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財報解讀:如何登頂世界之巔 作者:格隆匯 天成 導讀:蘋果史上最強財報秒殺一切競爭對手,不過營收強烈依賴iPhone,蘋果手機各大市場後續增長如何持續?有哪些隱憂? 最近,蘋果發布了2015財年第一財季財報(2014Q4),財報可謂史上最強,秒殺了一切競爭對手,這麽強的蘋果的確讓人可怕,那麽就讓我們先來回顧下蘋果公司這個季度的表現: 營收: ![]() 蘋果的財年是從每年的10月1日開始算起。財報顯示,蘋果公司第一財季營收為746億美元,創下了蘋果史上最高紀錄,比去年同期的576億美元增長了29.5%。 ![]() 746億美元意味著什麽?在已發財報的矽谷巨頭中,英特爾、微軟、AMD、雅虎、eBay、IBM加在一起的營收,還距離蘋果有19億美元的差距。看起來,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蘋果的繼續膨脹了。 凈利潤: ![]() 蘋果凈利潤達到了180億美元,同樣創造了新高。180億美元是什麽概念?有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說:“有時想想,就算自己有一千臺印鈔機,印的都是一百美元鈔票,一天24小時,每一秒都在印,印足三個月,也比不上它的賺錢速度,可怕呀!” ![]() 180億美元,是全球商業史上,所有公司單季最高的凈利潤,其他公司均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公司。同時,和另外三家科技巨頭微軟、谷歌、亞馬遜相比,其余三家利潤總和(108億美元)都難以望蘋果公司項背。 ![]() 手機出貨量: ![]() 蘋果2015財年第一財季全球智能手機總銷量7450萬部,這一數據直逼三星的7510萬部。可見,兩家在數據上幾乎平起平坐,但仔細觀察發現,背後的內容卻有天壤之別。蘋果出貨量增幅達46%,而三星出貨量同比下降11%。同時,蘋果在新機iPhone 6/6 Plus的刺激下銷量大增,而三星在不斷縮水,蘋果趕超三星重返智能手機第一寶座指日可待。 盡管2014年年初時還有許多華爾街機構不看好蘋果公司的表現,但現在,7450萬部銷量、180億美元凈利潤、746億美元營收……一個個搶眼的數據,宣告著蘋果的強勢歸來,而由於蘋果業績實在搶眼,一些華爾街分析師現在已經開始猜測蘋果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可能性。市場就是這樣,當你表現不好時他恨不得把你踩在腳底,而當你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時,他又千方百計把你捧到天上去。但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做的是撇開市場因素,靜下心來分析業績超出市場預期的原因,以及這背後的驅動力能否持續、未來還有更多驅動增長的因素麽? 進一步分析蘋果公司這季度亮瞎眼的表現,有2點原因: 1.大屏iPhone6/6+的銷量激增 ![]() 正是由於iPhone 6、iPhone 6 Plus這兩款大屏手機的暢銷,使得iPhone整體銷量激增。 2.蘋果中國區業績飆升 ![]() 蘋果在中國區的業績達到歷史最高點。 ![]() 第一財季里大中華區成為蘋果營收增長最快的地區,其營收為161.44億美元,同比增長70%。中國區已成為蘋果第三大市場,規模已經逼近歐洲市場的172億美元。同時,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蘋果在去年四季度首次成為中國智能手機銷量最高的公司,搶走了三星長期霸占的老大位置。 那麽,問題來了,上面2個原因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麽?而這種驅動力能否讓蘋果繼續保持高增長呢? 簡而言之,最重要的驅動因素是——對iPhone的需求壓抑得到釋放。 第一個需求:iPhone從小屏到大屏的提升。在喬布斯還執掌蘋果的時候,他堅持屏幕大小應該在單手的掌控範圍內。一直到2012年庫克掌舵之前,iPhone的屏幕尺寸一直是3.5寸。盡管用戶對大屏手機的呼聲越來越高,蘋果在此之前一直堅守著自己對屏幕尺寸的控制原則。最新推出的iPhone 6/6+的4.7寸/5.5寸屏,是一次性的釋放了用戶對蘋果大屏手機的需求壓抑,這也是iPhone6/6+銷售表現要遠好於iPhone5/5S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需求:中國市場對iPhone的需求得到釋放。對於2015年一季度的財報表現,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市場的爆發所導致的。去年,蘋果與中國移動達成合作,這一合作也令蘋果更加融入市場主流。要知道,蘋果為了達到中國移動的技術標準,做出了長時間的努力,並最終取得了回報。在iPhone6/6+發布之前,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從來沒有同時納入到蘋果的全球發布體系中,在占市場規模七成的中國移動的加入後,讓大量的在享受iPhone卓越體驗的同時要忍受低速2G的用戶,真正得到了解脫。同時,中國市場如此給力,證明庫克頻繁訪華——拜會政府部門、運營商高管,為新品站臺助陣的努力並沒有白廢。 所以,兩方面對iPhone需求壓抑的釋放,是2015年一季度財報亮眼的重要推動力。然而,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未來恐怕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 首先,蘋果現在太依賴於iPhone的表現。事實上,iPhone手機銷售收入已經成為市場分析師及股票權威人士評價蘋果公司業績表現的指標。其原因就在於,從2012年開始,iPhone手機就在蘋果營收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到了剛剛過去的2015財年一季度,iPhone占到蘋果公司營收的69%。