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間房為什麽能值26億?它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創業家》曾於2013年獨家采訪到六間房創始人劉巖,他向我們詳細講述了六間房的商業邏輯。在劉巖的表述中,視頻直播室里的內容變成了關系,關系變成了金錢,金主成了六間房的納稅人。在六間房,內容不再為王,要通過關系來“變現”。
2008年的金融危機,誰也別想融資了。我們相對受到的影響更大,優酷、土豆剛剛經歷完一個融資周期,正好儲備了現金。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用每天出去談融資了,也不開董事會了,關上門,正好幹活兒。我把人分成兩個team,一個繼續做傳統業務,養活大家,另外一個很小,大概五六個人,找另外的水源。我一直想做直播,但一直跟優酷、土豆打,騰不出手來。我們曾經給奔馳的新車發布會做過網絡直播,因為網上受眾多,奔馳覺得特值得,給了我們幾十萬元。當時相比之下這是小業務,我們沒有精力細做,這個時候可以了。
按投資圈兒的講法,發布會直播做的是企業市場,很難做大。轉戰消費品市場,我們做過北京的路況直播,甚至還有貓的絕育手術,鮮血淋漓的,但很多人看,有了點社區的樣子。2009年10月,我們正式開始嘗試演藝直播,就是今天秀場的雛形。這些項目里,演藝增長得非常快,而且用戶之間有互動,我們就想到在直播的基礎上構造社區。有了用戶,你就離錢不遠了。
一開始做秀場直播,不知道能掙錢。但是我仔細想過,為什麽以前做的傳統在線視頻掙不了錢。一般人都認為成本過高,但我認為是收入低。你的廣告如果能賣到電視臺一半的價格,肯定掙錢了,但事實是連十分之一都賣不到。為什麽收入低?因為視頻網站不是內容的第一宿主。比如轉播奧運會,可口可樂不可能把80%的廣告預算給優酷,它要放在央視,因為那才是內容的第一宿主。第二個,沒有並發效應。春晚是個很好的例子,20億人在那4個小時里同時看,和1個月30天里一共有20億人看,廣告價值差距巨大。我發現直播能解決這兩個問題。
我們的演藝秀場2009年10月上線,當時已經設計了簡單的虛擬禮物,最貴的是100塊錢1架的飛機,能不能賣出去,沒把握。直到有一天,在辦公室突然聽到同事們大叫,所有人都撲到一臺電腦跟前:一架飛機飛了出來。飛機做好之後從來沒見人買過,讓用戶自願地從兜里掏出錢來,那個感覺太好了。觀眾也都覺得特牛,100塊,大禮物啊。送的人也覺得爽,接著送。當時沒有做動畫,也沒什麽美工,就是特醜的一張飛機圖片,蓋在屏幕上了。過了兩個月我們搞歌唱比賽,觀眾投票,禮物數量占一定權重。那個時候歌手群體已經開始分化成“家族”了,就有人有組織地出錢支持歌手了,這引來了更強烈的競爭。那次比賽,當禮物通道最後1秒鐘即將關閉的時候,一下子飛出700架飛機。
這是2009年,我們當時就瘋了!我們那會兒那麽慘,掙一分錢是那麽難,突然1秒鐘一張破圖片賣出7萬元,大夥兒振奮極了。那種感覺現在回想起來特別甜蜜,因為我們知道可以靠這個發工資了。同時,它讓我們看到了一扇門,里面有很多的礦等著我們去采。前兩天,我們的“放聲Show唱”比賽出了一個20萬(元)的(禮物),我已經不看了。
禮物後面是關系,比人們想象的更複雜,不僅僅是粉絲和明星的關系,還有社區里人與人競爭的關系。關系越複雜的社區,里面的可預期價值就越多。我跟高曉松聊這個,高曉松說是你們的創造嗎?我說不是,這是老祖宗的一個東西。梅蘭芳當年唱京劇,就相當於今天的王菲唱《傳奇》,梅蘭芳的主要收入也不是靠門票,而是臺下老板們的打賞。高曉松說我再給你找一個,1000多年前唐朝的李白,那時候是第一大明星。誰會為唐詩花錢?內容套不了現。但是李白通過寫詩出名了,然後他到各大飯館吃飯不要錢。為什麽?粉絲經濟,關系套現。
六間房視頻直播室頁面
