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度研報】第三方支付:交易,數據,服務的特別解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88

【深度研報】第三方支付:交易,數據,服務的特別解析


第三方支付的誕生源於非現金交易的需求,在交易雙方在時間(預付或賒購)和空間(如網上購物)錯開時,作為中介機構介入其中,承擔便利支付(取代繁瑣的現金交割)和信用中介(支付寶首創)等職能,促成交易發生。2010年,央行頒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並於次年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行業正式納入央行金融監管體系
。同時,伴隨以網購為代表的線上經濟和移動互聯網時代O2O的爆發,第三方支付行業亦迎來爆發式增長,2014年,第三方支付行業交易規模達23.3萬億,同比增長36%。

依據所獲牌照支付牌照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業務範圍涵蓋互聯網支付(如支付寶)、銀行卡收單(如銀聯商務)、預付卡發行及受理等業務中的一項或多項。2014年7月,央行第5次集中發放發19張第三方支付牌照,持牌企業共計達到269家,此後半年僅廣物電商一家獲得牌照。伴隨2014年來行業接連爆發POS刷卡套現、央行處罰8家支付機構、上海暢購資金鏈鏈斷裂等事件,行業監管收緊、牌照暫停發放等傳言四起,存量牌照公司收購案頻發:萬達3.15億美元收購快錢68.7%股權,北亞資源擬14.3億元收購上海得仕51%股權。

我們認為,支付是一項經濟活動的終點(交易完成),同時更是另一項經濟活動的開始(數據收集),是構成“商業運營-場景搭建-支付完成”完整閉環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支付公司的價值更凝聚在其沈澱的支付數據和用戶資源,並通過向企業和消費者兩個方向服務延伸加以變現,即第三方支付源於交易,貴於數據,成於服務。在行業監管強化、價值受到市場認可、兼並整合推動行業洗牌的背景下,本月專題我們重點回顧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和現狀,探究互聯網經濟時代第三方支付公司價值所在。

(一)第三方支付:隨網購而爆發,隨O2O而升華


2004年,阿里巴巴上線支付寶網站,在國內首創信用擔保交易,以信用中介模式進入第三方支付市場,有效解決國內網購行業的信任問題,促成國內網購市場突破交易瓶頸,迅速成為線上第三方交易主流模式,並伴隨網購的高速發展而實現規模大爆發。2010年,人民銀行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第三方支付企業界定為“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預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的非金融機構,即將第三方支付企業由互聯網支付企業擴展為從事資金轉移服務的各類支付企業。人民銀行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實施牌照管理,正式將其納入金融監管體系,並於2011年5月開始陸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

截至目前,共有270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依據具體從事的業務差異,第三方支付牌照又細分為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和受理、固定及移動電話支付和數字電視支付牌照。各家可以依據業務需求申請其中一項或幾項業務,並經人民銀行核準業務實施地域範圍。以支付寶為例,其持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發行及受理業務,其中前三項業務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預付卡發行及受理則僅限線上實名支付賬戶。







依據艾瑞咨詢數據,2014年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交易規模達23.3萬億,同比增長35.5%。從存量規模來看,銀行卡收單依然是最大的存量細分市場,占2013年第三方支付總交易規模的60%;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分別占據31.2%和7.1%的交易規模。從企業市場份額來看,依靠在線下銀行卡收單市場中的壟斷地位,2013年,銀聯商務占據第三方支付市場39.8%的份額,支付寶、財付通分列二、三位。

從增量市場來看,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市場主要增量來源。

1)以網購為代表的線上經濟的持續爆發增長推動了互聯網支付持續高速增長。2014年,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同比增長50.3%,達到8.1萬億元,預計未來四年仍將保持29.8%的複合增速,至2018年規模將達22.9萬億元;

2)2013年以來,阿里、騰訊兩大巨頭推動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的O2O經濟時代到來,移動支付順勢迎來規模大爆發。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規模近6萬億元,同比增長391%。

3)市場份額方面,依托淘寶、天貓兩大網購平臺,支付寶占據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半壁江山。而在移動支付方面,率先發力,與線下便利店、商場等零售渠道及打車、餐飲等諸多場景深度合作的支付寶優勢更加明顯,2014年市場份額高達82.3%。

對於第三方支付行業而言,線上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行業規模的爆發,促成了線上非現金交易的實現,並完成第一次用戶教育,使得第三方支付概念為民眾所廣泛接受;而線上線下經濟融合下,移動支付的爆發,結合原有銀行卡收單,進一步完成對現金交易的替代,從線上到線下、從大額到小額,第三方支付大規模進入居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便利交易,引領居民日常生活習慣的變革。










