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出巨富:谁能打造超级金融平台?

http://www.xcf.cn/tt2/201504/t20150430_745122.htm

  刘益谦变身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是民营资本逆袭金融圈的最新案例。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国资占优势的中国金融格局正在重塑。从马云、马化腾设立民营银行,到杨志茂、其实、张长虹家族收购券商,以及卢志强、刘益谦在证券、保险等领域频频落子,率先打造一个超级金融平台的富人,将能笑傲金融江湖。 

  古杨/ 文 

  4月28日晚,长江证券(000783)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青岛海尔投资拟将持有的6.97亿股长江证券股份,作价100亿元出让给刘益谦旗下的新理益集团,后者由此将晋级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 

  新理益集团注册资本34亿元,由人称“定增大王”的刘益谦持股97.59%。其旗下除天茂集团(000627),还通过天茂集团持有国华人寿7.14%的股权,而根据一份待批的定增预案,天茂集团还拟以3.39元/股定增融资98.5亿元,收购国华人寿43.86%股权,收购完成后,天茂集团将持有国华人寿51%的股权。 

  早前,天茂集团还曾持有天平车险20%股份,为其第一大股东。2013年安盛保险入股天平车险之后,天茂集团持有安盛天平财产保险公司78,284,108股,占9.25%,为第四大股东。 

  继保险之后,又涉足证券业,刘益谦此举被认为剑指混业,意在打造大金融平台。事实上,在当前金融业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无论民营资本介入还是金融混业,都是一大风潮。这在即将于今年5月推出的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体现得颇为明显。 

  金融富人喜逢大年 

  对金融业富豪来说,眼下正逢大年。保险系富人——富德生命人寿的张峻、陶美萦夫妇,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孔东梅夫妇的财富,过去一年的增值率分别为87.5%和100%。旗下一参一控两家券商的锦龙股份(000712)实际控制人杨志茂家族,由于证券市场下半年的火爆,身家水涨船高,增值137.2%,达102亿元。

  而这轮金融创富潮中最受益的是金融信息服务商,他们一方面享受着资本市场活跃带来的业务量增长,另一方面,还通过主动收购券商获得估值的大幅跃升,东方财富的其实家族和大智慧的张长虹家族在2014年的财富增值率都超过200%;截至2015年4月20日,由于二者公司股价继续快速提升,增幅更分别达到430%和360%。 

  随着金融业的放开,也有一众富豪开始涉足利润丰厚的银行业。万向鲁冠球、复星郭广昌、均瑶王均金、阿里马云、腾讯马化腾、华峰尤小平、正泰南存辉等国内富豪榜的常客们,纷纷通过旗下子公司设立民营银行,从而触及金融业的核心业务。民间资本的进入,或将重塑金融业格局。 

  银行业大佬抢滩 

  中国金融业版图中,一直是国资绝对控股的机构居多,银行领域更是如此。作为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一直鲜少对民营资本敞开大门,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竞争导致部分银行破产并进而引发金融和社会动荡。因此,其格局长期以来相对稳定。早期行内的并购频率并不高,而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投资,以获得境外市场准入许可与份额;国内同业间并购并不多见,比较为人熟知的主要是首家股份制上市公司深发展(000001)与平安银行合并。 

  但《存款保险条例》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则改变了这一状况。由于这一条例覆盖了99%以上的储户,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令民企大佬得以有机会涉足这一长期为国有资本所垄断的行业。 

  2014年以来,先后有马云、马化腾、郭广昌等今年上榜富豪联合当地企业家,筹建民营银行,准备杀入这个让人垂涎已久的行业。而且,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各具特色(附表),为的就是扬长避短,和现有银行之间展开错位竞争。其中,阿里系和腾讯牵头的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利用自身的互联网资源,主打小微贷款,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则立足股东在当地的竞争优势,主打区域市场。 

