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5,中國的拐點與起點: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9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2 20:11 編輯

2015,中國的拐點與起點: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
作者:格隆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A股輕松站上4000點;
B股全線漲停;
“交主權,不交定價權”,一直為外資主導的香江市場,格隆匯“港A股40”指數短短兩周時間大漲51%
萬里之外的太平洋彼岸,美國中概股集體瘋漲

而事實上,正規軍尚未出動!

思維高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如果你只是把以上現象簡單歸結資金為尋找估值窪地而自發流動的金融現象,你可能是一個很優秀的金融分析師,你會取得“白領級”的成功,但你確定不會有封狼居胥的榮耀與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功勛。

是的,以上現象,與估值無關,與資金流動無關,與金融理論無關

以上現象,與歷史趨勢有關,與國家意誌有關,與中華帝國崛起的拐點與起點有關,與2015年中國開始刻意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有關

今天這個場景與公元前119年那場事關漢民族崛起至關重要的漠北戰役無比相似:那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巨的戰役。自此戰後,彪悍傲慢的匈奴從此一蹶不振,而幾乎整個亞洲(彼時歐洲能稱得上國家的只有羅馬,其他全是蒙昧的部落)都在豎耳傾聽一個聲音: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如果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但凡與我中華休戚相關的資產,哪怕遠在星球的另一端,也必須體現和恢複其應有的內在價值與尊嚴

這就是環球“中華資產”大漲的真正奧秘!(當然,誰的估值更低,誰的價值會體現得更淋漓盡致一些!)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2134年前的鏡像

格隆把鏡頭回放到2134年前(漢武帝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那是一場對漢民族崛起至關重要的戰役。彼時漢朝已消滅了強敵匈奴的右部勢力,基本崛起於亞洲,但東北方的匈奴左賢王和匈奴單於本部尚擁有相當實力,仍然是妨礙西漢王朝真正崛起的強大勢力。

為徹底統一北方,掃清崛起之路上的障礙,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以高效動員全社會力量;

2外交上從唯我獨大,韜光養晦,轉向積極作為,合縱連橫

開始主動“拉群”,建“朋友圈”,派出彭吳聯絡貊,以阻止匈奴向東發展,派張騫通西域,與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系,以切斷匈奴右臂;

3軍事上貫徹主動進攻的攻勢戰略思想,閑置韓安國、李廣等雖英勇敢戰但多年來消極防禦戰略思想根深蒂固的將領,果斷提拔衛青、霍去病等,善於指揮騎兵集團在荒漠草原地區進行大規模主動機動作戰的將領,同時大力建設騎兵部隊,提高漢軍在荒漠中行軍作戰的機動能力和攻擊力;

4經濟上實行整理幣制、專賣鹽鐵、加重商稅等措施,積累實力,秣兵厲馬;

漢武帝元狩四年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統兵5萬,遠度重重沙漠,北上兩千余里,“取食於敵”,一舉殲滅匈奴9萬余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成為漢人最高榮耀的象征。而匈奴從此一蹶不振,“漠南無王廷矣”!



漠北戰役是漢民族在整個人類史上真正崛起的拐點與轉折點,其本質是漢王朝與北方強鄰匈奴爭奪市場,爭奪資源的角力。這場長途奔襲的主動出擊戰能取勝,是西漢王朝幾十年經濟發展、軍事實力不斷提高,尤其是騎兵部隊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的結果;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大政方針上審時度勢,順應歷史形勢,適時地改變前代單純防禦的戰爭策略,確立了新的攻勢戰略思想,一舉奪回戰爭主動權,同時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也歸屬漢朝——一個名叫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自此出現在中華歷史上

從此,匈奴這個民族慢慢從歷史上消失,而在從中原到中亞的“一帶一路”之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絡繹不絕,大漢朝過剩的產品“茶葉”、“絲綢”、“瓷器”等源源不斷輸出海外,中華民族則從此開始了近兩千年傲視全球的泱泱大國地位

回到今天:輸出什麽?軍隊?還是資本?

首先看今天的中國與兩千多年前的漢王朝時期有什麽相同。至少如下核心要點是完全一致的:


1、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國家實力大幅提高,客觀上有足夠實力開始重新規劃和調整自身的全球定位,並付諸實施;
2、社會的政治集權分權態勢已經趨於清晰和穩定;
3、對內生產要素的利用已到極限:無論是人口紅利、環境約束、資源價格,還是過剩的傳統產能,都已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走出去,開辟“絲綢之路”成為必須的選擇;
3、全球資源爭奪開始加劇,韜光養晦的空間越來越狹窄,外交、政經、軍事上都要求主動作為;
4、還有最後一條:沒人會主動讓出一條“絲綢之路”讓你通行。你想要的東西,必須自己主動出擊去拿。軍隊用子彈拿不回的東西,也別指望外交家在談判桌上用口舌拿回——這一條,與兩千多年前沒任何變化;

唯一與兩千年前不同的是:今日之全球帝國的建立,不再是(至少不完全是)靠輸出軍隊的殺伐來獲得。

怎麽辦?

