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代香港人投資法 蔡東豪

2010-02-25 NM





呂 大樂07年寫的《四代香港人》,以不足七十頁的篇幅,還包括兩篇序言和逾十頁照片,概括四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勾畫香港社會的轉變,是精彩之作。近日「八 十後」成為全城熱門話題,《四代香港人》忽然被認定為研究香港世代理論的框架,從政府高官到中環賓架,人人手執一本。我留意到《四代香港人》重現書店「豬 肉枱」上,而且再度登上暢銷書榜,算是出版界的小奇蹟。

《四代香港人》的主角是人多勢眾的戰後嬰兒,即第二代香港人。在呂大樂筆下,第 二代香港人在最開放、最多元化及最多機會的環境中成長,享盡香港經濟起飛的果實,但這一代人沒有好好把這個環境傳給下一代,反而繼續指指點點,拒絕交棒。 令年輕一代更反感的,是第二代不肯言退源自一份堅持,他們認為下一代根本未具資格接棒。

我在《四代香港人》讀後感是,這本書是呂大樂自省、 甚至自責之作,對戰後嬰兒的所作所為看不過眼,感到自己這代人辜負了上一代的無私奉獻。假如呂大樂感到內疚的話,我有壞消息告訴他,還有其他事他須懺悔 ——第二代一手毀滅Buy and Hold的投資信念,樹立了負面榜樣,遺禍未來世代的投資者。

Buy and Hold的意思是投資者尋找到優質資產後長期持有,避免短期內買入賣出。這投資信念背後的假設是,資產值短期難免有上有落,投資者沒法準確捕捉每次變化, 最有利的應對方法是坐着不動,由時間去幫助資產增值。股神畢菲特是最著名的Buy and Hold信徒,他的投資往績證明Buy and Hold的優勝之處。

第二代香港人是Buy and Hold的最大得益者。第一代埋頭工作,那年代投資風氣不盛行,這代人最大投資往往就是投資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第二代成長的時候遇上香港經濟在七八十年代起飛,把香港經濟作為一件投資工具,經歷了二、三十年的大牛市。

牛 市期間,第二代需要做的,就是坐着不動(最費力的是在這時候出世,但這粗重功夫已由第一代做了)。例如以工作視為一項投資,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中期, 第二代從未接觸過裁員或減薪,每年加人工是指定動作,唯一問題是加多少。升職是理所當然,因為轉眼間上司不是升職,便是轉工,或是移民,想唔升都唔得。好 像投資股票,長揸滙豐和長實,在八九十年代幾時輸過錢?

 

我在本欄不知說過多少遍,投資贏輸最重要是看買入成本,即入市的時 機;出世同樣看時機,這當然不受自己控制,是由上一代賜予。不論是人生,工作或股票,投資對於第二代來說,是來得自然,揀到一件好東西,最佳動作是坐着不 動,隨着不停向前的社會大洪流漂流,自自然然獲得超乎理想的回報。這種態度正符合Buy and Hold的精髓,一條心去等,有耐性,相信複合(Compounding)的魔力,不相信自己一時之間的眼光或靈感。

可惜香港經濟這大牛市 結束了,準確結束時間眾說紛紜,應該是回歸前後的一段時間。大牛市結束不代表氣數已盡,牛市的反面不一定是熊市,可以是上落市;在上落市也有賺錢機會,回 歸後資產價格下跌了,隔一段時間便有能力收復失地,表現可更勝從前。牛市停了腳步,但Buy and Hold仍用得着,直至08年出現的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摧毀第二代視為無堅不摧的Buy and Hold,戰後嬰兒赫然發現即使持有優質資產,長揸未必贏錢,好像辛勤工作未必保得住份工。

以現時股價計算,持有恒指十年跑輸通賬,持個別藍籌股有可能輸錢。表面上Buy and Hold失靈,第二代想到要靠自己,忽然間換馬、炒輪、止蝕止賺,什麼都要試,彷彿坐着不動等於消極行為,愈輸就愈要做嘢,愈做嘢愈輸,金融海嘯令第二代方寸大亂。

Buy and Hold沒問題,因為Buy and Hold從來不是Buy and Forget,投資者須不停調整,包括自己的心境和投資組合。投資環境變了,投資者的態度也要變,Buy and Hold其實不用變。然而,出頭無期的第三代,和從開始已沒機會的第四代有樣學樣,見到第二代放棄行之有效的Buy and Hold,去相信似是而非的口號,扭曲未來世代的投資觀。

第二代交棒之際,遇上金融海嘯,令交棒一拖再拖;但這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是第二代亂了陣腳,把錯的信念傳給未來世代。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