我並不是說我們在5年前就分析了梅蘭芳、李白,然後才做了這個。我們不具備這樣的智慧,是一步步走到今天,先有了結果,我們才回來看到了這個。開始我們想擺脫在線視頻的困境,覺得通過直播可以做到。做了直播以後,發現用戶同時在線了,社區也就自然存在了。社區里面各類的內容都有,但是慢慢都被娛樂淹沒了,你發現唱歌跳舞就是有人看,唱歌唱得好就是有人聽。然後人就越來越多,加上虛擬禮物的設計,里面的玩法和功能就越來越豐滿,慢慢地就長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我覺得為內容付費的時代在中國階段性地過去了,內容直接套現已經不再是普遍現象。關系套現是打破這個僵局的已知但還未完全驗證的一個方式。不好說內容是不是真的不能直接賣錢了,也許有一天它還會回來,但在當下,我們不能逆潮流而動,得審時度勢構造我們的商業模式。
我接觸到的身邊做音樂的那些人,每天還是抱著版權不放,生意都不好。美國也一樣,大的唱片公司不景氣,錄音棚全面倒閉。我認為他們沒有與時俱進,在以內容為中心構建整個商業邏輯的時候,延伸出很多錯誤理念。比如,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你要服務好你的客戶。客戶是什麽?是付給你錢的人。現在的藝人經紀公司、唱片公司還是把藝人當成自己的客戶,每天就是圍繞著這些藝人,把他們照顧得好好的,所有的粉絲,所有真正付錢的人,卻被拒之千里。他們期望用人為制造的神秘感來塑造明星,這離服務的本質越來越遠。更可怕的是像王菲這樣的案例,在五棵松演唱完了,連個謝謝都不說。王菲是可以的,但是濫用這個,就導致藝人認為就是應該這樣,我就是牛,實際上他們把客戶關系弄反了,結果就導致他們不掙錢,全行業不掙錢。而我們的歌手很簡單,不要以為他們不是歌星,周筆暢來北京開演唱會4000人坐不滿,六間房的歌手隨便一個二三線城市的小姑娘,一晚上兩萬人在那兒進進出出很正常。我們的歌手都知道你花錢你就是上帝,你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理應說聲謝謝,你送花給我,我還會說把你名字報出來,當著這麽多人的面感謝你給我捧場,我每天的快樂就是因為看到你的花兒。人家這個話說出來,你就更有動力送第二朵第三朵。這是什麽?這是服務,也是我們說的粉絲經濟。在演出經紀中,不是說用戶不願意花錢,但花錢的方式已經在悄悄發生變化了,這些或許可以證明內容套現的時代真的過去了。
我以前做投資的時候,我們在北京十八里店投資了一個保稅倉庫,是一個美國特大的物流公司特許我們在中國經營。倉庫特別漂亮,地板、貨架都是世界一流的,九十年代的中國沒有那麽漂亮的倉庫。每年美國國慶,大中華區的美國政府官員都是在那個倉庫里舉辦國慶慶典,可見它漂亮到什麽程度。
這個倉庫太好了,所以我們那個公司做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那個倉庫做,讓這個倉庫里面的貨物停留時間越長越好,因為這貨物一拿出去,可能一段時間里它占的面積就沒有人再付租金,倉庫收入就降低了。他們所有的精力用於說服客戶能擱一年就不要擱三個月,最好一年這個倉庫都是滿的。幾年下來,那個公司賠得一塌糊塗。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的老板開董事會的時候一語驚人,說你們把倉庫炸了,公司就活了。為什麽?你是做物流的,把貨物擱在這兒,你一年才掙多少錢?你應該讓這貨物今天擱A地,明天擱B地,讓它不停地倒,這個倉庫賠錢你其他的物流服務才能掙錢。就因為有這麽一個漂亮倉庫,你們就老想著
它,把這倉庫炸了,就真成一個物流公司了。所有人恍然大悟,但是又不敢炸。
這件事對我們有很多的啟發,我後來做很多事都會想,我現在手里最值錢的東西是不是我那個“倉庫”?你媳婦特別漂亮,又特賢慧又特什麽
