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與各位共勉!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481377&extra=page%3D1&page=2
股息和羊群心理是會影響到股票的供求關係的,這便有可能影響到股價之升跌。科斯托蘭尼說得很好:「行情之升跌,取決 於供求關係。」有部份人可能會誤會,以為買股票就好像到街市的檔口買蘋果一樣,檔口老闆說多少錢便是多少錢,他會根據供求關係來調整價格。但事實卻完全不 是這回事。
2007 年,price_secret 拿著 50 萬元,和幾位朋友合共湊了 135 萬元,開辦了 price_secret 茶餐廰。到了 2008 年,茶餐廰算是上了軌道,price_secret 再邀請陳小芬投資 15 萬元入股,股權分配就按大家所湊的錢來分配。連同之前大家湊的 135 萬元,現在大家合共湊了 150 萬元,陳小芬佔 10 %,price_secret 是大股東,佔 33.33 %,餘此類推。
陳小芬後來發覺,原來 price_secret 茶餐廰去年全年純利 375 元,price_secret 只願意把一半拿出來分給大家,亦即是派息,亦即 187.5元,其餘的就留在茶餐廰以備不時之需。
若果今年同樣是這樣的話,陳小芬佔 10 %,便能分得 18.75 元,真的是吃個飯盒也不夠。陳小芬入股的時候,PE = 150 萬 / 375 = 4000,股息收益率是 18.75 / 150000 = 0.0125 %,亦即是說,按照現在的情況,陳小芬要在 8000 年之後才能回本。(若以 PE 來計算則是 4000 年後,因為現在只拿一半純利派息。)
陳小芬覺得很不值,於是把股權轉讓給別人。陳小芬是一個口才了得的人,她有能本事把 price_secret 茶餐廰吹噓得很厲害,很多人想向她購入股權,形成「求過於供」的關係,很自然就是價高者得,最後,陳小芬以 17 萬元把 10 % 的股權轉讓給張大強,陳小芬獲利 2 萬元。
在 2008~2010 年這兩年之間,這 10 % 的股權轉了數次手,價值一次比一次低,原因就是 price_secret 茶餐廰在這兩年完全沒有派息給股東 (兩年不派息有沒有犯法我不太清楚)。轉讓的情況是這樣的,張大強買入後覺得不值,然後接洽了 100 人,才有一個叫王大偉的人願意以 14 萬元購入,張大強蝕 3 萬元。王大偉又覺得不值,接洽了 200 人,才有一個叫李大文的人願意以 10 萬元購入,王大偉蝕 4 萬元。李大文更嚴重,接洽了 500 人,完全沒有人願意買。
在整個過程中,雖然只有一個人在賣他的股權,但由於有興趣買入的人實在太少,但持有股權的人就急於沽出,這和「供過於求」的情況相 類似,行情亦因此而向下走。
李大文心想:「這間茶餐廰,兩年前,亦即 2008 年,雖然是 PE=4000,致少也願意派息。但現在又如何?一分錢也沒有!湊錢做生意分不到錢的話,做來幹什麼?price_secret 說過去兩年,每年純利 75 萬元,合共 150 萬元,不派息是想擴展業務,但我怎麼知道你要擴展到何時才願意分錢呢?我只知道他再向銀行多借 300 萬元!
但偏偏現在我欠人家錢,再弄不到錢我快要被大耳窿斬了!」最後,在 2010 年,他遇到 taiwai,亦即本人,以 4 萬元轉讓,李大文勁蝕 6 萬元。
一間上市公司發行新股 (IPO),就等同於上述例子中,price_secret 茶餐廰邀請陳小芬以 15 萬入股,price_secret 茶餐廰拿了這 15 萬就繼續營運下去。邀請別人入股可以是很多原因,可以是擴展業務,亦可以是欠錢用。當時很可能 price_secret 茶餐廰因某些原故急須用錢,問銀行借又借不到,所以才邀請陳小芬入股,否則的話何故要多隻香爐多隻鬼?至於茶餐廰何故急於用錢,則不得而知。
而股票市場, 就是一個交易平台,讓擁有股票和沒有股票的人互相買賣,就等同於上述例子中,大家以不同的股價把股權轉來轉去,亦即是說,股票之買買賣賣,其實就是把已有 的股權轉來轉去。而行情之升跌就取決於供求關係,而影響供求關係的因素可以有很多,派息是其中之一,大家的預期亦是其中之一。買入股票的人,其實就是買入 一個「預期」,茶餐廰在香港始終有得做,而開一間茶餐廰約須 100~120 萬元,能以 4 萬元購入 10 % 的股權,我認為超值。
