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產業升級的三條邏輯主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45

本文作者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亦發表於微信號“hthgyj”。

我們的邏輯主線之一是:信息革命將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依次帶動從高科技子行業到傳統大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我 國所有產業的升級按順序前後,將形成三個梯隊:一是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制造業,二是信息科技便於滲透的傳統行業新分化子行業,三是在子行業帶動下全面升 級的傳統產業。預計產業結構上會是小行業先行並帶動大產業增長,產業結構分化將是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特征。產業升級“三步走”的第一、二步已經在 發生,第三步將隨著經濟企穩和結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明顯。我們認為,相對於以最終產成品的類別對產業分類,用工程師在雇用員工中的占比來衡量某產業是否屬 於高科技,顯得更為合理;而中國雇用高端人才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這種人力資本優勢適用於全行業,這將讓我們在產業升級中占得先機,和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下一輪經濟增長將不再是以一個或兩個產業為核心的增長,而是各個產業的全面升級,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向全行業的滲透、擴散,改變全行業的運作、盈利模式。

邏輯主線之二是:技術服務類行業(包括專業&商業&金融服務等)的比重逐步提升,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是隨著技術對所有行業的滲透深入而逐漸發生的。在 技術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專業指導和輔助的細分行業。這當中,與技術對全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步,最值得關註的是“專業&商業服 務”和“金融服務”兩個子門類。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從供給(金融/商業網絡的建設、對行業的高科技改造)和需求(國民消費能力的增強帶來新的需求,刺激 行業分化)兩端來分析。

我們的第三條邏輯主線是:政府出於長遠考量,支持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這是一個貫穿始終的短期線索,在各時期支持的行業會有區別。由 於我國在直接融資機制、本幣地位、國民消費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只能通過政府支持來爭取在特定領域的資本投入比較優勢。作為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都在迅速崛 起中、正試圖向外“走出去”的大國,出於對國家利益的長遠考量,需要培育一些對我國的國際戰略地位、經濟的長遠競爭力有極大助益的行業,比如當前的國防軍 工、高鐵飛機、環保低碳等。

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發生分化。從11月份的我國制造業PMI、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分行業對比來看,計算機、電氣、儀器制造等信息概念相關制造業利潤增速在整體下行大勢中保持穩定,位列所有行業前列,更印證了當前信息產業的強勁生命力。信息革命“三個梯隊”中的第一和第二梯隊,已經走在路上。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的未來,也會充滿光明!

三條邏輯主線

中國經濟目前正面臨比較困難的局面:基建行業產能過剩,傳統產業技術落後,新興亮點初露萌芽。在整體經濟去杠桿、調結構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做自己的“破壁者”,找到國民產業結構中新的拉動點,發掘出我國經濟下一次騰飛的機遇所在。

在 之前很長時期內,低端勞動力的成本較低都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各行業已經習慣於依靠增加勞動要素投入來提高產出。但是,一方面勞動要素投入的拐點總會到來, 密集的要素投入早已不是決定產出效率、邊際回報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隨著周邊國家的制造業快速崛起,我們在低端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隨著全 面改革的推進,我們需要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

我們的邏輯主線之一是:信息革命將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依次帶動從高科技子行業到傳統大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我 國所有產業的升級按順序前後,將形成三個梯隊:一是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制造業,二是信息科技便於滲透的傳統行業新分化子行業,三是在子行業帶動下全面升 級的傳統產業。預計產業結構上會是小行業先行並帶動大產業增長,產業結構分化將是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特征。產業升級“三步走”的第一、二步已經在 發生,第三步將隨著經濟企穩和結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明顯。

由於科技對生產設備和從業人員的改造在小規模行業中更易進行,而技術的廣泛運用也將催生更多的細分子行業,因此中高端服務和制造子行業將脫穎而出,成為改變 經濟結構、制造高科技就業機會的新銳,從長遠來看,這將完成由子行業帶動的全行業技術革新和升級,從而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生。

我 們認為,相對於以最終產成品的類別對產業分類,用工程師在雇用員工中的占比來衡量某產業是否屬於高科技,顯得更為合理;而中國雇用高端人才的成本優勢非常 明顯,這種人力資本優勢適用於全行業,這將讓我們在產業升級中占得先機,和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下一輪經濟增長將不再是以一個或兩個產業為核 心的增長,而是各個產業的全面升級,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向全行業的滲透、擴散,改變全行業的運作、盈利模式。