反觀蘋果的其他硬件產品:iPod已經進入消亡期,基本被iPhone取代了;iPad連續四個季度銷售收入環比下滑且創新不足,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差距已經不大;MAC雖然持續增長,但整個PC市場的萎縮決定了其增長的天花板已經不遠了。一個公司如此依賴某一個明星產品,就如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很難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這時就需要深入剖析這個明星產品的高增長背後的動力到底有多大。 iPhone在蘋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營收占比近70%。 ![]() 其次,蘋果亟需為iPhone系列產品找到新的殺手鐧。以前,安卓手機對蘋果似乎並不能構成有效的威脅,因為每次新品發布,他們總能打出新的“王牌”,成為用戶更換手機的理由。比如iPhone 5則變的比iPhone 4s長了一些;iPhone 5s加入了指紋識別;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則變的更大更薄。令人好奇的是,在iPhone 6和iPhone 6Plus打出了大屏的“牌”之後,蘋果還有什麽底牌?蘋果亟需為iPhone系列產品找到新的殺手鐧,而就像曾經的中端產品iPhone 5C遭到了市場的冷遇一樣,即使推出了,要讓市場接受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後,蘋果各大市場後續增長動力減弱。其邏輯是如果發達國家市場或發展中國家的富裕人群擁有iPhone的滲透率較高,高端市場對iPhone新產品的熱情就會下降,導致蘋果後續的增長乏力。目前,其實蘋果手機在歐洲和北美的市場已經逐漸飽和。2014年iPhone在北美市場銷售收入增長只有區區4%,而在2013年則是9%,在2012年是50%。歐洲市場的銷售收入,2012年增長31%,2013年增長4%,2014年增長8%。不管是歐洲還是北美,iPhone的銷售收入增長都在明顯放緩,這預示著蘋果這兩個主要目標市場已經漸趨飽和。對於2015年一季度的財報表現,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市場的爆發所導致的,可以說,未來不會再有這樣壓抑已久的巨大市場一次性的在蘋果面前打開。尤其是隨著華為mate7在中高端市場的成功,眾多國內手機廠商有了進軍中高端市場的信心,尤其是OPPO、vivo和中興在中高端市場的高溢價表現,更是加速了國產手機挺進高端市場的進程,這勢必將會對蘋果在中國區的銷售構成大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要保持客戶對產品的熱情,只有不斷創新,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一旦客戶對新版iPhone的渴求不再像以前那麽熾熱,等待蘋果的就是收入增長乏力和股價的下滑。既然這樣,除了手機,未來還有更多能夠驅動蘋果持續增長的因素麽? 1、智能手表Apple Watch 2015年智能穿戴是電子行業重要的方向,Apple Watch是最重要的產品。庫克之前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稱,公司計劃從4月份開始銷售這款備受期待的智能手表,這讓苦苦等待許久的果粉們興奮不已,其實早在去年9月份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上,Apple Watch便已作為壓軸產品亮相,不過事後市場對其褒貶不一。Apple Watch是否能像蘋果之前的產品一樣廣受歡迎,目前不得而知,可穿戴市場還未爆發,幾大主要玩家三星、sony、pebble雖然推出了相關產品但都沒有取得長足的進展,可穿戴設備要獲得銷量的突破還得看蘋果的Apple Watch。 2、移動支付Apple Pay 2015年將是Apple Pay發展壯大的一年。蘋果CEO庫克在公司2015年第1財季會議上宣布自2014年10月發布以來,在Visa、MasterCard和American Express上通過Apple Pay服務完成的非接觸式交易占比已經達3分之2。目前全美大約750家銀行和信貸機構和蘋果簽署協議支持Apple Pay,在Panera Bread、Whole Foods上80%的移動支付由Apple Pay完成。Apple Pay現時已獲得初步成功,在上線72小時後有超過100張信用卡登記,並在2014年11月公布占全美電子支付交易份額達1%。目前看來,Apple Pay的移動支付模式的快速推廣有望成為蘋果公司另一殺手鐧。 最後,總結下吧。站在蘋果2015財年一季度的絢爛表現上向前看,蘋果前進的路還很艱難。如果AppleWatch不能成為下一個擔當重任的主力產品,如果Apple Pay不能成為業界的領導標準,蘋果2015財年一季度的表現恐怕就是以後再也無法企及的高峰。不過,幸運的是,蘋果之所以能登頂這樣的高峰就在於這是一家獨具慧眼並善於打破傳統的偉大公司,獨特、顛覆性的創新難以做到,而蘋果不僅做到,而且不止一次。蘋果現在有自己的硬件+平臺,未來將繼續完善自己的生態圈,更重要的是蘋果真的不差錢!截止目前,其手中擁有現金、可交換證券總計17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億元。這是什麽概念,簡單地說,如果你的市值低於1780億美元,蘋果理論上隨時可以收購你,來看看下面這些公司的市值你就知道啦。 ![]() (緊接著蘋果後面的是Intel、AT&T、美國銀行、吉利德、迪斯尼、VISA、IBM、花旗、百事可樂、Comcast、亞馬遜、思科……前面的默克集團、可口可樂、Verizon、雪佛龍表示壓力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