟這種車買菜的,」達康德斯指著三輪的摩托車,回憶自己兩歲時去世的爸爸,「為什麼不把它帶到米蘭呢?」

南義總是被北義視為落後,但人情味特濃,他將傳統的三輪車重新包裝,加上GPS系統,「要讓都市人知道,什麼叫作現採的草莓!」每天早晨水果從十五公里外的農場摘下、裝盒,送到市中心配送區後,二十輛三輪摩托車就這麼在市區裡出沒,一打開網站,就會看見離你最近的位置,你可下樓或是看車子位置去購買,因為需求太高,今年又多了五輛腳踏車,進到古城區的小巷中。

生產的能源由太陽能板提供,通路由自己掌握,「如果一般小農的收入是一,那我就是八,因為我跟消費者之間,沒有人!」他驕傲的說。

抓準了都市人追尋好食物的需求,他將祖傳地闢為開放農園,顧客可以承租,自己來種,或付錢請農人代種,農田中高高一支有如棒球場大燈的,是一個即時的三百六十度鏡頭,承租農田者可透過網路看自己的田,「想吃的時候,我們就幫你採一採送去你家!」

「我不是在做農業,而是思考這塊地,可以怎麼樣滿足人們對土地的需要,」他說。

當其他申請太陽能補貼的業者靠老天、靠政府吃飯,他卻不斷耕耘土地,許多規畫正進行中,「我拿到的錢,全都給了這片地。」我問他,「二十年之後,要給你小孩時,這片土地會是什麼樣?」

「foreverland,」他思考片刻,「這裡要能夠不斷的永續下去……,這不只是農業,是一個沒有傷害的商業模式,而且可以一直進行下去。」

一輛從米蘭來的轎車停下來,這裡已是都市人最愛的田園之一。一度想當建築師的他,打算將旁邊十六世紀的農舍建成為廚房、博物館,提供人們更多的體驗空間。

初夏的米蘭,不只有全世界的世博,也有這小伙子的世博。

「我還記得我從第一版計畫書,就把世博當作了我規畫的目標,」他趁著世博熱潮,將草莓園建造成開放農場、觀光公園,搶先世博一天開幕,抓全球眼光,他稱為「辦自己的世博」。

聽著他環環相扣的計畫,我說出「 Contadino : scarpe grosse e cervello fino(著陋鞋,但胸懷遠志)」。他大笑:「對,所以我在世博後的另一個目標,是要在十年內,成為第一家上市的農業公司!」他一邊說要聘用在金融圈每天光鮮亮麗的同學們來上班,一邊提醒我拍掉鞋子上的蟲。

現在,全球都到了重新檢視農業這雙大鞋子的時刻,「著陋鞋,但胸懷遠志」的青年,將不只出現在南歐靴型半島,也會出現在太平洋西北側的台灣。

【延伸閱讀】義大利年輕農民占比比台灣更高,也更會賺!

義大利49歲以下從農人口占比是台灣的1.6倍農民人均產值是台灣2.6倍

註1:農民人均產值為2011年數據,從農人口占比為2012年數據註2:農業均包括農林漁牧業,農業就業人口均指15歲以上人口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義大利國家統計局、農委會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2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