前天人民日報出版社隆重出版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全面”學習讀本》,也提出了這個問題:“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向何處去?對於世界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遠比100年前重要得多。在中國國內,1992年的市場化浪潮、1997年的香港回歸、2001年的加入WTO2003年的抗擊“非典”、2008年的奧運盛典,這一連串里程碑式的事件,刻畫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邁向複興的軌跡,也將那個不曾消失的疑問一次次推上前臺:中國將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其實,《孫子兵法·謀攻篇》有明確的回答:“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簡而言之,輸出主動外交,輸出軍事軟實力,輸出資本。而資本輸出為重中之重。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任何一個經濟體參與全球社會分工體系,都不外乎以下幾個層次:

1、輸出原材料與勞動力,這是最低層次的輸出,絕大多數非洲與拉美國家都是這種類型;

2、輸出產成品與服務,這是擁有一定資本與技術積累後的結果。東南亞、東歐等國屬於這種類型;

3、輸出高精尖技術、產品與服務,西歐、北歐、北美都屬於這種類型;

4、最高層次的是過渡到輸出資本。美國是典型代表。它靠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與資本輸出,年複一年地在全球一茬一茬地割韭菜。日本一度做過類似嘗試,但不斷走下坡路的疲軟經濟令其功虧一簣;

之所以輸出資本是一個經濟體最高的分工形式,是因為資本是用來定價的。如果取得了定價權,再高精尖的產品或服務,都會在利潤分割中乖乖交出利潤的大頭。

這如同進化,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不是所有國家都能過渡到這個階段的: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擔保和背書,沒有遍及全球的貿易交往與支付場景(這就是為什麽騰訊財付通鬧騰得再歡,也威脅不了支付寶一個道理——支付寶有淘寶這種天然支付場景。微信支付則沒有——我們總不能天天發紅包?),沒有國內資本的相對過剩經濟增速下來後,資本在國內體系已無法分享到需要的收益率水平,稱為相對過剩,想輸出資本幾乎是天方夜譚。

今天的中國有了這個機會、能力與需要,當然無需手軟!

所以,你看到我們有一帶一路,我們有亞投行,我們有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我們有上合組織開發銀行,我們有亞洲自貿區,我們有東亞經濟共同體……我們可以出錢,我們可以讓渡投票權,我們可以放棄一票否決權,都沒關系。

只要你用我們的人民幣,只要我們能資本輸出(帶動產能輸出)!

啰嗦了N多,其實格隆只是想說下面幾點:


1、股市上漲是國家意誌;
2、資本輸出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3、2015年,是中國輸出貨幣,輸出資本,輸出牛市的元年!
4、最受益的,當然是一衣帶水,估值超低,

港股的未來:40400400040000

很多朋友與格隆交流:你為何對這波港股行情如此篤定?對後市怎麽看?

其實隆篤定的不是港股,篤定的是2015年是中國資本輸出元年:這是國家意誌,更是歷史趨勢!這種背景下,廉價的港股想不見證一個奇跡都很難。

所以,在提出“港A股”概念的時候,格隆就想過寫這麽一篇文章,彼時選擇的題目是:300300030000(港交所股價上300元,港股日成交量上3000億,恒生指數上30000點)。只是沒有想到形勢比人強,這些數據眼看就到了。格隆鬥膽換一個小標題:40400400040000

40:格隆匯“港A40”指數翻倍

400:港交所股價上400

4000:香港日成交額突破4000億;

40000:恒指突破40000點;

以上目標也許現在看來有冒進成分(就像在本輪行情啟動前,格隆鬥膽預測日成交會上3000億一樣,當時覺得真不可能),但不影響我們大膽猜想,理性分析。

140:格隆匯“港A40”指數翻倍?

先複習一下格隆匯“港A40”指數成分股(見下圖)



在看看格隆匯“港A40”指數的表現:



從格隆匯324日提出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以來,格隆匯“港A40”指數已經再短短16格自然日內上漲了51.19%,到達151.19點。

能否到200點(翻倍),這個沒法用模型測算,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2400:港交所股價上400

這個是可以算的。

如果說港股歷史性的牛市才剛開啟,那麽目前受益最大的肯定是券商。但如果說要找一個比券商確定性還要高的,那麽就只能是港交所了!

