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6 09:49 編輯 【前瞻】互聯網金融:2015年將有哪些領域會成為熱點? 作者:王碩 當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互聯網金融也日益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2014年初的“微信紅包”到年底的“支付寶雙12掃碼”,從“滴滴、快的”的打車混戰,到P2P、眾籌的爆發式增長;從互聯網公司、銀行系、基金系的“寶寶”熱潮,到民營銀行牌照發放直銷銀行崛起。當BAT互相博弈,各大銀行被“顛覆論”搞得惴惴不安之際,廣大老百姓卻“吃著火鍋唱著歌”,樂享著“寶”類產品的高收益、體驗著第三方支付的便利性、感受著紅包和掃碼帶來的實惠。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余額寶”喚醒了大眾的理財意識。那麽,2014年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布道之年,不知不覺中,虛擬賬戶替代實體賬戶,存款與貨幣理財界限日益模糊,線下應用與線上即時支付被打通,電商、社交、P2P等互聯網平臺開始分流銀行客戶與小額支付、信貸和理財業務,互聯網金融“潤物細無聲”地植入我們的生活。 展望2015年,互聯網金融“虛火”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技術變革帶動下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會以更加蓬勃之勢發展,以下五大領域有望成為創新熱點。 一、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線下支付成為紅海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3G、4G的應用,移動金融快速發展。無論是傳統的商業銀行,還是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移動渠道交易占比均不斷上升。以支付寶為例,目前其移動支付日交易筆數超過4500萬筆,在支付寶整體占比已經超過50%。日前,央行印發了《關於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客戶需求和監管導向下,移動支付有望在2015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具體分析,遠程支付方面,移動支付筆數和交易金額仍將快速上升,但消費場景會由線上大額理財、轉賬匯款、網購逐漸向小額化、高頻化的方向發展,深度融合消費場景,集理財和小額信貸為一身的便捷支付模式將成為銀行系和第三方支付競爭的熱點。近場支付方面,以ApplePay為代表的NFC模式有望成為焦點,但考慮到蘋果與運營商、銀聯、互聯網巨頭等各方的利益糾葛,以及NFC手機的普及率和線下設備支持率(全國1000萬臺POS,只有300萬“閃付”POS支持NFC),短期內估計仍將是“叫好不叫座”。倒是阿里“雙十二”掃碼支付讓人眼前一亮,雖然說銀聯下發了《銀聯卡受理市場違規約束實施細則》的戰鬥檄文,但開放已是大勢所趨,支付寶作為收單機構“直連”銀行,完成轉接和收單,已成為必然。到底是“銀聯和支付寶”上演楚漢相爭,而是再加上某一國有大行來一場“三國殺”,相信年內就見分曉。 二、P2P平臺兩極分化,“拼爹”時代來臨 要說2014年互聯網的熱詞,“P2P”肯定得算一個。截至2014年末,我國P2P平臺達1575家,其中當年新上線平臺超900家。全年累計成交額高達2528億元,是2013年的2.39倍。在LendingClub上市和陸金所估值百億的刺激下,P2P將呈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資本大鱷湧入,“拼爹”時代來臨。 1、市場集中度提升,轉型與倒閉大戲不斷上演。目前,LendingClub和Prosper兩巨頭壟斷了美國98%的P2P市場份額,而國內尚處於群雄逐鹿局面。2014年9月,成交額前兩名的陸金所與紅嶺創投,市場份額僅占11.28%。隨著監管深入、客戶風險收益的再認識等,以陸金所(雖說大公評級不高)等為代表的背景與資金雄厚、品牌效應好的優質平臺更易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拼爹”時代來臨。同時,更多平臺會將重心由線上獲客轉向線下獲取有抵押類的優質項目,用第三方托管的FOF模式替代傳統資金池,發力P2B。一句話,P2P業務越做越像銀行。此外,經濟下行風險會進一步暴露,行業洗牌在即,要知道,12月國內倒閉的平臺數已經超過全美P2P平臺數總和,明年這個時候,這1500多家平臺能否剩下500家呢? 2、資本大鱷紛紛登場,限號前搶占P2P牌照。2014年,註冊資金在1億以上的新平臺高達48家,其中,上市公司和國資國企入股的平臺有34家。要知道,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目前還沒聽說哪個P2P平臺能賺錢,lendingclub也是預期在15-16年實現盈利。企業進軍P2P,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規避監管下低成本嘗試信貸業務、為未來辦民營銀行打下伏筆;同時,在監管限號之前搶個牌,炒作炒作業績也是不錯的選擇。而年內12家銀行試水P2P,可以說既能規避經濟資本約束、客戶和行業準入監管,在額度緊張時調配信貸資源;也是銀行互聯網金融轉型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有益嘗試。總之,在監管政策明朗之前,會有更多的資本大鱷進入這個市場。 三、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金礦 拉動內需是促進我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中國人均GDP已超過7000美元,居民消費已由模仿排浪式向多元發展型、享受型過渡,隨著透支習慣逐漸養成,消費金融行業將步入快速增長期。 1、互聯網企業發力基於電商交易平臺的消費金融。2014年2月,京東推出信用支付產品“京東白條”,進入消費金融領域;7月,阿里旗下的天貓也推出“天貓分期”,12月末,阿里“花唄”開始內測。