  尽管民营银行在网点布局、资产规模方面尚不能与传统银行正面交锋,但传统银行并非不可战胜,那些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更有不少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特别是在个人理财领域,银行传统的销售方式手续复杂,又需要本人亲临网点,对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多有不便,民营银行则可以发挥互联网金融服务灵活方便的先天优势,攻城略地。 

  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对传统银行忽视的零散资金理财需求的开发,再加上打通储蓄账户和理财账户,使其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甚至一度出现存款搬家现象,将银行吓出一身冷汗。 

  首批5家民营银行概况

  证券业并购潮涌 

  新进者“搅局”银行业之际,证券业同样是并购潮涌。不仅有西南证券(600369)收购敦沛金融、国金证券(600109)收购粤海证券等拓展业务触角的跨境收购,还有为满足一参一控要求而进行的行业内并购,特别是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合并,令申万宏源(000166)一跃成为第二大上市券商,截至2015年3月底市值达2600亿元,仅次于龙头中信证券(600030)的3600亿元,力压海通证券(600837)的2400亿元、国信证券(002736)的2000亿元、招商证券(600999)的1900亿元。 

  在这场证券业并购大潮中,部分民营证券大佬同样成为赢家。继2009年收购东莞证券40%股权之后,杨志茂家族旗下的锦龙股份又于2013年购入了主营业务亏损中的中山证券61%股份,并在2014年3月和8月剥离旗下自来水厂和水质检验公司。主营业务聚焦金融,让锦龙股份的估值在金融改革进程中水涨船高。截至2015年3月底,锦龙股份市值达360亿元,杨志茂家族也以102亿元身家,将其在富人榜上的排名从去年的421位大幅提升到第140位。波谲云诡的方正证券收购民族证券大戏,更牵连广泛,令看客瞠目。 

  银行、证券业牌照尽管仍奇货可居,但已经不再高不可攀。就连从前只提供行情、数据和财经新闻的金融信息服务商,也已不再满足于做金融业的配角了。 

  东方财富(300059)2014年12月公告,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东方财富(香港)收购宝华世纪证券100%的股权,交易价格将不高于1300万港元。随后2015年3月,其又发布公告称,与西藏投资签署意向书,拟购买其持有的西藏同信证券30%股份。此前,东方财富已经宣布购买宇通集团持有的西藏同信证券70%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同信已经由单一的经纪业务商发展成为包括经纪、自营、资产管理、承销与保荐业务在内的综合类券商,因此,交易完成以后,东方财富业务将从金融信息、数据服务和互联网基金销售领域扩展到覆盖整个A/H股市场的证券全产业链。 

  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在打造互联网证券产业链的预期下,东方财富的控制人其实家族身家暴涨,今年以117.4亿身家跻身新财富500富人榜第117名。 

  今年以248亿元身家排名第38名的张长虹家族同样在谋求跨界收购券商,其控制下的大智慧(601519)宣布拟以不超过90亿元的代价,通过非公开发行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湘财证券100%的股份。此举同样受到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截止到2015年3月底,大智慧的市值已达570亿元,自2015年1月复牌以后的增幅高达4.6倍。 

  如今,刘益谦的收购又增添了新的案例。事实上,其收购长江证券背后还不乏混业经营概念。 

  金融业并购频发,倒逼混业经营 

  近年金融业并购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一项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天然地会同其他金融领域发生交集。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的分业经营制度,客观上讲对金融创新形成了一定阻碍。 

  最早,银行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形成的是混业经营局面,而1929年经济危机使当时全球银行业濒临崩溃。根据事后调查结果,混业是加重危机的重要原因,随即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确定了美国金融分业监管的原则。但是,金融行业的合纵连横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产业内并购催生了一批在区域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合并,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银行;日本火灾海上保险和三井、兴亚两家海上火灾保险于2001年合并成为日本最大的财险公司。而跨产业并购,则将混业概念再度推至前台。1998年花旗银行与美国旅行者公司合并后,业务涉及银行、保险及证券,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2001年德国安联集团并购德瑞斯顿银行,成为能为客户提供银行、保险及资产管理等服务的当时全球第四大金融巨头。