邏輯主線之二是:技術服務類行業(包括專業&商業&金融服務等)的比重逐步提升,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是隨著技術對所有行業的滲透深入而逐漸發生的。在 技術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專業指導和輔助的細分行業。這當中,與技術對全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步,最值得關註的是“專業&商業服 務”和“金融服務”兩個子門類。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從供給(金融/商業網絡的建設、對行業的高科技改造)和需求(國民消費能力的增強帶來新的需求,刺激 行業分化)兩端來分析。

我們的第三條邏輯主線是:政府出於長遠考量,支持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這是一個貫穿始終的短期線索,在各時期支持的行業會有區別。由 於我國在直接融資機制、本幣地位、國民消費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只能通過政府支持來爭取在特定領域的資本投入比較優勢。作為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都在迅速崛 起中、正試圖向外“走出去”的大國,出於對國家利益的長遠考量,需要培育一些對我國的國際戰略地位、經濟的長遠競爭力有極大助益的行業,比如當前的國防軍 工、高鐵飛機、環保低碳等。在短期也許成本大於收益,但這對國民經濟更長遠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很大助益。隨著不同時期的國家戰略需求變動,對應重點支持 的行業也會發生改變。

回顧美國90年代的成功經驗:信息技術擴散、服務業發展以及政府對產業升級的支持

通過對美國上世紀90年代成功經驗的回顧,以及對更長時間維度上美國國民經濟結構轉變的分析,我們堅定了對於上面三條主線的判斷。美國的歷史經驗說明成功的技術革命對全行業運作模式的影響深遠,政府的支持會讓轉型升級過程更加順利,與技術對全行業的改造基本同步,專業和商業服務、金融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1、邏輯主線一:信息科技在商業和生產中的廣泛運用會改造整個經濟體系。它在國民經濟中的正外部性會逐漸擴散,從電子設備制造開始,逐漸向所有下遊行業傳導,最終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

“互聯網熱潮”為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帶來了十年繁榮,創造了大量高科技就業機會。在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互聯網產業輝煌的前景為美國市場引來八方資本流入, 內生性的繁榮預期帶動了就業,推動了經濟,引領內外部更多資本增量進入實體和金融市場,從而帶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張。這樣的經驗足可引以借鑒。

既然我們指出美國的“互聯網經濟”得益於高科技概念引領全行業升級,那麽首先要解釋的是——何為高科技產業?或者說,如何定義一個產業為“高科技”?非常通行的方式是直接將某些行業劃分為高科技,比如計算機/電子;而認為另外一些行業是“傳統”的,比如建築、制造業。但這樣真的合理嗎?我們認為,相對於以最終產成品的類別對產業分類,用高端人力資源在雇用員工中的占比來衡量某產業是否屬於高科技,顯得更為合理。參考美國歷史經驗,使用這樣的定義,創造最多高科技就業機會的城市是芝加哥,緊隨其後的是華盛頓特區、矽谷、波士頓和紐約。可見並非只有傳統觀念認為的“科技之都”(矽谷)在經歷升級換代;相反,很多老工業中心才是創造高科技就業的主力。

再進一步觀察各城市集中提供高科技就業機會的行業,我們看到很多傳統制造業子行業,比如煙草制造,因為國民在健康和個性化消費領域有極高要求,倒逼出了很高 的技術用工占比(致力於降低有害成分等),從而進入高科技行業的行列。像芝加哥這樣的工業中心,科技就業崗位的分布就相當廣泛(電力設備、科學儀器、研 究、通訊設備、醫療制藥等),並非像矽谷那樣只是集中於電子制造業。(參考《Focus on high-tech》,俞平康) “技術”是一個滾動更新的概念,但技術的載體——“人”,是不變的。新的高科技行業分類告訴我們,應抓住技術的本質——掌握和運用技術的“人”,關註傳統 產業中分化出的新需求(子行業),針對性提升高端人力資源的用工比,完成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這樣既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細分 化方向發展。

信息技術革命對所有行業的改造影響之深遠可媲美工業革命。而互聯網技術的商業化是美國的“互聯網經濟”興起的關鍵,隨著社區、商貿單位、金融機構開始通過線 纜接入互聯網,互聯網商業化運作正式開始,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消費、辦公、接收信息等通過在線完成,傳統的銷售網絡被打破,物流系統更加高效便捷。 信息技術革命是從電子設備制造業開始(矽谷),但很快就不僅局限於設備制造,其影響向全行業擴散放大。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按順序前後,將形成三個梯隊:一是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制造業,二是信息科技便於滲透的傳統行業新分化子行業,三是在子行業帶動下全面升級的傳統產業。這個過程對中美兩國同樣適用。