的,但是我告訴你她可能是你事業最大的障礙,因為你天天想回家,天天想跟她泡在一起。你把她休了,沒準兒你的事業就好了。當然這種事兒咱們也不能幹。互聯網時代,就是顛覆主流,老是守著那點兒東西,死的就是你。內容是有價值的,但是一切都以內容為核心展開業務,在互聯網時代是非常危險的,越漂亮的東西你越要警惕。
做秀場的過程中,史玉柱早年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對我啟發非常大。他說做遊戲要關註非付費用戶。那時候人們對遊戲還不熟悉,他的話別人聽不懂,我也聽不懂。今天做六間房,我就特別理解史玉柱。他是什麽意思呢?史玉柱說用戶付費不是為了在遊戲里面打怪,不是為了殺這個怪才去買刀,更本質的需求是,那些不付費的用戶成為了付費用戶的觀眾,你3000塊錢買把刀耍起來有人看了。我們今天的秀場也一樣,當一個歌手有更多粉絲的時候,付費粉絲的付費意願就會更加強烈。沒有非付費的上帝就不會有付費的上帝。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啟發。你當著10萬粉絲的面給我送花,跟當著10個人的面感覺完全不同,咱倆之間開始形成某種關系,我就有了明星範兒,我會說謝謝你,然後你再送更多的花兒回來,關系就越來越加深了,然後其他的人也會加入進來。我們給大家制定這樣一個機制,他們在使用的時候找到了各自的感覺,彼此會再互相強化,最後就形成了一種大的消費氛圍。
當然這要考驗你的產品能力,要構建一種社區關系,這是基本功。你要在這里面構建不同的階層,每一個階層的人都有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且都有上升到更高階層的可能性。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做這套活兒。服務好非付費用戶,不是說弄幾個客服就行了,完全不是這樣。
我再也不做沒有用戶關系的產品了,太可怕了。今天愛奇藝買一新電視劇,原來優酷的用戶就跟著跑過去了,這恐怕是今天優酷土豆模式最大的問題。再比如微博和微信。
微博還是一個傳統媒體,以內容為中心的媒體,微信不一樣,是建立在
關系的基礎上,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產品。所以微信必然分流微博或者最終把微博搞掉。我天天在秀場出沒。看到有用戶說六間房是史玉柱做的,我的心里會嘿嘿一笑。
回顧一下,進入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社交視頻行業有兩條發展軌跡,一條從原來的聊天室而來,包括YY、9158,一條從六間房這樣原來做在線視頻的網站而來。
2009年以前有大量的聊天室,最大的是騰訊、新浪。騰訊聊天室一度是騰訊的半壁江山。聊天是個天大的題材,但是到了2009年,由於種種原因,所有的聊天室都被關閉了。有一些小的聊天室存活下來,比如當時的新浪UC和更小的9158。
聊天室關掉了,但是需求還在,而且到今天需求也是巨大的。這樣2009年之後就擠出另外兩個產品來,一個就是今天的QQ群。不要以為QQ產生的時候就是QQ群,錯了,QQ群是在聊天室關閉之後才長起來的,以前沒人用,不是主流產品。再往後又有了微信,也是延續了當年的那套東西。另一個就是活下來的新浪UC,9158,包括YY。它們在這個過程中適應技術的發展,開始做一點兒多媒體化,加語音,加視頻,但本質上還是做少數用戶之間的溝通和聊天。在六間房秀場上線之前,傳統的聊天室都主打10人房的模式,最大的房間也就100人,過了這個數就要分房聊天。
但六間房是做媒體出身的,我們天然地就會追求個別人表演、無限人數觀看的模式。當我們把明星和觀眾的比例從1比10拉大到1比1萬的時候,整個行業發生了裂變,大家突然發現觀眾會往臺上扔花。這跟10個人時候的動機就不一樣了,人們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比誰對明星的投入更多。這就必須要有個觀眾的規模,達到這個規模了,我們就叫它“秀場”了。開始的時候,我甚至都不想做房間,我們就是一個大的舞臺,千萬人進來。虛擬禮物不是我們發明的,之前在聊天室里就有,但“秀場”模式是六間房締造的,今天它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大的行業。
