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產股投資第一課(3)囤地模式和快周轉模式 那一水的魚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7527089
全國8萬多家開發商,最主要的兩種開發模式(住宅,不含商業),就是囤地模式和快周轉模式。

在房地產業內,兩種典型的模式很普遍,一種是大家熟知的快周轉模式,以萬科、恆大等為代表;另一種則是囤地模式,以部分港資地產和廣大小型開發商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以萬達為代表的城市綜合體(商業帶動住宅)模式,以及華夏幸福為代表的園區開發模式等。本節主要講講地產企業周轉快慢的優缺點。


先拋出觀點(房價上漲速度超過融資利率,視為暴漲,否則視為慢漲):
一、在房價慢漲,或橫盤、慢跌的狀態下,快周轉的房地產企業優勢非常明顯;
二、在房價暴漲甚至搶房的狀態下,房地產企業周轉快還是慢,對利潤的影響並不大。因為20%的淨利周轉一次,和10%的淨利周轉兩次,差別不十分明顯。(建議看看杜邦分析)
三、在房價暴跌,或銷量下滑,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環境較為嚴峻的情況下,快周轉企業的資金鏈受到較大考驗。不排除瞬間崩塌的情況。但是與此同時,這並不意味著慢周轉的房開商就能得以倖免,主要取決於開發商的資金鏈情況——慢周轉不一定資金鏈健康。
四、在房價上漲階段,一些能力較弱的開發商本身在成本把控、管理能力等方面並不具備優勢,但由於房價上漲,越早拿的地越便宜,所以這些開發商如果囤地慢慢開發,反而可以用高漲的房價沖淡自身的劣勢。
五、在房價平穩階段,快周轉的優勢特別明顯。首先是快周轉的「雞——蛋——雞」模式可以更快速地擴大規模,其次是慢周轉需要承擔更多的融資成本。
六、在房價慢跌階段,快周轉可以低利潤甚至虧損拋售物業,然後以更低的低價拿地,在後期的新地塊賺取利潤。而慢周轉則面臨不斷新增的融資成本的尷尬局面,利潤一步一步被時間侵蝕。
七、如果是長期囤地,則受到土地增值稅的影響,以及融資成本不斷累加等原因,即使早期拿地成本非常低,也並不能佔到多大優勢。
八、許多企業追求合理利潤的快周轉,正確處理利潤率、周轉率、土地增值稅之間的關係。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較一下2004年至2014年,這十年間在萬科(快周轉)和合生創展之間發生的巨大差異。2004年合生創展的銷售額就超過百億,比當時的萬科還多。2014年萬科銷售額已過2000億元(十一年增加20餘倍),而2013年和2014年合生創展的銷售額分別為112億元和53億元。

此外,我們還必須要認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快周轉不是任何一個開發商都做得來的,因為這對企業的融資及資金統籌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對設計、報批、建設進度等相關環節要求非常高,對樓盤的銷售回款能力要求非常高(還必須使定位符合市場需求)。周轉越快,越有點高空耍雜技的感覺,技藝不精就會摔下來。

如果是業內人士,分別呆過大型集團公司和本土小開發商(不排除一部分也很優秀)的,就會有很明顯的感覺,兩者在經營理念和管理能力上的差距真的是有十萬八千里。

有些開發商是主動選擇慢周轉(囤地),但也有一些開發商卻是不得以而為之,特別是廣大的「本土」小型地產商。為何它們「喜歡」慢慢開發?極端的實例,某樓盤30多萬方的體量,如果放在大型的快周轉開發商,兩至三年就能做完的樓盤,但這個樓盤居然花了7年還沒開發完,預計至少還需兩年。
這是為什麼?
主要原因有:
1、許多「本土」小型開發商,多是當地幾個老闆湊一些錢,合夥就開始做起房地產,對於房地產的運營實際並不瞭解,而且「小富即安」的觀念很普遍;
2、拿地能力很弱,因此半推半就也就守著一塊土地干,做完一塊地再做第二塊;
3、資金量小,周轉不開。10個鍋7個蓋,可以周轉過來。但2個鍋1個蓋,則處處捉襟現肘。而且小型開發商的財務人員,不具備較強的資金管理能力,融資能力也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