在全行業的轉型過程中,我國具有鮮明的比較優勢——人力資本優勢,這將使我們占有先機(後文將詳細闡述)。結 合我們對高新產業的準確定義,以及對中國人力資本優勢的認識,可以預見,在第一梯隊——信息設備制造業先行崛起後,技術將首先擴散到傳統行業中分化出的新 興子行業當中;因為它們規模小,市場細分,通過增加高端人力用工比重進行科技化改造更為便利。而且,技術的廣泛運用也將催生更多的細分子行業,比如中高端 制造業(信息產業設備制造及相關,比如機器人產業、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和服務業(線上商貿零售、高端專業咨詢、針對特定人群的醫療保健、創新金融業 務)等。根據我們的定義,這些都屬於高新技術產業範疇;它們將脫穎而出,成為信息革命惠及的第二梯隊。從長遠來看,子行業帶動的技術革新和升級將改變全行 業的運作模式和受眾的思考方式。此時,我們就將迎來第三梯隊——傳統行業在技術改造下的徹底轉型升級。

 

2、邏輯主線二:美國的技術服務業大類(包括專業&商業&金融服務等)的比重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迅速提升。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觀察美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除了近二十年來顯著進行的信息革命,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可以看到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比重的不斷上升。從1947年至今,美國的經濟結構中商貿運輸、制造業等的占比穩定持續縮水(建築、采掘、公用事業、餐飲等占比在長時序上變化不大,未列示),而專業和商業服務,金融、保險及房地產租賃,保健&社會救助等則增長迅速。圖3可見美國的政府投入在國民經濟中占比不僅持穩而且一向較低(這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表現)、而私人部門 的商品生產和服務占比反向變動,進一步強化了我們的認識。

我們認為,在技術驅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專業指導和輔助的細分行業。也就是說,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機遇與信息革命對全行業的改造是如影隨形的。這當中,與技術對全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步,最值得關註的是“專業服務”、“商業服務”和“金融服務”。值得註意的是,單獨看信息產業本身的占比一直很低,這印證了我們的邏輯,即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技術從信息設備制造向其他細分行業的擴散,帶動整體經濟產業升級,而非讓信息業成為國民經濟絕對意義的主要成分。

美國服務業體系的完善緣於:1)金融和信用體系健全;2)商業、零售業網絡發達;3)產品設計和功能開發投入大、針對性強,這其實提出了隱性的高科技用工需 求;4)居民消費能力強,新的需求刺激分化出新的子行業。前三條是供給端因素,最後的消費能力升級則是需求端因素。從美國歷史看來,其供給端(私人部門服 務業生產占比)和需求端(個人服務類消費支出占比)的上升趨勢基本同步。

 

、邏輯主線三: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由於我國在資本投入總量上劣勢明顯,更需要參考這條經驗,集中力量支持特定行業。

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在發展信息技術上投註了巨大精力,從表中如此之多的政策指令、發展規劃、國際合作措施可見一斑。從90年代初起,美國減少了國防產 品方面的研發投入,在冷戰結束後“軍轉民”的風潮下,民用領域的知識產權/產品研發投入增長很快。以“政府:軟件研發投入”作為信息產業研發投入的代表, 該指標在政府主導的總研發投入中的占比在整個90年代中從20%出頭一路攀升到45%,並在21世紀初達到頂峰(隨著股市中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在總量中的 比重有所降低;但絕對投入仍在增加)。

 

美國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收到的回報也相當豐厚。在整個90年代,在其他主要經濟體基本面較差的時候,美國卻憑借著成功的技術革命使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GDP平均同比增速達到5.4%;而且期間保持低通脹,平均通脹率只有2.8%(1991~2001年);失業率更是不斷走低,在 2000年達到了7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4%。對互聯網經濟的高預期使得美元一路升值,而代表高新技術產業的納斯達克指數也同步上浮,同期增速遠超傳統行業的標普500綜指。

雖然由於各方熱錢(包括海外熱錢流入)拉動,使股價飛漲存在泡沫成分,信息類企業的盈利水平(財務狀況)並未達到股市估值那麽優秀的水準,股市泡沫在 2001年以後走向破滅;但不可否認,信息技術革命對實體經濟遺澤綿長,如春風化雨般滲透到了整個經濟體系的角角落落,深刻地改變了國民的思考和行為模 式。

 

中國雖然在直接融資渠道、利用國際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與美國的差距很大,但也可以效仿美國,從政府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做起,在特定領域內的資本投入占據比較優勢。

