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人,不做神 蔡東豪

2010-02-04  AD





過 去幾年,精電做得較有成績的業務,是在不平靜的市場環境,持續擴大汽車液晶顯示屏業務。時間雖然尚早,我相信2010年汽車顯示屏業務可能佔精電營業額的 一半 —— 精電 「榮升」汽車股(在香港,脫離工業股的標籤當然是喜事)?我們最近粗略計算,09年全球生產的汽車中,平均每十輛就有一輛使用精電製造的液晶顯示屏。各位 下次坐車時不妨留意一下,每部車平均約有三片液晶顯示屏,包括儀表版、收音機、冷氣機等,有些甚至有更多。我在想自己應該算是半個汽車業人,所以特別留意 汽車業的一舉一動。

近日,日本豐田汽車進行歷來最大規模汽車回收行動,牽涉車輛數目逾八百萬輛,相當於豐田去年全球汽車銷量。這宗新聞 的震撼程度不容易以筆墨形容,因為豐田不是一間普通汽車企業,它是全球企業追求完美的表表者,是千千萬萬企業的模仿對象,是無數企管書籍的主角,是商學院 的教材,是企業之神。

精電跟大部分與豐田有業務往來的公司一樣,對豐田又愛又恨。愛,是因為覺得自己「升呢」,跟「神」平起平坐,能近距離觀察和學習,差不多等於人家放錢落自己口袋;恨,是因為豐田要求嚴格,恨人家過分挑剔,恨自己不成器。豐田跌倒,我的心情很複雜。

豐田倒下彷彿是一部早已寫好的劇本,觀眾亦預知結局,但仍然要一幕一幕順次序看,看着悲劇發生。這悲劇最特別之處,是當事人豐田也知道這是悲劇,但無法阻止劇情發展下去。

 

09 年6月,豐田創辦人的後人豐田孝男臨危受命,接任總裁,當時豐田宣布08年錄得4,300億日圓虧損,是豐田自1950年首次錄得虧損。豐田孝男上任後, 沒有作出豪情壯志的宣言,他反而謙卑地承認豐田犯了大型企業跟市場和顧客脫節,以及不再掌握到過去致勝的核心價值等毛病。

豐田孝男引用企管 作者Jim Collins近作《How The Mighty Fall》,形容豐田身處Jim Collins「企業倒下五部曲」的第四期——「垂死掙扎」(Grasping for Salvation),即是離開完全倒下不遠。《經濟學人》以豐田的困境作為封面故事,這些都是去年年底發生的事情。豐田倒下,豐田管理層早已看得到,四 周圍的人也看到,但沒有人能改寫結局。

表面看,豐田所犯的錯跟許多企業失敗個案如出一轍,只是規模放大了千百倍。豐田過去幾十年憑着對品質 的追求,一步一步建立汽車王國,受到全球企業敬仰。豐田管理層跟它的產品同樣低調,不求出位,以可靠取勝。我相信沒有一個車主是因為型格而選購豐田的 Camry和Corolla。過去十年,豐田的發展如日中天,在汽車銷售重鎮的歐美市場勢如破竹,而傳統歐美汽車業競爭對手卻越做越沉。此消彼長下,豐田 被捧為汽車業之神,彷彿豐田做的每件事都是明智。在這氣氛中,豐田難免飄飄然,有些時候相信自己真的是神。

 

08年豐田成為全球汽車銷量之冠,取代通用汽車的「一哥」位置,這是豐田最風光的時刻。豐田早知道「一哥」不易做,做了「一哥」後,不停警惕自己,要專注基本步。做「一哥」腳步不能停下,企業架構追不上管理層對產量的無窮追求,於是問題逐一浮現。

又要做大做強,又要平靚正,策略之一是用相同的設計平台和相同物料,以增加需求量來減低成本,這策略的缺點是一出錯就容易變成大錯。豐田每次回收汽車的數目都是以十萬輛計,橫跨不同型號,正是這個原因。

豐 田管理層有自知之明,以謙卑態度不停警惕自己,但也敵不過「一哥」做大做強的詛咒。大部分倒下的巨人看不到或不願面對倒下的原因,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乏力 重新站起來,我覺得豐田的情況不同。倒下是否終結,在乎倒下的人有沒有能力和決心站起來。豐田實力雄厚,財務狀況穩健,這次回收造成的創傷,雖然非常痛苦 及會持續一段時間,但豐田有能力捱過去。

豐田這次回收,顯出知錯能改的決心,假以時日顧客會原諒豐田的錯失,而其他如精電的商業伙伴,會繼續以跟豐田做生意為榮。豐田此刻要做的,是不做神,做回一個有瑕疵的人。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