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記者 王傑
繼任誌強卸任華遠地產董事長後,另一位北京地產大咖劉曉光也將淡出江湖。
首創集團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將在今年退休。
至於接班人,北京組工網顯示,現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王灝,擬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擬提名為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人選。
個人品牌超過公司品牌的企業家
作為企業界的明星,劉曉光的光環,遠遠蓋過首創置業本身。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任誌強、劉曉光這類老一輩地產人士退出江湖後,由於其個人烙印非常強,會對公司的傳承造成一些壓力。
領軍人物是明星,但是地產盤子卻不一定大,究其原因,陳晟認為,首創置業和華遠地產都是國企,又是任命制,不可能像民營企業或者混合制企業,按照自己的戰略體系進行擴張。國企一方面會獲得一些支持,也會受到體制內的約束,並要承擔一些與業務關系不大的工作與職能。
首創集團是北京市國資委所屬的大型國有集團公司,劉曉光1995年作為最主要人士參與了首創集團的組建工作,並在此後一直擔任董事長職務。此前,劉曉光是北京市一位地方官員,歷任北京市計劃委員會處長、委員、總經濟師、副主任、北京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從經濟官員到國企總經理,劉曉光面對的是大大小小40多個門類共計172個企業的“大整合”,當時首創除了沒有學校、醫院外,幾乎涉及了所有行業,但都沒有做出規模。
劉曉光從不避諱首創集團作為國企先天的資源優勢,他曾經的官場經歷也給企業帶來很多便利;但他盡力在可行的範圍內,引入市場因素來改善這個大國企的管理架構和經營效率。
劉曉光認為,類似萬通的股權結構,混合國有、民營、個人股東所有制的企業更有生命力,但約束力更強。為此,他嘗試對首創集團進行所有制改革,引美國的黑石基金入股,但最終被證監會和國資委叫停,這成為他從商以來的一大遺憾。
2013年年底,首創集團總資產1294億元,旗下包括首創股份、首創置業等5家上市公司,涉及水務環保、基礎設施、房地產和金融服務四大核心主業。
“他是個很有人文情懷的人,在路上拿著手機也在寫詩。另外還接了很多地產協會的名譽會長的職務。”陽光100常務副總裁範小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劉曉光與馮侖、王石最大的不同,是身上有很大的京派特征。雖為官商,但思路更市場化,包括帶首創在香港上市。劉曉光通過他的影響力和視野,為首創開拓了非常多的資源,比如京津兩地的大量土地儲備。
範小沖說,地產業務是首創眾多業務中的一塊,國企做地產難免有局限性,相比民營企業的機制、決策以及冒險精神,都會受到體制的制約。
“後劉曉光時代”的首創置業走向何方?
進行“後劉曉光時代”,首創置業未來何去何從?
在中指院發布的《2014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榜》中,首創置業2014年銷售額249億元,排名第24位。
2014年初,首創置業總裁唐軍在香港業績會上透露,公司當年銷售目標為280億元,並稱未來五年目標是於2018年達到簽約銷售超過600億元,物業投資額達到200億元,並躋身行業前20名。顯然,全年銷售並未實現公司年初制定的目標。
雖然未能達成全年目標,首創置業投資者關系總監馮瑜堅卻認為,首創置業在追求規模和速度上都是紮紮實實上了臺階,“規模上從2013年的196億到2014年的將近250億,27%的增速在行業中也是領先的。”
據馮瑜堅透露,首創置業正由過去的“6810”進階到新的標準“857”。
“過去的6810是指,拿到新項目,8個月開工,10個月開盤,一次去化60%;現在正逐漸轉向新的標準857,即5個月開工,7個月開盤,一次去化80%。當然不是所有項目,已經有項目做到,並且是越來越多的項目做到,公司在速度上已經提升了標準。”
但是,克而瑞研究總監薛建雄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銷售額500億元是房企的一道門檻。當一個公司項目量過大時,一些中小項目,集團並不能全程控制,就導致工程、設計、營銷、財務配合不力,各業務板塊容易造成資金流失,使得項目處於艱難的虧損狀態。
簡而言之,企業的管控項目越少,集中度越高,銷售額的可增長性就越大。
陳晟認為,卸下劉曉光的光環之後,首創置業能否繼續從政府方面繼續獲得資源支持,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與地產業務的匹配工作能夠做到什麽程度,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