美國在資本利用上的經驗有三條。其一,雖然政府投入相對較少(見上面圖7),但從我們對歷史的回顧可見,互聯網革命與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說明特定時期政府 仍然會幹預產業的整體轉型方向;其二,美國國民消費能力強大,需求端的拉動使得資本來源不是問題;其三,美元的天然強勢地位保證美國市場永遠在吸收和利用 全球資本上占得先機,美國的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途徑豐富等等因素保證其實體經濟在資本利用效率上走在全球前列。

但對於我國,在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張、貨幣的國際影響力增強、金融市場的融資機制更加完善之前,短期內以資本投入全面增加帶動產業升級的可行性較低,這斷絕了 第三條途徑;同時,從需求端看,消費不足且無法升級成為拉動需求的主要動力,是需求端結構的主要矛盾。近年來消費占GDP的比重急速下滑,商品和服務市場 上消費疲弱,主要原因包括勞動者報酬在GDP中占比下降,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現象異常嚴重。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遞減,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足,差距的拉大造成 消費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產業升級的資本來源。因此,從資本投入的角度來看,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參考美國的第一條經驗,即依靠政府力量重點支持某些行業。結合當前形勢,為了打出我們的國際影響,保障能源和國家安全,有必要對捍衛國防的軍工產業、強化國際地位和能源保障的高鐵輸出、為可持續發展考量的環保低碳產業等投註更多的支持。政府支持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短期線索,因為我國中央政府強大的決策力始終存在,而各時期出於戰略考量力推的行業卻存在區別。

 

 

 


 

我國的最大比較優勢:“人力資本優勢”

美國的成功經驗一是依靠信息技術強大的正外部性,期間伴隨著服務業的崛起;二有政府力量在後保駕護航。我國的比較優勢又在哪里呢?建立在上文我們對高新技術行業的重定義基礎上,我們找到了中國的重要競爭優勢——“人力資本優勢”。

讓我們通過華為的例子來引入:一名中國工程類畢業生的正常起薪是 2萬美元,而對應的美國同行畢業生卻能拿到6萬美元,而且有很大的加薪空間。華為2010年的凈利潤是35億美元,員工總數是14萬;如果按照美國的人力資源成本計算,當年凈利潤就會瞬間變成負值(35億-14萬*4萬=-20億)。可見,華為的競爭力在於中國高端勞動力價格便宜,即人力資本優勢。它具有普適性,是所有產業複興過程中均享有的比較優勢。利用好人力資本優勢,我們就能在傳統產業的更新升級中占據同比優勢地位;這和美國90年代複興的邏輯如出一轍。

從我國之前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到“人力資本優勢”仿佛是一小步,但卻是整個國家的一大步。在國民受教育水平很大提高的今天,我們試圖依賴新的“技術”改造後的“人”的優勢去彌補整體技術水平和資本投入方面的落後。這是我們與尚處在勞動力要素比較優勢階段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根本區別。

我國產業結構已出現分化,“破壞性創造”如火如荼

從今年11月份的我國制造業各子行業PMI和生產經營預期指數來看,產業結構的分化已經開始,醫藥制造、食品加工、電子設備制造等制造業子行業生產活動預期居於前列,而化工、金屬、能源等傳統的工業大類景氣度和預期值則忝陪末座。更進一步,從11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分行業對比來看,中上遊繼續大幅負增長,煤炭(-44.4%)、石油(-13.2%)、鋼鐵冶煉(4.7%)等依然惡化,而計算機(20.7%)、電氣(15.1%)、儀器制造(9.1%)等信息概念相關的制造子行業利潤增速在整體下行的大勢中仍然保持穩定,利潤增速排在所有行業前列,更印證了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的強勁生命力。

在產業結構的轉型、經濟的築底調整過程當中,傳統產業和新興行業的分化愈發嚴重。這實際上是經濟的“破壞性創造”,雖然痛苦,但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落後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將被淘汰,新的生產力將取而代之,科技創新將徹底顛覆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當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才能看到全產業的複興。

信息、電子類技術革新雖然在外國早已開始,但我國之前一直處於沿襲和模仿國外技術的階段,沒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沒有形成技術向其他行業擴散、共同進步的 良好循環。隨著世界範圍內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國國民受教育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進步,新興子行業在高端人力資源投入和硬件條件方面會進一步向信息智能化方向更 新換代,很可能會起到迅速占領市場、主導潮流的效果;移動終端的O2O運作模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具體到產業結構的升級路徑上,會由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最先開始啟動,傳導到傳統行業分化出的子行業當中,在完成對市場觀念的改造和模式的革新後,整個大行業會發生徹底的變革。當潮流席卷所有產業後,我們將靜待全部產業更新升級的美好願景成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