科斯托蘭尼說:「股價從來就不能反映股票的真實價值,否則就不會有股票市場。股價不是太高,便是太低。」陳小芬口才了得可以是行情過 高的原因;李大文快要被大耳窿斬,亦可以是行情過低的原因。
40 年後,亦即 2050 年,price_secret 茶餐廰已變成一間跨國企業,8 萬間分店遍佈全球。當中曾 3 次發行新股,使我的股權由 10 % 變成 7 %,雖然是這樣,但這間公司就越做越大,每年純利 114 億元,price_secret 每年願意拿一半的純利派息,我的 7 % 已能帶給我每年 4 億元股息。
路人甲說:「我們應該在 10 年前就買入這隻股票,當時業務仍未擴展到美國,股價便宜很多。」
路人乙說:「那麼我們再向前推一步,應該在 20 年前便買入這隻股票,當時業務還未擴展到歐洲。」
若果把這種說法無限向前推的話,那麼大家就應該像 taiwai 一樣,在 40 年前就購入這間公司的股份。所謂「預期」,就是當事情未發生之前,就去預計一下它會不會發生。大家就算不能成為第二個 price_secret,也希望能成為第二個 taiwai,能在公司未擴展之前便購入股權。
在你的留言中,說到「不理股息」,股息怎麼可以不理?湊錢做生意正正就是要分錢,分不到錢的生意湊來幹什麼?你要轉讓股權給別人,別人也不會睬你。所謂 「不理股息」,只可以說「暫時」不理股息,就好像 40 年前我購入股權一樣,當時 price_secret 茶餐廰已兩年無派息,如果我預期它「永遠」也不派息的話,我真係豆拎都唔夾。
我之所以購入股權,就是買一個預期,就是預期它能擴展業務,最終我就分到錢, 分唔到錢,你夾埋我0個份,我話知你間公司市值是多少錢,分唔到錢就勢係假,夾錢做生意唔係為分錢唔通為興趣呀?(純粹講笑,我只能說我不是為興趣。) 如果公司有盈利但又「長期」不派息的話,咁夾黎做乜?
而至於何謂「長期」就見仁見智。就像當年李大文認為兩年不派息已經很過份,但 taiwai 就認為在擴展業務的初期,兩年不派息也不為過。事後證明,當年兩年不派息,再向銀行多借 300 萬元,結果就成功多開 3 間分店,合共 4 間。
我問過 price_secret,他說 2008 經濟開始衰退,他希望所有的股東忍受兩年不分錢,冒求把現金拿在公司手上靜待時機,結果 2010 年真的掉進谷底,很多旺區的店舖也結業,就算是旺區也有小部份的舖位丟空,他就背水一戰,再問銀行多借 300 萬,冒求要把握時機,在香港各個旺區多開分店,結果就多開了 3 間。事後證明 price_secret 獨具慧眼而且膽色過人。但我也不差,因為我也佔 10 %。
故事還未說完。2050 年正是牛三的雞犬皆升期,以市價來說,我這 7 % 股權原來價值 400 億,股息收益率 = 4 / 400 = 1 %,實在太低,亦即股價太高,PE = 50 (因為只拿一半純利來派息)。
若果你要問,40 年前兩年沒有派息,股息 0 %,就算以陳小芬的 18.75 元來計算,我購入股權時的股息 = 18.75 / 40000 = 0.046875 %,何解當時不覺股息低,而現在卻認為 1 % 是低呢?
原因就是「預期」。當時不派息可能是一時周轉不來,但我就認為它不會倒閉,只要不倒閉,4 萬元購入一間茶餐廰的 10 % 股權就是超值。現在股息 1 %,亦即 100 年後才能回本,實在太離譜。大家可能預期公司還能不斷擴展,甚至擴展其他業務,亦可能是炒賣風氣太盛,這個預期已被炒得過高,姑勿論怎樣,各有各的想法。 我就認為,公司的分店已遍佈全球,還可以怎樣有一個明顯的擴展?
倒不如趁著炒風正盛,沽出股票吐現,待股市崩盤後才再買入。當然,假設現正牛三初期,7 % 的股票能分批倒出來,而股價不致於大滑,甚至越倒越升。而持股 7 % 的股東倒貨是否有法例管制則不太清楚。買入股票就是買入一個預期,誰人也想先人一步,在股價偏低的時候購入,但何謂價格之高低則沒有定案,就好像 40 年前,李大文接洽了 500 人,也都認為 4 萬元這個價格偏高,但 taiwai 卻認為抵買。
除此之外,資產較高是否就代表盈利能力較高,真的沒有定案。只能夠說,各有各預期。
我必須再次聲明,我不是財經版的專題樓主。真的很害怕我所理解的東西會大錯特錯,這樣的話真的會累死人。樓主亦請多些向其他人理解箇中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