2009年的時候,有一些歌手從YY過來六間房。原來的YY社區是非功利的,不賺錢,他們到我這兒來可以賺錢。之後他們中有些人又回到了YY,向YY提出為什麽不能像六間房這麽做。當時YY並沒想做秀場,也不太重視,但他們還是給這些用戶開了個後門,用這個後門嵌入六間房的視頻。這需要用戶到六間房發起一個直播,然後把地址返回YY,YY破解這個地址後,就可以在YY的客戶端發布出六間房的視頻來。出了視頻,一些歌手就留住了,但還是沒有粉絲關系和榮譽系統。後來我就給它斷了,再之後YY就找過來談合作。我不覺得有什麽合作的邏輯,鐵定是競爭,咱倆擺明了就是對手。再之後他們就花了兩年時間,照著我們的產品一模一樣做了一套。我當時認為YY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它的社區本來是非功利的,用戶做了很多時間和行為的貢獻之後獲得了高的等級,突然發現別人花10塊錢就能買到這個等級,整個社區的價值觀就崩潰了。但是YY轉成這套體系以後,用戶的流失率沒有我預計的那麽大,說明YY的產品和運營能力確實很強,值得尊重。
這個行業的發展歷史就是這樣。再往下走,大家可能還會繼續分道揚鑣,不好說。六間房怎麽做關系?
娛樂和低俗永遠很難分開,但是女主播穿個吊帶你就說她低俗,這不好說,我們要看她的言行。我們很嚴格地控制,有100多人在做實時的審核。我們有一套嚴格的規範,比如她的手不能放在她的胸上。我覺得到現在為止沒什麽出格的,出格的話我也不可能坐這兒跟你談了。六間房是一個娛樂的網站,汶川地震的時候,別人把LOGO變黑就行,我們幹脆就徹底把服務停掉一天。
我們不會沾惹色情。賬是這麽算的,色情掙不來錢,用色情的方式賺到我們今天的這個收入規模太難了。而且你違規後,有那麽多政府部門在監管,我這個網站就不存在了,也別談啥理想了。在真正的利益面前,為了一個視頻,為了她露一下,太不值得了。
但今天的很多互聯網服務確實都涉嫌“微妙”。不用懷疑,QQ和微信導致了今天很多家庭的解體,這是個事實,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它不是個
好東西,那不是產品設計的初衷,中國的很多互聯網產品都是在經營“微妙”的,這和美國的互聯網真的不同,背後可能是文化的差異。騰訊的張小龍說,佛家講貪嗔癡,做互聯網,就照著貪嗔癡做,把人們的這些需求滿足到極致就有人用。這個也不一定就是壞,人們在一個遊戲里,在一個秀場里,把自己的另外一面釋放得特別充分,他回到現實生活時會更加平和自然。
也因此,我們的互聯網創業,跟矽谷非常不一樣。在美國,人們的關系、需求簡單,創業者就會從技術從功能出發去塑造一個產品、一個公司、一個行業。中國不一樣,人們經常不是為了物品消費,經常是為了類似於關系這樣的東西消費。比如吃飯,在美國吃飯就是吃飯,中國一頓飯里的含義要豐富得多,跟不同對象吃飯的意味有很大不同。Youtube最初是為了視頻分享,傳到中國,就變成了比誰的觀眾更多,微博就變成了比粉絲量、轉發量。美國的創業和中國就是不一樣,但是應該看到,現在中國的創業跟幾年前也是不一樣的。10年前美國出一個eBay,雅虎,Google,中國就出一個淘寶,新浪,百度,這兩年,360,捕魚達人,包括我們,全都沒有西方模式在先,我認為這是中國本土互聯網成熟的標誌。
社區產品有三類,分別對應著三種不同的身份。第一類是微信。你微信的朋友多數都是真實的,即使不用真實的名字,別人也都認識你,這就
是典型的第一身份社交。
