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一個字:「均值回歸」 枯榮小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2v8bq.html

 

2014年就一個字:”均值回歸“

 

  作為一個規模巨大的資本市場,整體而言,以全部上市公司作為一個盈利主體考慮,這個主體的盈利是長期較為穩定的,除非出現類似金融危機那樣的大規模經濟危機。

  而從估值上看,也可以看到,2014年末上證指數收於3234.68點,與2009年7月份反彈最高點非常接近。也就是說,在快創出新高的同時,上證整體計算的市盈率目前為14.2倍。而2009年7月份同樣點位,市盈率為34倍。這非常說明了,這5年期間,上證整體公司的盈利是持續性增長的,以至於回到相同點位,市盈率卻整整低了一半多。

       同樣回頭看,2009年開始,特別是在2013年初至2014年中旬,小盤股的估值溢價較市場整體而言(主要是相對於中大盤股票)出現了不同尋常的擴大。歷史上看,無論是2005年、2008年,兩者的估值溢價程度很小。我並非認為這種溢價的擴大完全沒有道理,2009年以後的中國已經較過去有很大的改變。但是,這種拉大到極致的估值差異反映了投資者的情緒走向極端。如果將創業板、中小板和上證A股作為一個整體公司考慮,顯然,前兩者的業績表現與其估值溢價是不相符合的。特別是高達70-80倍市盈率的創業板,這種估值未來還能繼續溢價的可能性,我深表懷疑。實際上06-07年的A股藍籌股泡沫中,藍籌股的業績表現遠遠超過目前的創業板業績表現。就邏輯而言,上一輪牛市泡沫的“邏輯”似乎更有煽動性。因此,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輪回而已。當然,每一次,都有很多人相信:”這一次真的不同了!“。

          

一個字:“均值回歸”

一個字:“均值回歸”
一個字:“均值回歸”

       之所以將市場整體估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是因為經濟前景和市場情緒難以預測!1995年初,深圳市場同樣出現目前這樣的局面:經濟表現並不太好,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表現也不太好。上海市場相對深圳市場更加活躍,同樣在1995年年初,上海市場的市盈率為23倍左右,而深圳市場僅9倍左右(歷史上深圳成指最低估值)。和目前的兩市估值正好顛倒。

       正是如此,深圳市場在96-97年的牛市中獨占鰲頭,指數遠遠跑贏上證指數。有趣的是,到1997年牛市最巔峰時期,上證指數與深圳指數的估值神奇的拉平了。深圳市場的市盈率不可思議的從最低9倍,漲到了60多倍。這並不是業績出現大幅下滑,而主要是股價的拉升所致。如果說94年的投資者對深圳市場如此悲觀,那麽兩年後,投資者又如此的寵愛深圳市場。當然,後面的故事都清楚,深圳市場遠沒有投資者幻想的那麽神奇,深發展和長虹的一批龍頭,最終不僅股價崩潰,基本面同樣長期一蹶不振。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都說明了A股的市場投資者是如此的不理智。經常性的遊走在兩個極端:貪婪與恐懼之中。兩市的估值很少能長期穩定在一定的區間內。它總是圍繞著波動的中樞向兩個極端偏離。每一次偏離背後,都有無窮無盡的,貌似合符邏輯的解釋、預測。

       這些都說明宏觀經濟、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市場情緒,是非常難以預測的。這麽多年,鮮有人能持續對此有準確的預測。2007年10月份上證指數見到歷史最高峰,但實際上整體而言,上證成分股公司的業績增速,是在2008年中報才見到拐點。因此,在牛市巔峰時期賣出股票,用基本面解釋,其實是不合邏輯的。

       從長期來看,常識有時候往往起到關鍵性作用。回顧歷史,你總會發現在一個平均市盈率70倍左右的市場,持有股票,是多麽荒唐的事情。上一次,發生在2007年的A股兩市,再上一次,是2010年底的創業板,這一次,是目前的創業板。每一次,都對應無可挑剔的邏輯。

      常識告訴我們,資本市場有個不變的主題,叫做:”均值回歸“。(當然,這個主題是有前提條件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