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拯救歐元區 徳拉吉的QE會長什麽“模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70

歐洲央行將於本周四進行利率決議,是否會有歐版QE似乎已經鮮有爭議。歷史性的一刻即將到來,QE的規模和購債方式成為了市場的焦點。

為什麽要推出歐版QE

隨著歐元區最新的CPI數據陷入技術性通縮境地(同比萎縮0.2%),歐洲央行推出更多的刺激措施已經難以避免。自去年執行負利率之後,歐洲央行還使用了TLTRO、購買ABS等方式來提供流動性。但是距離徳拉吉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1萬億歐元的規模依然相距甚遠。在這種背景之下,購買國債就成為了水到渠成的選擇。

“買”還是“不買”?這不是一個問題

歐洲央行早在數月之前就向市場傳遞出全面購債(QE)的意向,但是直到最近幾周,市場才開始意識到這絕非“口頭表態”。

上周歐洲法院法律總顧問Pedro Cruz Villalon對OMT計劃給予了有條件的支持,認可該計劃采用的措施“原則上”符合歐盟法律;以及瑞士央行“突然襲擊”,放棄歐元對瑞郎1.20下限均被視為歐版QE到來的重要前兆。

有意思的是,法國總統奧朗德周一在愛麗舍宮的演講中稱:周四,歐洲央行將決定購買主權債券,為歐洲經濟提供大量流動性,邁出有利於經濟增長的一步。

盡管隨後奧朗德政府辦公室聲明稱,奧朗德提及的歐央行QE決定是一種“假設”,但是市場依然從中嗅到了些許蛛絲馬跡。

規模=力度=決心?

在QE的傳導效應上,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是所謂的“信號效應”,即向市場傳遞明確的信號:不達目的不擇手段。美聯儲過去幾輪QE就是最好的例子,市場幾乎沒有人逆央行而為。但是這顯然就需要一個規模明顯偏大的QE才能讓市場感到滿意。

另外一種則是所謂的“投資組合效應”,也就是央行通過“印錢”購債的方式提供流動性,幫助銀行、保險及基金投資高收益資產——股市、企業債等。同時,在貨幣貶值的背景下,出口商受益。最終合力推高通脹並拉動經濟。

徳拉吉上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私人會談顯示出政治因素在歐洲央行決定中的微妙關系。德國央行一直對全面QE持有反對態度,但是歐洲央行並不希望和德國撕破臉皮。因此一些QE支持者認為徳拉吉可能會在購債規模和限制上向德國做出讓步以獲得支持。

周一彭博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歐版QE的規模可能在5500億歐元,路透對交易員的調查則暗示歐版QE規模可能是6000億歐元。但是一些分析師則認為需要一個規模更大(10000億歐元)或者開放式的QE才能讓歐洲央行完成2%的通脹目標並提振經濟。

曾經起草涉及歐元藍圖的經濟學家Niels Thygesen就表示,“如果QE存在一些限制,那麽可能會毫無意義。”

購債方式惹人矚目

在如何購買債券和承擔風險上,市場目前還尚無定論,這也是QE規模之外另外一個市場關註的焦點。

根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徳拉吉做出的讓步包括:通過讓各國央行購買自己國家的債務來限制風險共擔。購買組成將基於歐洲央行的關鍵資本(capital key),或者所購規模大約相當於各自經濟的規模。歐洲央行的關鍵資本中,德國占比18%,法國占比14%,意大利占比12%,西班牙占比9%;其他國家占比低於5%,其中八個國家占比還低於1%。

荷蘭央行行長、歐洲央行管委會成員Klaas Knot則已經表態,如果各國央行自行承擔購債計劃(任務)的話,他願意對QE投出支持票。

德國明鏡周刊還稱,歐洲央行所購各國債務規模將限制在各自債務規模20-25%,但暫不購買希臘債券,因其債券未達到質量標準。

法蘭克福匯報Sonntagszeitung則報道稱,歐洲央行所購債務一旦發生損失,各成員國需要至少承擔該國債券損失價值的一半。但該媒體沒有說明信息來源。

顯然各自承擔風險滿足了德國的需求,但是智庫Bruegel主管Guntram Wolff卻認為,“如果歐洲央行這樣做,那將是一個相當糟糕和危險的決定。因為這將向市場傳遞一個明確的信息:歐洲央行已經不是一個整體。”

如何在德國點頭的前提下推出最讓市場滿意的購債方式將是徳拉吉所要面臨的另一大難題。

這是歐洲央行最後的機會麽?

在有關QE是否會有效的問題上,沒有人能夠成為先知。央行試圖將資金吸引出風險度較低的國債市場並轉入高風險資產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但是現實問題在於,那些評級較高的國債收益率已經處於歷史性低位,許多國債收益率為負值。

因此QE所帶來的情緒因素可能才會起到決定性效果。如果市場認為通脹會走高,那麽他們將更願意持有風險資產。但是如果歐洲央行的最終選擇不能讓市場形成這種預期,那麽一切複蘇將無從談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