  在中国,银行业利润近年持续走低(图1),存款保险制度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而金融业三巨头之一的证券业,历来就有“靠天吃饭”一说,券商利润波动随行就市(图2)。在金融业整体竞争加剧的今天,混业反而有利于平滑利润水平,支撑金融稳定。

  美国1999年《现代金融服务法案》从法律上追认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思路。尽管当前中国仍没有从法律上改变分业经营的规定,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天然优势吸引了大量机构开始在不同金融业务领域布局,在金融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背景下,具备混业经营特征的集团公司已经出现。 

  2014年7月,光大集团完成收购甘肃信托,并将其更名为光大兴陇信托,从而继中信和平安之后,成为第三家同时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全牌照的综合集团(图3)。

  此外,安邦集团在先后控股成都农商行、收购世纪证券之后,一转2013年一度减持的态度,在2014年对民生银行大举增持。根据民生银行2014年年报,安邦旗下财险、寿险公司合计持有股权分散的民生银行12.6%股权,已经坐上其第一大单一股东的位置。眼下,安邦只差一张信托牌照,就能成为国内第四家全牌照运营的金融集团。 

  协同作战,是混业经营时代的关键词。以中信集团为例,其旗下中信证券、信诚人寿、信诚基金以及中信旅游、地产等子公司都可以利用中信银行广泛的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推广自身的业务。在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方面,中信银行则可以和其他同侪合作开发专属理财产品,并对产品提供托管服务。 

  在这场混业竞赛中,民营资本自然也没有缺席。卢志强通过泛海控股于2015年3月落子跨境金融,通过旗下企业与时富投资集团签署协议,拟以6.13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的时富金融服务集团(00510.HK)40.71%股份。此外,卖方还承诺将尽合理努力,协助买方以同等价格取得时富金融不少于51%的控股权。 

  资料显示,时富金融是一家老牌的香港券商,成立于1972年,其主营业务为提供证券、期货、期权及互惠基金、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通过对时富金融的控股,加之2014年3月收购民生证券73%股权,泛海控股同时控制了境内外两家券商。不仅如此,本通过参股民生银行已在金融领域有所布局的卢志强,2014年更是动作频频,旗下泛海控股除了对民生证券的投资,还参与民生信托的增发并持有其25%股权,更出资10亿入股中民投。近期,他还拟出资不超过17.85亿元,购买民安财险部分股权,并用募集资金向民生证券增资。这些投资完成之后,泛海控股在金融产业链的布局将更加完善。 

  可以看到,各大金融集团已经开始抛弃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而逐步完善自身在金融产业链的布局,努力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从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曾预言:“在中国,谁能控制一系列的金融交易平台,类似于淘宝,谁就将成为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更加具有影响的机构。”未来,这样一个超级金融平台属于谁? 

  混业趋势中,又有细分领域分拆 

  世事往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像当年美国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强制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然后随着风控水平的提高、业务发展的需要放开混业经营一样,国内的混业经营大潮尽管正当其时,但这并不妨碍部分金融机构将强势业务独立出来,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寻求更大的资产增值,即所谓“拆开来卖更值钱”。 

  细分领域的分拆已经出现,光大银行2015年3月27日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披露,其《关于设立理财业务独立法人机构的议案》已经通过。市场人士预计,除了光大银行之外,平安银行的理财、招行的信用卡等优势业务,都存在分拆出来单独运营,甚至单独上市的可能。 

  中国平安旗下的陆金所,尽管2011年成立到现在不到4年,但其投资者群体已有750万之巨,交易规模居中国P2P市场第一。最近完成首轮融资的陆金所估值已达100亿美元,其如果上市,可能会再次改写中国金融业富豪榜排序。中国平安2014年年报显示,其所持陆金所股权已由74.91%降至49.99%,而陆金所的股东中,新疆同君、林芝金生的合伙人基本是平安系的高管。 

  本文刊载于5月出版的新财富杂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