港交所的盈利模式和券商是極其相似的。但是他比券商可要好做多了,熟話說我的地盤我做主,港交所可是整個市場的唯一參與者,說白了就是特許壟斷經營!這也是為何港交所常年都能獲得30-40pe估值的原因了,要知道在香港這個市場里面,這種估值的大型公司除了騰訊可能就找不出第二家。而港交所高達52%的凈利潤率也間接說明了壟斷的生活是過得多麽的愜意。

格隆本想用資金做的模型來講解,但估計很多人煩那種八股文。好吧,下面就跟著我的思路來簡單算算港交所到底值多少!

從旗下成員的名字以及公司財報可以發現港交所的收益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部分(2014年來自年報的數據):

其中1、2、3三部分的收益就是和成交量直接掛鉤的,而且基本呈線性相關,通俗點說就是成交量增加百分之多少,這部分的收益也相應增加多少。2014年的現貨日均交易額只有562億,這就給港交所帶來的64.83億的收入。A股牛市前後的成交量峰值差異可以達到10倍,而日均差異估計在5倍左右。港股的牛市才剛剛開啟,我們不用A股高規格的標準,保守點打個6折,那也有3倍了



4、5、6三項的收入合計是26.44億,我們保守一點,2015年這塊收益給個零增長吧。

除開收益就是各種成本和費用了,14年這塊是近31個億。如之前所說,港交所是個坐地收錢的主,可不是什麽制造業,收益端大幅上漲的同時,成本端的變化可以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激進一些,15年費用這塊給30%的增長,那麽就是40億

最後一個剩下的因素就是稅收了,按15%來算

全部要素就清楚了,那麽結論就看下面這張圖吧。



最後的最後,咱們來算算股價吧,往年港交所都是給40倍pe,今年咱們再保守一點,給30倍行不行?結論請看下圖。



30倍pe,按預測中性的情況來看,港交所就已經達到395塊了,這就是開頭我說的,港交所可能到400元,可能有點瘋,但不是一個夢!

34000:港股日成交突破4000

這個也是可以從A股和港股過往牛市經驗推算的。

先看看A股成交額變化


A股在2000年之後到07年牛市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成交額只維持在100-200億之間,但07年牛市迅速向上翻了10倍至2000億。而本輪A股啟動前,很長一段時間的成交額維持在2000億左右,啟動後也迅速上翻了4倍至8000億(月度日均成交額),而且目前還在不斷的往上蹦。

另一個值得參考的數據是:A股成交額/總市值比例在這輪牛市啟動前為0.5%-1%之間,啟動後達到2%,差不多就是07年最高的水平。

再來看看港股成交額變化:


同樣港股在2000年至07年牛市前,成交額平均在200億左右,牛市中最高翻了8倍至1600億。而牛市之後的很長時間里,港股成交穩定維持在700億的樣子,如果此輪定義為牛市,那就看成交額可以往上翻多少。從目前馬上要突破3000億的情況看,4000億應該不是問題,這個對應日常水平只翻了6倍。


之所以認為這個6倍不是問題,還有一個參考數據是港股成交額/總市值比例,目前為0.2%-0.3%07年歷史最高到達0.7%0710月港股市值創下當時新高,同比翻倍,成交額/總市值從0.3%漲到0.7%。假設現在港股市值翻倍,成交額4000億,比例剛好也是0.7%

440000:恒指突破40000

先看看目前香港股市的估值水平在全球的位置:



上圖橫軸為市盈率(PE),縱軸為市凈率(PB)。很明顯,A股創業板已經私奔到月球去創業去了,而港股則趴在地下礦井里

再看看歷史PE(如下圖)


152月香港主板平均PE10.87,恒指平均24800點。恒指在08年金融危機前的平均PE基本都在1718倍,歷史PE最高時(07年牛市時)超過25。如果本輪行情,未來PE可以到達17-18(差不多2009-2010的水平,也就是恢複到金融危機前的平均水平),則指數完全可以看高到4萬點。



最後的一個猜想:誰會是這波行情的十倍股?

每一波大行情,必定會出現10倍股。這類公司,除了一定的機緣湊巧,其最大兩個特征是:

1、合適的市值;

2、有還算不錯的基本面,但具有能脫離基本面約束的想象空間(任何股票短期漲十倍,一定是需要脫離基本面的);

這是我們正在認真尋找和研究的課題的,我們期待能夠找到,並分享給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6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