第三類比如新浪微博,其實是假實名,上面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公眾人物,是領袖,給別人講理想,講怎麽做人,這時候其實他不是他自己,他自己都未必相信他說的這套東西。我兩年不寫微博了,因為我老給別人講創業、講理論,其實想想你生意做得有這麽好嗎?成天累得跟狗一樣開發新產品,你還沒到那個層面。這時候微博上的名字既不是實名也不是匿名,一個核心的詞是“裝”,也就是我說的第三身份。
六間房秀場今天做的是第二身份的社交。你的社會身份是帶不到秀場來的,你得在這兒重新建立一個身份,在一個社區里面建立自己的威望、
建立自己的等級,一點點爬上去。玩兒了半年一年成了老大,但沒人知道他現實生活中是個什麽人。遊戲也是這樣,但是相對來講,遊戲里人跟人之間的溝通是不夠深入的。
當初討論六間房是做匿名還是實名,我們毫不猶豫選擇匿名。匿名才是真實名,人們在匿名狀態下才是最真實的狀態,才會說真話。我們在用戶說明里會這樣寫:我們不鼓勵你用真實的姓名,但是我們會堅持你用真實的性別、身高、體重、興趣、愛好和談吐思想。這個時候你說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這就不是匿名的問題,而成為了他的第二個身份,人生的另外一個角色。我認為每個人到30歲之後應該給自己起第二個名字,因為你前30年是誰、叫什麽,都是父母安排的,30歲後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了,大部分東西是你自己塑造的。你父母給你起的名字是“剛強”,你可能性格很溫柔,那麽這個名字就不一定適合你。人們有權利給自己重新起一個名字,但不一定都會去這麽做,那麽,在我們構造的社區產品里,你可以換一個名字做人,做你自己。我認為在與第二身份有關的產品後面,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不是因為它的假,反而因為它包藏著的真。
社區的構建要有一個等級體系。我們現在有幾十個等級,每一個對應著不同的權限,它往上可以走,往下也可以走。要讓每一個等級的人有榮譽感,跟上面比不足,跟下面比就很驕傲,他在這個社區里不起眼兒,但是到另外一個歌手的房間就可能是老大。要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他既有榮譽,又有危險。在他上面的人可以欺負他,他也可以欺負下面的人,跟真實社會是一模一樣的。你上面的人可以禁言你,或者把你踢出去。我在1萬人面前送花是榮譽,你把我禁言、把我踢出去,那是侮辱。我們的用戶到了很大的級別我們還會給他另外一個功能,就是他隨時可以把下面的一個小用戶拎出來擱到屏幕上,讓你半小時呆在那兒。那真的就是一個很大的恥辱,你可以反擊,反擊的渠道就是往上爬。
用戶建立身份的過程就是我們賺錢的過程。但是也不能太功利了,對社區的貢獻方式有多種,上升不一定全靠錢。比如年輕人騷亂,你去勸阻,你就會慢慢積攢你的影響力,你以後還會對歌手有影響力,可以告誡他們不能在秀場抽煙、裸露。人們在這里,有的感覺是現實中不可能得到的:很多高等級的用戶進房間,是一輛勞斯萊斯開進來的,這時所有人都會山呼萬歲,說老大來了。這樣他每天都會來,即使只是露一面兒,晚上睡覺也踏實,這背後是存在感。
六間房秀場是一個複雜的、可以自生長、自適應的關系體系。我們還沒有做到極致,但是我覺得起碼這里面給我產生錢了,起碼用戶每天在這兒玩兒了,他們在享受自己的身份帶來的尊榮,或者忍受身份低微帶來的恥辱,享受彼此之間的關系帶
來的快樂與苦惱,並且在苦惱的時候還不離開。我覺得這就是六間房的本質。
設立社區的等級讓我們絞盡腦汁。開始是1富2富,後來是伯爵公爵,國王最大,累計需要10萬元,後來發現半年就達到了,就加了皇帝,30萬元,很快也有了不少。然後大帝、神、眾神之神也有好幾個了。現在他們又在構思“創世神”。我建議“創世神”完了改“平民”,因為“老百姓最偉大”。同事們都不同意。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