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人快樂金額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28.html

為了偶像財叔的第一篇專欄,止凡特意買了imoney回家看,發現有一個故事很值得討論。記得以前曾經有文章討論過快樂這個話題,多會演繹成滿足感代表快樂,有需求,有收獲,兩者的差別可算成快樂的多寡。然而,若要量化的話,多少物質才滿足呢?


今期imoney就刊出一個調查結果,統計一下不同地區的人需要年均收入多少才快樂,結果反映香港人頗高的,年均收入需要達19.8萬美元才快樂,即月入12.8萬港元。年薪超過150萬港元,這絕對不是小數目,相信能做到的打工仔,應該已經是收入最高的1%人之內了,甚至比1%更少。

就這個簡單的數字,不妨深入想想,至少有幾個方向探討。首先,這麼小的人能得到這個薪金,代表什麼呢?是否意味著絕大部份人都不快樂呢?就我而言,平日接觸到的朋友都沒有這個薪金,但又不感覺到他們都是不快樂的,即不達到這薪金就不快樂,我想不太成立吧。

其次,達到這個薪金的人,是否都快樂呢?高薪厚職一族,能拿超過150萬年薪的人,我都算認識一些,亦感受到他們身在其位的壓力。某程度上,薪酬與工作量及工作責任往往成了正比,身處高薪的職位,很多時都需要背著營銷數字、公司盈利、下屬出錯、經濟的高低等風險,身在其位,風高浪急,沒有處處機關算盡,隨時早上上班,中午已經需要拾包袱走人。可能這個19.8萬美元的統計,受訪者都假定了今天的工作量及責任來計算,沒有考慮其他因素變化。

這樣分析,不達標不代表不快樂,達標了又不代表一定快樂,在這個邏輯之下,這個標準,有意義嗎?其實,我認為這個標準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即若然有150萬薪金的話,大部份打工仔都認為這已經非常足夠自己的開支,可以話錢已經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這樣理解的話,單單把快樂與收入掛鉤,把問題簡單化,其實又可以回到財務自由這個狀態之上,不用工作也能獲取的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消費支出,這就成了快樂的基礎。這操作有兩大方向,增加被動收入,與減少支出與欲望,平衡了,自然開始感到所謂年薪150萬的快樂。

另外,快樂始終不完全建基於金錢之上,經濟學家總認為所有問題都能以金錢解決,但合理地想,太多東西是金錢取代不了的,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健康、心靈富足等。我常在想,就算一份工作年薪七位八位數字,但所做的事不是我喜歡的,更要挨得五勞七傷,盡失生活平衡,令自己長期不見家人,斷六親,又無止境,我寧願少賺一點了。

希望大家在忙錄工作之餘,都花時間想想量化快樂這個命題,說不定你會有所領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