行業交易規模的爆發並沒有給行業內公司帶來普遍盈利,其中既源於互聯網行業普遍的規模效應,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的爆發同樣伴隨集中度的迅速提升,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商務三巨頭的格局難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是,缺少產業鏈整體布局和業務開拓能力下,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盈利模式單一,手續費、交易傭金幾乎是僅有的盈利來源。以線下最主要的收單業務為例,目前行業通行的刷卡費用分配原則為“721”模式,即發卡行(銀行)、收單機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其他)和銀行卡組織(銀聯)分別取手續費收入的70%、20%和10%,在除去硬件鋪設及營銷等費用下後,多數第三方支付公司難以盈利,再加上行業惡性競爭搶占市場份額,大量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處於持續虧損狀態。2015年1月上海暢購(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個上海等地的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牌照)出現資金鏈斷裂,成為業內首家倒閉的公司。

自2014年以來,伴隨行業接連爆發POS刷卡套現、人民銀行處罰8家支付機構、上海暢購資金鏈鏈斷裂等事件,行業監管收緊趨勢明顯、牌照暫停發放傳言四起,存量牌照公司收購、行業兼並整合案例不斷湧現。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5月以來就公告發生了11起第三方支付公司收購/擬收購事件,其中不乏萬達集團3.15億美元收購快錢68.7%股權、北亞資源(00061.HK)擬14.3億元收購上海得仕51%股權等大型收購案例。




(二)第三方支付價值:基於支付業務的衍生服務

支付是一項經濟活動的終點(交易完成),同時更是另一項經濟活動的開始(數據收集),是構成“商業運營-場景搭建-支付完成”完整閉環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難以盈利的原因,在於缺少資源投入和平臺入口思維,將支付環節中所蘊含的支付數據資源加以利用變現。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用戶的支付數據是價值密度最好的數據源之一,支付公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支付業務本身的盈利能力中,更凝聚在其沈澱的支付數據和用戶資源,並通過向企業和消費者兩個方向服務延伸加以變現。以阿里螞蟻金服為例,依托支付寶十年運營數據和超過2億活躍用戶積累和淘寶、天貓生態圈場景,螞蟻金 服打造出涵蓋現金余額管理(余額寶)、投資理財(招財寶)、供應鏈和消費金融服務(螞蟻微貸)、個人征信平臺(芝麻信用)、線上財產保險(眾安保險)和全面金融服務(網商銀行),其基於支付業務基礎,全面而豐富的服務正式螞蟻金服2000億估值的魅力所在。


除老大支付寶之外,各家支付公司或多或少均凝聚了一批核心用戶,其基於支付業務的服務拓展同樣值得關註。




典型案例1:拉卡拉社區電商+消費金融之路

拉卡拉成立於2005年,早年通過在社區便利店、郵局網點等放置自助支付終端,為用戶提供自助信用卡還款、轉賬匯款等個人金融及水電煤等便民生活繳費服務。 依據易觀咨詢數據,截至2012年末,拉卡拉便民支付終端放置數量已達7.5萬個,2014年拉卡拉各類終端支付規模達1.8萬億,同比增長38.5%, 累計服務用戶超過5000萬。

基於多年積累的支付數據、用戶積累和社區便利小店的合作, 2013年開始,拉卡拉逐步向社區電商和消費金融兩條主線進行服務擴張: 1 )以集支付、生活、網購和金融為一體智能POS終端“開店寶”為核心,拉卡拉通過整合社區便利小店,為小商戶提供全面後端供應鏈服務(如采購支持、供應鏈 金融和O2O銷售服務)和前端營銷服務(如APP導流及派單推送、升級門店為統一的拉卡拉小店); 2)以手機APP為核心,依托大數據征信技術,為個人用戶提供消費信貸、信用卡代償、 P2P金融等消費者金融及投資理財服務。






典型案例2:快錢支付2.0企業服務體系


與拉卡拉偏向C端的服務轉型不同,常年為企業用戶提供第三方支付支持的快錢更加專註於對B端企業用戶的服務拓展,其針對快錢用戶提供的拓展服務體系主要包含三大部分:

1)企業財務管理服務。依據企業不同資金需求,提供增值理財或聯合銀行提供融資服務;

2)影響及客戶管理服務。以快錢雲端會員管理系統為平臺,為商戶提供支付、營銷、會員卡管理等一站式會員服務;

3)企業小額貸款服務。針對快錢用戶,以企業交易流水為核心分控體系,提供免抵押擔保的小額貸款服務。

2014年12月,萬達集團宣布以 3.15億美元收購快錢68.7%股權,並將其納入萬達商業版圖。憑借快錢手中的互聯網支付和預付卡發行及受理牌照,萬達將有望如願構建線下消費為主的O2O+互聯網金融完整閉環生態圈。

第三方支付的誕生源於非現金交易的需求,在交易雙方時空錯隔時,作為中介機構介入其中,承擔便利支付(取代繁瑣的現金交割)和信用中介(支付寶首創)等職 能,既是交易的完成,同時也是數據收集的起點。因此,支付公司的本質是對支付數據和用戶資源的沈澱,並通過向企業和消費者兩個方向服務的延伸變現。
(來自互聯網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2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