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吧,失控的凱文•凱利和失控的《失控》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23/149216.html
凱文·凱利(KK),《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失控》一書的作者。在中國,他受到許多大佬追捧,被稱作“矽谷神人”和“科技預言學家”。但真實的凱文·凱利到底是什麽樣的?走下神壇,本文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凱文·凱利,不神話,也不貶損。
要更具體點,就隨便擺一下譜吧。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提出混沌理論(Chaos),非線性系統具有的多樣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論解釋了決定系統可能產生隨機結果。理論的最大的貢獻是用簡單的模型獲得明確的非周期結果。在氣象、航空及航天等領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蝴蝶效應”就是洛倫茨最老百姓的比喻,在形象、生動和詩意方面,不知道比“失控”強多少倍。60年代,美國數學家StephenSmale發現某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就是KK所謂的失控。而非線性、不確定性、自組織性、湧現性等那都是複雜性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特性而已。單說自組織理論,這個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系統理論的一種。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複雜自組織系統(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發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混沌理論的大家之一、20世紀60和70年代創立耗散結構理論的普利高津(Pregogine)曾說:“我堅信,我們正處在科學史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我們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頓所開辟的道路的盡頭,他們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時間可逆的確定性宇宙的圖景。我們卻看到了確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學定義新表述的誕生。”
事實上,許多學科領域關於“不確定性”的研究成果已經揭示了微觀和宏觀世界中不確定性的必然存在。如量子力學中的海森堡測不準原則、數理邏輯中的哥德爾定理、社會選擇理論中的阿羅不可能定理以及模糊邏輯等方法的提出,都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為“不確定性”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提供了準備條件。複雜性科學是指以複雜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以超越還原論為方法論特征,以揭示和解釋複雜系統運行規律為主要任務,以提高人們認識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學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興科學研究形態。埃德加·莫蘭莫蘭正式提出“複雜性方法”是在他1973年發表的《迷失的範式:人性研究》一書中。莫蘭複雜性思想的核心是他所說的“來自噪聲的有序”的原則,這條原理打破了有關有序性和無序性相互對立和排斥的傳統觀念,指出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為用,共同促進系統的組織複雜性的增長口。這正是莫蘭在其書中闡發的複雜性方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它揭示了動態有序的現象的本質。
更早還可以追溯到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的系統科學。廣義的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運籌學、模糊數學、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論、系統動力學、灰色系統論、系統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學、知識工程學、傳播學等一大批學科在內,隨便拿一門課都可以砸死人不償命。系統科學是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大門綜合性科學。20世紀後期興起的相似論、現代概率論、超熵論、奇異吸引學及混沌理論、紊亂學、模糊邏輯學等,也將進入廣義系統科學並成為其重要內容。
如果還想更學究和更八股一點,還可以穿梭到古人堆里去扒拉扒拉。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上說,四大古文明中均有系統論的將現象看做系統加以考察的思想。而在古希伯來的宗教神學、老子的自然人學、古希臘自然哲學三大古文化中,更有充分體現。系統一詞,即來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級成整體的意思。常用為亞里斯多德所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來體現此思想在人類思維中的源遠流長。周易和中醫有著最豐富和完整和最悠久的系統思維模式,歐洲最早完整提出系統方法的是熟悉中國哲學的萊不尼茲和康德。算了,還是少驚動這些古人吧。何況面對這把年紀的KK,尊老愛幼還是要有的。
KK的另一個身份是《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連線》雜誌的確是網絡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和一座豐碑,堪稱“技術領域的滾石雜誌”。《連線》雜誌真正的創始人是Louis Rossetto和Jane Metcalfe。《連線》雜誌的定位與風格是《全球概覽》的主編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確立的,凱文·凱利是布蘭德的長期助手,協助布蘭德出版著名的《全球概覽》,協助創辦著名的社區WELL。《連線》雜誌的樣刊完成於1991年,此後開始了艱難的融資籌款過程。與任何一個高科技領域的創業者一樣,經歷了無數的艱難痛苦,幾度難產。1992年,LouisRossetto聘用了凱文·凱利,擔任《連線》雜誌的執行主編。查查百度百科就知道,“執行主編履行主編的職能,但不一定具備主編職稱,由單位聘任即可。一般情況下,相對於副主編,執行主編是指特定的人而從事某項工作。副主編是在任職務,而執行主編是臨時指定的”。這段文字雖然比較本土化,但是也說明了執行主編肯定不是雜誌的決定性靈魂人物。無論從哪個角度,《連線》雜誌的主要貢獻者排序,KK都不是真正領軍的人物。在早期《連線》雜誌撰稿的一大批大拿中,KK的思想與文章更是沒有突出的影響。與後來接任的安德森相比,更是相去甚遠。早期創始成員全部離去,安德森的幾組主筆文章都產生轟動效應,雜誌也開創了“安德森時代”。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影響互聯網業界與美國社會的思想家層面,KK從來就不是第一梯隊的成員。KK在美國的半個世紀中享受的熱度還不到今天他在中國這兩年的一個零頭吧。這肯定是天大的一個誤會!
走下神壇,還原一個真實的凱文·凱利,不神話,也不貶損。作為當年網絡文化第一旗手的助理,作為《全球概覽》、WELL社區和《連線》雜誌的重要參與者,我們應該尊重他。但是,真的不能再繼續神化下去,誤導無數後來者拜錯了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