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為60億元,預計2014年將突破160億元,同比增速接近170%;2017年,互聯網消費金融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大關,未來3年增長率或高達94%。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巨頭們將根據實時掌握的訂單和貨物流、資金流和物流信息,圍繞客戶消費行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消費金融創新,電商“放貸”時代已經來臨。 2、銀行搭建基於線上消費金融平臺。2013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3萬億元,同比增長24.7%,但僅占銀行信貸資產的15%;除掉房貸,汽車、信用卡和一般消費金融僅占3%。根據國際經驗,在同等收入水平下,消費貸款占金融機構總貸款比重大概在30%左右,美國甚至高達60%以上,我國消費金融整體規模仍然偏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消費信貸模式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商業銀行及其控股的消費公司不願介入。但轉型壓力和技術推動下,線上消費金融成為新趨勢。2014年2月1日,北銀消費金融公司的網上貸款平臺“輕松e貸”上線,截至10月末,發放在線消費貸款近1.5萬筆。目前,包括招商銀行、興業銀行、重慶銀行、徽商銀行、漢口銀行、杭州銀行、盛京銀行等一批銀行都於近期獲批或積極申報籌建消費金融公司,微眾銀行等也明確將在線消費金融作為發展重點之一。利用網絡新技術,探索低成本的在線消費信貸將成為銀行系消費金融的發力點,而客戶也將在電商消費信貸的便利性和銀行消費信貸低成本間相機抉擇。 四、貨幣基金份額下降,互聯網理財由渠道型向策略型轉變 “余額寶”一直被視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里程碑式產品,但2014年三季度,余額寶份額下降,預示著以貨幣基金為代表的渠道類理財產品開始進入穩定期,互聯網理財將由“以便捷操作和低門檻對接高流動性高收益貨幣基金”的1.0渠道型模式,邁向“以重視跨界深入合作和消費策略型”的2.0平臺型模式。說白了,就是互聯網公司將由最初的單純渠道搭建方轉向產品提供商,聯合各方直接參與理財產品設計。 目前,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已開始了跨界合作轉型,包括與銀行系合作的票據類理財“招財寶”,與電信行業合作的話費類理財百度“沃百富”,與旅遊行業合作的阿里“旅遊寶”,與電影行業合作的百度“百發有戲”、阿里“娛樂寶”,與汽車行業合作的騰訊“奧迪A3理財通”。總之,將理財產品嵌入消費者的飲食住行各類生活場景,讓客戶在消費中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同時,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利用自身在大數據、雲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展決策型理財產品設計,如百發100指數基金等。總之,2015年,互聯網公司將繼續向傳統金融學習取經,向著深度融合、跨界合作及平臺化的方向推進。 而傳統金融系,在推出“寶”類T+0產品應對的同時,也紛紛審視適合自身的互聯網理財發展路徑,一味被動應對或主動擡高收益並非長久之計。改善客戶體驗,完善理財產品在微信等新興渠道的部署和產品宣傳營銷,打破跨行、省域與不同渠道間的限制,由工作日的朝9晚15拓展至“7*24”便捷購買,將成為銀行互聯網理財創新的重點。 五、互聯網征信,亟待開拓的藍海 互聯網金融的火爆,催生了對征信業的巨大需求。1月初,央行發布《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平安系)等八家機構獲準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民營征信迎來發展元年。 截至2012年底,央行征信中心為8.2億自然人建立信用檔案,包含信貸記錄、公共記錄和查詢記錄,但尚無個人信用評分。與此同時,目前大量P2P平臺尚不能直接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無法獲知借款人在其他平臺借款甚至逾期的準確信息;而電商供應鏈金融和網絡小額貸款的快速發展,也對個人征信產生巨大需求。經測算,我國13.5億人口至少存在1030億的個人信用報告市場空間。目前,騰訊基於覆蓋的8億QQ賬戶,5億微信賬戶和3億支付用戶,運用大數據技術根據客戶在線時長、等級、財產、消費、社交等,為用戶建立基於互聯網信息的征信報告。芝麻信用借助淘寶的3億實名賬戶信息,通過淘寶、支付寶錢包、信用卡、繳費、支付、消費、年齡、性別、職業、家庭、狀況、註冊信息、是否實名認證、興趣偏好等多個維度,構建客戶的誠信畫像。而前海征信借助平安集團在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泛金融領域的8000萬實名制個人客戶信息,以及大量的金融行為數據,構建相關個人信用評價模型。其實,個人征信本身就是比拼數據處理能力和研究,如何在海量的數據里建立評判個人信用的模型,且被驗證行之有效,是關鍵所在。誰家信用模型做的好,評分可信度高,就有可能躺在數據上賺錢。 總結一下,2015年,“有錢任性”的互聯網公司會繼續跑馬圈地,以支付為基礎,以小額消費信貸和理財為依托,圍繞衣食住行社交醫療教育等生活場景打造O2O金融生態圈;而傳統商業銀行也會加大轉型力度,發揮自身在資金、人才和風控等優勢,加快線下產品線上化部署,從客戶角度優化產品流程改善體驗,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之路。 來源:零壹財經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 作者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作者所在單位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