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價下行壓力超預期,分析師們紛紛認為中國需要進一步寬松和改革的政策。
今年1月中國CPI跌破1%,僅為0.8%,PPI降幅達到4.3%,雙雙創下逾五年新低,也均超出彭博調查的市場預期。除了春節錯位導致去年基數較高原因以外,分析師們認為經濟下行導致需求不足也是主要原因。
民生宏觀分析團隊表示,通脹低位徘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持續下行導致實體總需求不足,穩增長的力度和強度難以抵掉房地產下行、地方造城運動收斂和私營部門投資下降的合力。因此民生宏觀認為,出於通縮和金融風險防範的考慮,貨幣還會繼續寬松,2月降準不會是貨幣寬松的終點。
海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姜超認為,中國本輪經濟增速已經創出24年新低,通縮風險甚於2005年。2005年時中國CPI在1%上下徘徊了一年半左右。姜超推測本輪央行降息降準次數應不會低於歷史,因此未來應至少還有1次以上降息, 2次以上降準。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認為,在經濟下行周期中,令央行最為擔心的不是眼下的有效需求不足, 而是伴隨著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消費者和投資者會逐漸形成通縮預期,進而改變其消費和投資行為,進而通過自我實現機制加劇通縮,並最終可能造成經濟和通脹螺旋式的下降。
章俊認為中國應加入全球抗“低通脹”的戰役中,在去年11月底和今年2月央行分別下調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基礎上,預計央行會在年內下調基準利率2-3次,並根據包括外匯占款在內的市場流動性指標來適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也會容忍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來應對美元升值和其他主要貨幣(歐元,日元等)由於推行或加大量化寬松所而貶值的壓力。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認為,2015年“低通脹”形勢將為政府加快推進能源、交通等價格改革創造條件,這將有助於形成資源配置的市場競爭機制,長期來看有利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中金公司稱,即便剔除春節因素,1月CPI仍然偏弱。CPI季調後環比增速轉入負值區間,顯示CPI通縮壓力隱現。中金預計2月份CPI同比增速可能也僅在1%左右,仍然偏低。這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放松空間。中金預計未來仍有一次25基點對稱降息,和3次降準的需要。
浦發銀行分析師曹陽表示,由於通縮風險增加,經濟下行壓力不大,政策寬松仍是必要的。但從去年11月降息,到今天1月降準,寬松貨幣政策效果並非立竿見影,如降準後回購利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這盡管有春節、IPO沖擊的擾動,但也反映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
曹陽認為通縮風險增加一直是寬松政策的必要條件,采用何種工具才更為重要。考慮經濟下行風險仍大,4月開工旺季前降息或是必要的,此外國開行也將承擔“準財政”職能,通過PSL為基建投資提供資金。
考慮企業對於經濟前景看法謹慎、銀行風險偏好回落,曹陽認為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果並不宜高估,未來政府簡政放權、推行的財政、國企改革等提高經濟效率的政策才更為重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